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圍觀1071萬:這屆高考怎麼考
7月6日這天早上9點半,一輛從內蒙古呼倫貝爾大楊樹站站臺上開出的高考專列,載著測溫、掃碼後的586名考生和家長,開往一百多公裡以外的鄂倫春族自治旗阿里河鎮參加第二天的高考。
鄂倫春、達斡爾、鄂溫克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大楊樹鎮地處大興安嶺,如果沒有這趟專列,沒有私家車的考生和家長就要多次換成汽車、火車才能到達考點。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在必要的測溫、掃碼流程之前,這趟專列還為每名考生準備了防疫愛心盒,裝有口罩、消毒紙巾、紀念車票等。
包括這趟專列上的考生在內,全中國1071萬考生即將在7月7日這個比以往推遲了一個月的高考時間踏入考場。
在疫情的隔離措施下,幾個月來,很多高三學生沒有了日常的通勤上學和放學,沒有了坐在成堆書本卷子中與同學們奮筆疾書的奮戰,緊要關頭的授課、講卷改成了網課,讓很多考生在PC或者iPad前平添了緊張中的迷茫。
尤其是疫情防控更為緊張的地區,家長以及考生自己都在試圖通過網絡找到這個答案:
「一切學習和複習都在線上了,我們還能再做點什麼?」
在百度搜索裡,最近90天,高考壓力相關話題的搜索熱度排行榜中「疫情期間學生心裡輔導」成為Top3,「高考真題」的搜索熱度比2019年上漲了70%,而「高考直播」的搜索量更是比2019年上漲了2506%,猛漲25倍。
2020年這場疫情,先是阻礙了春節後的復工復產,繼而影響了各類線下商業和活動,緊接著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就職,而貫穿在幾個月裡的,是對這屆高考生和高考方式的直接影響。
春節後,高考時間安排、招生情況、2020高考政策、考試考題相關問題等陸續成為與高考有關的幾大熱門搜索話題。
有點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就在考生和家長不停關注今年高考是否會降低難度之際,網絡上對高校的搜索,清華和北大仍然是高高佔據了Top1和Top2。
不得不說,當下的網絡條件和各類APP以及信息豐富度,給了所有考生最大程度的學科、學校了解度。
回想筆者當年高考前夕,拿著一本別人傳下來的高等院校介紹合集,以及家長不知從哪弄來的一個神秘的3.5寸磁碟(不懂請自行搜索),才能稍微看到一點包括校名、地址、照片、設置的專業在內的寥寥信息,想起來真是男默女淚。
而這屆考生,從熱搜的專業排名上,也能看出「社會人兒」雛形了。
這場全民圍觀的高考到底有哪些不一樣?首先是各地的考場給出了不同設置。
今年高考的考點7000多個、考場40萬個,隨著高考臨近,各地也紛紛發布了高考防疫政策和提示,有的省把人臉識別等最新的AI技術用到了考場中。
查驗健康碼、測溫,幾乎是每個考場入場口必備的項目,戶外測溫設備紛紛被派上用場,有發熱咳嗽的考生,還需經過復檢,有異常情況的考生要通過專用防疫特殊通道進入備用隔離考場參加考試。
7月3日,有著53萬考生的山東宣布高考報名已經採用人臉識別,不再要求考生在籤到表按手印,並會嚴格執行考點封閉區入口和考場入口「兩次安檢制度」。
7月4日,中戲公布了藝考複試方案:包括話劇影視表演、音樂劇表演、京劇表演、歌劇表演等表演科目在內,以及戲劇導演、演藝聲音設計、影視製片的導演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內,以遠程考試為主,且大部分科目不允許化妝。
(腦補了一下考生在自家場景參加歌劇表演考試的場面)
但人臉識別並非是今年疫情下倉促上馬用於高考入場環節的技術,2017年年底,廣東省在統計2018年高考報名數據時,用指紋採集設備採集考生指紋信息,並首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採集考生相片和人臉特徵信息數據。
除了考試方式的變革,今年與往年的一個大不同,還與今年1月教育部取消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並推出「強基計劃」密切有關。
今年推出的「強基計劃」是把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領域作為人才的重點選拔方向,強基計劃的試點高校為36所雙一流A類高校。
一時間,強基計劃也成為眾多考生和家長在網絡上搜索、諮詢的熱門話題。
疫情下的隔離措施,讓這批「史上最難」的考生們一度忐忑不安。在各類線下教培機構因幾個月連續關門備受影響的同時,各類線上教育平臺和釘釘、騰訊會議等被學校用來上網課的APP得到重用。
其中,高度依賴線上生源的各類教培品牌,線上比拼的是網課體驗、學生反響,而背後比拼的則是潛在客源、實時流量、品牌聲譽,同時在各類綜藝、戶外廣告中頻頻曝光,欲藉機擠進在線教育洪流中的前排位置。
近日,幾位北京學生家長一邊忙著督促孩子上網課、籌備線上期末考試,一邊感慨如果時間倒退30年,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疫情發生後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各類APP,學還怎麼上?
