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的問題多半是家長的問題,家長教育疏忽,孩子就容易成熊孩子。
一提到"熊孩子",我們腦海裡可能就冒出一系列熊孩子做的壞事,甚至想起來就恨得牙痒痒。
然而,有時候,我們無法原諒的不是熊孩子,而是熊孩子背後的熊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引路人,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當孩子犯熊時,父母的無所作為就讓人痛恨,父母有責任有擔當,那麼我們對熊孩子也能寬容以待。
你怎麼對待錯誤,孩子就怎麼對待錯誤
近日,廣州番禺的兩個熊孩子,因為一個"壯舉"——掰斷小區14輛豪車車標,衝上熱搜。其中,12隻是奔馳車標,2隻是邁巴赫的車標。
算一算,這得賠多少錢呀?
兄弟倆年齡在10歲左右,當天在小區樓底下玩耍,沒想竟然幹出這種事,父親得知消息後,趕緊在業主群裡向鄰居道歉,希望能儘快聯繫到車子受損的業主,並表示會一一賠償。
回到家後讓兄弟倆罰跪,把照片發到業主群,表示"先跪下給鄰居道歉",讓人哭笑不得。
熊孩子父親這一番操作,引來群裡不少家長的讚許,也有家長調侃"幸好自己家車不是邁巴赫""看來孩子還是奔馳的忠實粉"……
甚至還有業主叮囑"孩子不懂事,好好教育,讓他們吃點教訓就行了,千萬別打孩子……"
隨後,小區物業管理部門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各方已達成和解,因為當事人是未成年人,業主們也希望低調處理。
這樣一番祥和的景象,跟以往那種熊孩子犯錯家長包庇和逃避的嘴臉相比,簡直不要太和諧。
不得不說,這位父親主動認錯、主動擔當,用實際行動教會了孩子什麼叫知錯就改,什麼叫勇於擔當,比起講空道理或打罵來得更有效。
美國託德·帕爾在《犯錯誤沒關係》一書中說道:
"孩子對待錯誤的方式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你怎樣對待錯誤,孩子也會這樣去對待錯誤,當你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時,孩子也會這樣。"
不管是家長犯錯還是孩子犯錯,犯錯後家長的態度和處理方式,都將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影響孩子日後的是非觀。
孩子犯錯後,我們該怎麼處理比較好呢?
古語有云: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孩子犯錯後,家長必須糾正,自己不做熊家長,孩子才能避免成為熊孩子。
打罵手段,是我們懲罰孩子最後的最無奈的教育手段,而且經常打罵會讓孩子皮實失去敬畏之心,會導致孩子不可磨滅的傷害,影響日後的性格,甚至最後我們可能會束手無策。
所以,我們應該積極找出更好的應對辦法,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打罵教育呢?
孩子犯錯,其實內心是忐忑不安和內疚害怕的,要讓孩子有積極主動改正的動機,我們需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
1、詢問,了解事情經過
孩子犯錯,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覺得好玩",還是"別人都那樣做",還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等等,這些都是促使他們搞破壞的動機。
但我們家長得先了解事情的經過,如此才能更好的找出解決辦法。
有些時候,可能事實並非你所想的樣子,所以,我們也該給孩子解釋的權力,聽一聽孩子的說法,再來綜合做判斷,以免冤枉委屈了孩子。
上來就嚴厲問責,不分青紅皂白,容易讓孩子為了避免責罰而說謊掩蓋,或乾脆"少做少錯"。
2、幫助孩子分析對錯
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同理心會讓孩子更快地安靜下來,聽你說。
幫助孩子分析對錯,讓孩子知道他具體錯在了哪裡,為什麼錯了,孩子才能在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
孩子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犯錯的,所以,你罵或打或教育他,在他看來都很突然,會手足無措。而你幫他分析對錯,分析原因,這樣做,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知,約束自我的不良行為。
3、共同面對,找出最優的解決辦法
孩子難免會犯錯,只不過錯多錯少,但只要改正了,仍然是好孩子。
孩子犯錯後,父母可以抓住這個學習機會,引導孩子去思考該怎麼彌補錯誤,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此,孩子以後遇事,也會想著怎麼解決而不是逃避責任了。
比如說,孩子打碎了鄰居的花瓶,家長別急著罵孩子,更應該鼓勵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帶著孩子一起去道歉,並賠償,讓孩子明白,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父母幫孩子一起解決和應對,正確引導和幫助的態度,將會很大程度上緩解孩子的不安、害怕、內疚和恐懼,從而更有信心去面對錯誤,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果媽寄語
犯錯,其實並不可怕,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可怕的是孩子缺乏正確的對待和引導。
為了避免孩子犯錯出現"多米諾現象",我們作為孩子的引路人,一定要時刻記住:你現在對待錯誤的方式和態度,就是孩子日後對待錯誤的方式和態度。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