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我寫了一篇《中國科學天才曹原,能不能拿諾貝爾獎?》,在文章之中我這樣說,「只要不出大的意外,曹原今後獲得的成就將無可估量,至於評上一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幾乎是遲早的事情。」「年僅24歲的他已經具有了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資格。如果他能夠在這個領域獲得更多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的機率就會更大。」在文章的留言區,我注意到,一些朋友似乎不太關心的研究工作,卻在糾結於曹原是否在國內,是否加入了外國國籍。比如,他們在詢問,「曹原回國了沒有?」「曹原出國了沒有?」「他現在還是中國人嗎?」當我告訴他們,曹原幾年前就回國了,在中科大做科研工作的時候,他們就鬆了一口氣。
其實,曹原他原本是有機會加入美國國籍的。像他這樣的頂尖人才,到哪個國家都是搶手貨。但是,曹原年紀輕輕,卻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他毅然放棄了美國國籍,選擇回國創業。這個小夥子真的很棒!
我覺得,曹原是一個只對科研工作感興趣的人,對於個人的名利並不是太在意。
我舉一個例子,曹原曾經耗費幾個月研究出某一個成果,他和他的團隊都認為這個成果很可能讓科學有很大的進展,但是後來發現國際上已經有了類似的結果,這讓他的研究失去了價值。曹原得知後,並沒有絲毫的沮喪,甚至連一點不滿的情緒都沒有流露,而是分分鐘時間都沒有耽擱,立即投入全部精力去進行下一場的研究工作。
又據曹原的老師回憶說,他原本14歲就考入中科大,是標準的神童,但是由於年齡過小自然引起外界的諸多非議,對他各種的冷言冷語,有質疑,有嫉妒,說什麼都有。但是曹原根本不在乎外界的任何評價,你說你的,我幹我的。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學校的實驗室,科學研究就是他所有的世界。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闖勁,曹原22歲就因為在研究石墨烯超導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在國際最頂級的《自然》期刊發表兩篇論文,是中國歷史上在《自然》發文最年輕的學者。他還榮獲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的稱號。時隔不到兩年,他又在《自然》連發兩篇論文。這速度充分證明了他的勤奮努力。
這樣的一個人,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科學研究工作上面,科學就是他們的天地信仰,至於其他的東西,他們是不會太在意的。
我覺得,我們的一些朋友過於在乎國籍問題了。
他們可能對曹原這個年輕人並不理解,但是一聽到他是一個人才,立即第一時間想到「有沒有回國」這樣的問題。這可能是一種慣性思維,認為只要是最優秀的人才,大抵都會往國外去。不過,實際上中國科學界是鼓勵自己的學子去國外深造的。一些很有名望的兩院院士就說,年輕人應該去國外念博士,晚幾年再回國。這是因為,國外的科研環境更優異一些,年輕人在國外多待幾年,可以擁有更大的視野,獲得更大的成就。當他們真正地成長起來之後,再回到祖國來,才能更好地為祖國服務。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要是優秀的科學家都走了,會怎麼辦呢?
其實,不必擔心這樣的問題。我國的政策就是寬鬆的人才交流方式,出去和回來都自由。出去了,有了成就,他們也基本上都願意回國,以培訓、講座的方式增加國內的科學進步。
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們有了這樣的寬鬆的人才政策,讓我們在海外擁有了一大批非常傑出的人才儲備。而現在我們國家是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上升時期,以後這些人才回國將是一個常態。不是兩年前有過一個調查,說海外博士有超過6層以上都願意回國嗎?所以說,根本不必擔心人才不回國的問題。即使他們的一部分選擇留在海外,也基本上沒有問題,當個朋友就行,總比當仇人要好。科研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業,難道中國就不能得益於他們的研究成果嗎?
何況,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思維:
在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居民都是哪裡來的?是土堆裡面突然長出來的嗎?還不是古代的時候從其他地域遷居過去的嗎?這些移民的人數慢慢多了起來,在那裡紮根幾代,也就慢慢形成了國家。
所以說,即使是美國,也並不意味著她天生就是白人的國家。當白人的數量多起來的時候,這個國家自然就是他們說了算。
但是,誰規定其他有色人種就沒有資格做這個國家的主人了?
於是,隨著黑人數量的不斷提升,黑人族裔也就逐漸有了自己的地位。這不,非洲裔的歐巴馬不是當選為美國總統了嗎?
那麼,誰又可以規定,黃種人或者華裔就不能做美國的新主人,以後就不能當選總統呢?別看現在力量很小,但你不去爭取,就永遠爭取不上。一百年不行,就兩百年、三百年,總有一天力量對比會發生質的變化。
隨著移民比例的不斷變化,總有一天黃種人或者華裔也可以成為更多地域或者國家的主人。好男兒志在四方,為何就不能去海外擴土佔地呢?
所以說,我們真的不必太在意所謂的國籍問題。回國的,當然非常歡迎。留在外面的,也當成朋友。終有一天,我們的朋友是可以在外面擴土的。
本文由「懷疑探索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