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益陽沅江市公安局微博11月14日晚最新消息,11月12日下午4時許,湖南省益陽市沅江三中(沅江市黃茅洲鎮)高三某班學生羅某傑(男,16歲,沅江市草尾鎮人)與班主任鮑某(男,47歲,沅江市陽羅洲鎮人)在學校發生爭執,羅某傑用刀具刺傷鮑某致其死亡。
經過公安機關縝密偵查,11月13日,羅某傑因涉嫌故意殺人罪被沅江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
更多內容,請看新華社《湖南沅江學生弒師事件調查》。
11月12日,湖南省益陽沅江市第三中學16歲的高三學生羅某傑,在辦公室將自己的班主任刺死。
沒有人想像得到,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會如此對待關愛和器重自己的老師。這起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1
是老師太嚴厲了嗎
三中所在的黃茅洲鎮離市區有一個多小時車程,人氣並不興旺,鎮上隨處可見大門緊閉的鋪面。12日上午,學校高三所有班級正在進行全市統一的學歷水平考試。
原本在下午考試結束後,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會放幾個小時假,允許學生們到校外活動。但1502班班主任鮑某把全體同學留了下來,讓大家觀看一部時長16分鐘的勵志視頻,並要求每人寫一篇500字的觀後感才能離開。
臨時增加的兩項任務,讓打算到鎮上買東西的小羅感到不滿,還當場和幾個同學表示了反對。老師離開後,他起身去廁所,並一直在走廊上逗留。在被班主任看見、叫到辦公室前,他把放在教室窗臺外準備帶出去的水果刀,揣進了兜裡。
案發現場
悲劇就在只有他們兩人的辦公室裡發生了。
班主任批評的,不僅是他當天不端正的態度,還有最近起伏較大的成績。鮑老師讓他報了號碼,當打給父親的電話無人接聽,鮑老師正準備撥通母親電話時,站在側後方的小羅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班主任……
「很後悔自己的行為,也非常對不起老師和他的家人。」目前,已經被警方控制的小羅情緒已經完全冷靜。「覺得老師太嚴厲了。自己既為出校時間被擠佔感到憋屈,更為通知家長的做法感到憤怒,以至於激動,已經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他說。
2
不想考重點大學的班級第一
在不少師生看來,鮑老師一直把小羅當自己兒子看待。小羅成績經常保持在班級第一、年級前十的水平。
正因為如此,給大家印象總是樂呵呵、很隨和的鮑老師對他是既器重又嚴格,不僅常常找他談心,還曾為他爭取到一份名額很有限的獎學金。
但這份關愛卻被小羅當成了麻煩。上學期小羅和語文老師因為課堂問答起了一點衝突,事後得知此事的鮑老師要求小羅道歉,還很嚴厲地批評了他。
「我從來都不喜歡回答問題,所以覺得鮑老師的要求有點過分,那次之後,我開始反感他找我談心。」小羅說,「我不覺得班主任對我多好,對他也不了解。」
小羅的成績足夠讓他考上一所重點大學,但他對此並無太大興趣。同學小藝告訴記者,小羅曾經給不止一個同學講過,自己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學校。小羅對自己這個規劃的解釋是:「我只想過輕輕鬆鬆的生活。」
「每次考試完後,他喜歡打聽跟自己水平接近的同學的分數,但不是要跟別人一比高下那種。」成績和小羅差不多的小松告訴記者,他不會因為某一次考得差就特別努力。
「他是典型的『效率型』學生。」與小羅同寢的小高說,小羅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並不算多,他喜歡健身,也打網路遊戲,還愛看漫畫,但都不算沉迷。「每次我們跟他請教問題時,他都會先模仿一個漫畫人物發功的動作,然後很輕鬆就把解題步驟說出來了。」小高說。
小羅不太喜歡和老師交流,班裡的班幹部競選,他也從來不參加。但他與相熟的人能有說有笑,「玩笑開多大都沒問題」。那把行兇的水果刀,之前也曾被他拿出來與幾個同學把玩,還常常在課桌上雕字刻畫。
受害者鮑老師。圖據沅江三中官網
3
究竟該汲取什麼教訓
鮑老師曾經獲得過益陽市優秀班主任稱號,小羅的成績一直穩居前列。原本應該是雙贏的一對師生,最終卻是一個失去生命、一個失去未來的雙輸結果。
儘管弒師的極端事件並不具備代表性,但個中教訓仍然令人反思。
沅江市三中校長劉坤龍介紹,學校雖然是封閉式管理,但並未嚴苛到軍事化的程度。「在事發之前的一個月裡,學校都沒有舉行過大型考試。相反,最近一直有高三學生也可以參加的籃球賽。」他說,學校還是全市的養成教育示範學校。平日裡,每個班都會有誠信、守法、尊老愛幼等不同主題的班會,一些主題還會特意請警官、法官來進行宣講。
「但我們學校已經很多年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了。」劉坤龍告訴記者,2013年學校唯一的專職心理輔導老師調動之後,一直在向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再引進一位。然而,因為地處偏遠鄉鎮,學校連普通老師都招不到。「去年我們計劃招19名老師,最終只來了4個。」他說。
西南政法大學特殊群體保護與犯罪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袁林認為,不能將未成年人犯罪的責任簡單歸咎於社會外因。「內因的重要性在於它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都不一樣。」袁林表示,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體察入微,儘量和受教育者成為朋友,去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而非管理與被管理者的角色設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受教育者已日益多元化,不能再按照同樣的標準和路徑去要求有不同追求的人。「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在合理範圍內儘可能讓受教育者在自然狀態下發展就是最好的教育。」儲朝暉說。
來源:新華社
記者:周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