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14日,作為單身狗的一員,都要經歷來自情侶團的恩愛暴擊,今年情況特殊,情侶們多數無法外出相聚,也可算讓單身汪們稍微鬆了口氣,然而登錄各大購物網站,放眼望去,卻是滿屏甜甜蜜蜜的玫瑰和巧克力,仿佛化作熱情似火的狗糧迎面向你撲來。
悲憤之餘,小編不禁發出了單身狗的疑問:巧克力是怎麼與情人節畫上等號的!?
實際上,巧克力並不是一夕之間就成了情人節的標配禮物,而是歷經了千百年的演化,才逐漸形成的一種傳統。
起源於瑪雅
瑪雅人是最早將愛情和巧克力聯繫起來的。大約在公元前500世紀,瑪雅人開始釀造用可可豆製成的飲料,也就是早期巧克力的雛形。在瑪雅人婚禮儀式中,這種早期的熱巧克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娘和新郎會在婚禮上互相交換這種飲料。這也是未來巧克力將會與愛情聯繫起來的起源。
阿茲特克的巧克力傳說
而阿茲特克人(南美洲三大文明之一)關於巧克力的傳說就比較成人化了。據傳說,蒙特祖馬二世(古代墨西哥阿茲特克的一位君主)為了「金槍不倒」曾瘋狂大嚼可可豆。的確,巧克力中含有少量色氨酸和苯乙胺(神經系統中的興奮物質),這兩種化學物質都與愛情和欲望有關,不過有科學依據稱,這兩種物質都不足以使巧克力成為強效的「金戈」。不過架不住古代人頭鐵啊,嗯,尤其是這種涉及到尊嚴的問題上,可能他們覺得只要多吃就能見效?
雖然傳說看上去不太靠譜,但關於巧克力在「嘿嘿嘿」中的功效還是流傳了下來,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情人節逐漸流行之時,糖果商人開始賣起這種長相不好看而味道又苦又甜的糖果了。
巧克力在近代
1861年,吉百利(知名糖果公司)發明了第一款心形巧克力盒,這款巧克力一經推出就大獲成功。巧克力包裝上點綴著丘比特和玫瑰,從而吸引人們來購買情人節禮物。而且巧克力吃完了,盒子還可以存放情書或者小飾品之類的愛情紀念品,這對當時的人們來講,可謂是一件既新鮮又實用的禮物。
不過吉百利沒有為心形巧克力盒申請專利,於是糖果行業的其他公司也開始製造類似的包裝。就這樣,巧克力逐漸成了情人節的代名詞。
結語
無論哪一種文化的傳承,都要經歷千百年的演化與發展,能傳承至今而未消亡的,想必都有其獨到之處。如果巧克力僅僅作為一種食物來看,那它只是萬千食物中平平無奇的一員,但當它與愛情聯繫起來後,便多了幾分浪漫,多了一些傳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