有人說調解糾紛
得靠嗓門響
而下面這位民警
可是格外冷靜
將這活幹成了精細活
遇事先「把脈」
來個「對症下藥」
雖不能說每每藥到病除
但經他手化解的疑難雜症可不少
今天小編帶大夥強勢圍觀
這位深藏在派出所裡的「中醫」
他就是華舍派出所社區民警——趙偉豐
幹公安工作,趙偉豐是半路出家。大學學英語的他,在從事了4年外貿工作後,通過社會招考成了一名人民警察,來到了柯橋區公安分局華舍派出所,這年2010年。幹公安工作,他是新手,他一步一步學辦案,學接處警,學調處糾紛,逐漸成了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幹。
2017年,幹了七年治安工作的趙偉豐又迎來了新挑戰,擔任社區民警。初接這活時,他內心是忐忑的,但那認真專研的勁頭,幫助他很快便融入了新環境。從此,家長裡短成了趙偉豐關注的焦點,鄰裡糾紛成了他工作的重點。在他的心中,百姓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
| 找準「癥結」「藥到病除」
從事治安工作七年,從事社區工作三年,趙偉豐在華舍所一待就是十年。隨著工作經驗的豐富,他這「老娘舅」是越當越有味道,根據中醫診療方法總結出了一套「望、聞、問、切」群眾工作法。他把糾紛矛盾視作各種「病痛」,活用四字工作法,耐心詢問、調查取證,切準矛盾的根源,為轄區群眾排憂解難。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轄區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化,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新小區取代了過去的村鎮。一切被打破重組,本地人、新居民之間,因生活習慣、停車等引發的矛盾糾紛可不少,趙偉豐作為一名社區民警,則是四處奔走,用心縫合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耐心傾聽
「做調解工作,要關注當事人的情緒波動。」按趙偉豐的說法,開展群眾工作要關注當事人,根據當事人說話的語氣、語速、面部表情的變化,可以判斷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一天深夜,值班民警趙偉豐接到了一起報警,一對年輕夫妻因為家庭瑣事引發肢體衝突。趙偉豐一到,妻子便開始數落起丈夫的種種不是。趙偉豐沒有插話,而是當起了傾聽者。半小時後,妻子的「吐槽大會」終於結束了。意識到趙偉豐一直站著,她不好意思地搬來了凳子。這時,趙偉豐說話了,他半開著玩笑問:「還要我們把你老公帶回派出所關起來嗎?」妻子沒有接話,趙偉豐知道「火候」差不多了,於是開始給小夫妻分析利弊,這起家庭矛盾糾紛也就迎刃而解了。
精準把脈
一高層小區15樓與16樓兩家出現了矛盾。原因是樓上業主家晾曬的衣服影子投射到了樓下陽臺,樓下業主看到影子覺得精神恍惚,於是便要求對方整改,可對方覺得是無理要求。雙方溝通失敗,15樓業主便直接拿了水槍朝樓上射水,這下矛盾徹底激化了。
趙偉豐到現場處置,可雙方都覺得自己佔理。為了查明情況,他查看了樓上住戶安裝的監控,還原了衝突當時的情況。理清了這一點後,他把兩人請到了派出所,讓雙方暢所欲言,他則仔細傾聽記錄,終於弄清了雙方爭執的焦點。「你們都是剛裝修完入住,為了這事搬走要被人笑話的。作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退一步海闊天空。」趙偉豐這一說,兩人同意協商。樓上晾衣架往前推伸出一點,長被單橫著晾曬,就能有效避免遮擋樓下的視線。原本覺得不可調和的矛盾,就這樣被妥善化解了。
對症下藥
保潔員與小區住戶鬧起了彆扭。起因是有住戶將種蔥的白色塑料箱放在了小區草坪上,為了維護小區整潔的環境,限期處置時限過後,物業保潔員對塑料箱進行了清理,這時一名大爺上前阻攔,在拉扯中上了年紀的保潔員受傷了。小區裡為了這事,分成了兩派,鬧得不可開交。趙偉豐聞訊而來,查看了監控,聽了兩方的說法。「先好好看病,等恢復了我們再說。」趙偉豐並不急於在兩方氣頭上開展調解,而是傷者好好養傷。等保潔員傷勢好轉,他將兩方約到了一起,並邀請了社區工作者、物業和小區居民代表,給雙方做工作。「你們倆都上了年紀,凡事好好說,切不可一時衝動。」在眾人的斡旋下,雙方握手言和,達成了和解。
|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10年前,夢想照進現實,趙偉豐如願成為了一名公安民警。而從事公安工作十年,他沒有懈怠。他把社區當成自己家,把居民當成自己家人。面對這些「家人」,他投入了真心和熱情,也收穫了尊重和信任。
三年來,百姓無數的「小」事在趙偉豐手裡流過,受理成案件已逾百起,調解成功率95%以上,群眾回訪滿意達100%。「堅定信念,一定會讓自己的工作做得越來越好,老百姓的滿意,就是自己最大的動力。」趙偉豐總是這樣對自己說。
他說,社區民警的工作既是一項體力活,也是一項腦力活。說它是一項體力活,是因為有時化解矛盾糾紛,往往不是一觸而就,需要花費數小時,多次登門,多人參與,而說它是腦力活,是因為讓當事群眾信服,必須查清事實,拿出證據,同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他說成為一名民警,從事社區民警工作,他此生無怨無悔。
要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化解矛盾,用自己的智慧和執著促進和諧,用自己的熱血和汗水維護穩定,群眾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群眾滿意的言語,也是激勵我工作的動力。
來源:柯橋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