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畢業證正式籤約後,我現在每月工資近6000元!」武昌工學院城市建設學院畢業生商小平說,由於頂崗實習表現突出,他已進入一家央企單位工作。
武昌工學院
今年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考驗。但武昌工學院不少專業應屆畢業生卻出現了被用人單位「團秒」的現象。4月底,僅該校城市建設學院就有百餘學生籤約知名國企。該校校長李勇告訴記者,「學校善於積勢蓄勢謀勢,善於識變求變應變。化危為機開新局,千方百計促就業,以『精準滴灌』的方式打開了人才有效輸出的新局面,確保了畢業生『有尊嚴、更體面、高質量』的就業目標。」
「精準滴灌」傳遞就業信息
「我們把畢業生就業作為學校一項緊迫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實。」自2019年底起,該校與50家校企合作企業和80多家長期合作企業進行聯繫,舉行企業專場招聘會達230餘場,提供崗位近10萬個。李勇說,今年以來,學校先後組織召開了26次就業工作推進會議。通過研判,學校意識到,就業工作不能滿足於大水漫灌式地提供招聘信息,而是要精準地將招聘信息、就業指導送到每一名需要的學生手中,這就必須「精準滴灌」。
受疫情影響,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專業一名湖北籍男生一直在老家,擔心找不到工作。他所在的班級輔導員老師王浩多次通過電話、QQ等方式,引導他如何面試,如何克服緊張情緒應對考官問話。4月,他已成功收到武漢凌雲建築裝飾有限公司的入職offer,且因實習表現良好,已被該公司正式籤約。
學校急學生所急,通過梳理學生信息,識別出家庭經濟困難及就業困難畢業生。學校全員總動員,採取「一生一策」「一對一」幫扶的方式,相關部門全面信息共享、資源互通,打響「逐個擊破」的攻堅戰,全力幫助他們敲開職場大門。
校企對接需求「雲上開花」
疫情期間,學校主動作為、多點布局,搭建供需平臺,深挖就業崗位,較早實施了「雲招聘」。該校利用微信、QQ等新媒體渠道,向社會廣泛介紹各專業特色和各學院畢業生優勢,招就處持續向畢業生推送用人單位招聘信息,開啟「網際網路 就業」新工作模式,保證就業指導與服務不斷線,網絡招聘推薦不停歇。
正是因為參加了幾場輔導員老師組織的模擬「雲招聘」,讓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賀晶及時將就業目標從人事管理專員轉到教育訓練營輔導老師,並且順利找到了工作。「開始很糾結,但是現在覺得很有必要,你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企業需要什麼,才能走好職業生涯的第一步。」
據該校信息工程學院負責人介紹說,學校引導學生調整就業定位後,上海一家校企合作企業一口氣從該校信息工程學院要走了17名畢業生。
「適銷對路」從進校開始培養
「企業看重學生能力的同時,更希望學生畢業上崗後能馬上為企業服務。」校長李勇表示,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專業設置至關重要,必須立足國情省情校情,跟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相匹配,並與地方產業結構相吻合。
近年來,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潛力大,學校在機械工程專業開設了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製造方向。據悉,機械工程學院與智能智造行業中極具影響力的武漢金石興機器人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專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係。其中,與金石興公司共建的機器人工程專業,通過校企合作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實驗室,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搭建了更高平臺。此外,通過企業定製化教育,培育與企業崗位需求對接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加了企業、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黏性。
「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把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貫穿到了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學生進校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做考慮。」李勇說,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4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強調的是 『學生培養圍著市場轉』,鍛造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理想和職業人格,把學生培養成為在企業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來』的『職業人』。」(文/圖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