「那肯定就『放羊』了。真的放羊,畢竟我們內蒙古有的是草。」
30年,改變的不只是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通訊交流方式的極大便捷,也徹底改變了教育這一行業的學、教、考。
一位教育界的人士稱,4G 時代基於視頻的內容爆發,而教育作為一個重服務的行業,類似於生鮮、電商直播,也許相對直播等更晚受益於4G 技術的發展,但現在已經對教育產生了極大的輔助,在線課程從2015年其就開始被家長廣泛認可,並從2018年開始快速增長。
一組數據顯示了30年前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截至2020 年2 月2 日,教育部組織了22 個在線課程平臺面向高等教育制定了多樣化在線教學解決方案,免費開放了包括1291 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401 門國家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在內的在線課程2.4 萬餘門,覆蓋了本科12 個學科門類、專科高職18 個專業大類,供高校選擇使用。
針對中小學,各地也開通了網絡雲課堂,除了有「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獲得部級獎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其他優質網絡課程教學資源也被吸收到雲平臺上供各地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網上學習。
為了惠及偏遠地區、師資和教學資源匱乏的地區,教育部還協調北京、上海、四川、浙江等地教育部門和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中小學將本地本校網絡學習資源在延期開學期間免費向社會做了開放。
由於在線教育產品重互動性,重體驗,需要消耗大量流量,而早期4G 技術延時特徵和流量穩定程度依然難以滿足在線教育的需求,對此,一些線上教育品牌也更看好5G時代,網絡成熟後,藉助VR/AR等各類方式,在線教育將進入一個全新或者說更考驗創新能力的賽道。
近期未來智庫發布的一個報告稱,近幾年的線上教育暑期招生都屢創新高,疫情後的這個暑假,相關機構預計K12 在線市場用戶總規模人次會超過1000 萬。
這個數字幾乎趕上了今年全國高考生的總數字。
「無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地區,無論是有著考試這種核心需求還是輔助學習這類非核心需求的市場,都在快速增長,尤其通過在線模式切入的空白市場增速尤其快。」
也正因此,相對線下小班授課,網際網路在線大班被廣泛看好,可藉助在線直播技術低成本實現教學產品的輸出。少量教師可以同時對數千名學生提供在線教學,相比高昂的房租成本,流量成本相對廉價。
現在,像眾多領域等待著5G的成熟而藉機「更上一層樓」一樣,教培機構也在靜候5G技術的商業化運營。
那不僅意味著IT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還意味著教學手段的更多可能性,甚至,教育方式的一次深度變革。
*文中部分數據統計來自於百度搜索*
- END -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搜索關注「紫金山科技」微信【zijinshan2013】
★紫金山科技:聚焦5G,關注人工智慧與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報導新產業、新公司、新業務、新商業模式,探索5G+AI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