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7日 10: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桃園機場是臺灣最大的機場,也是不少重大事件的發生地。圖為2005年1月29日,臺商春節包機在兩岸直飛,桃園機場自建成後首次掛出「北京」的航班號。本報記者 陳曉星攝
臺北桃園機場今年以來旅客爆增,預計全年出入境旅客將突破4000萬人次,遠超3200萬人次的機場容量;與此同時,桃園機場的兩條跑道由於年久失修,從去年開始輪流「體檢」,僅剩一條跑道工作,在旅客超負荷的狀態下,飛機正常起降已難以為繼。桃園機場公司副總經理溫永松對此無奈地說,目前計劃籌建第三、四航廈,第三跑道也在規劃中,但這些都需要時間,最快也要在2018年建成。
機場疲於應付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一年來,從桃園機場出入的旅客都能感受到「爆」,從值機櫃檯到安檢大廳,都要大排長龍,每個關口最少也要耗去三四十分鐘,逢假期甚至要提前三四個小時報到,人滿為患也影響到機場服務質量。經常往返兩岸的臺北蔣小姐告訴記者,桃園機場簡直讓人有自由市場的感覺了。據介紹,今年8月9日,蘇迪羅颱風過境臺灣後,有13萬餘名旅客湧入桃園機場,創下該機場啟用36年來最高紀錄,所幸在各部門及各家航空、空勤人員的通力合作下,旅客通關還算平安正常。
桃園機場提供給記者的一組數字顯示,目前其旅客成長率每年為10%,航班成長率7%,今年旅客將突破4000萬人次,到2020年,旅客將達到5000萬人次,到2040年旅客將達到8000萬人次。
優先建設兩岸專用航廈
據悉,還在國際競標階段的桃園機場第三航廈,離建好還有5年的時間。為緩解當前機場人滿為患的現狀,機場決定優先興建規模較小的第四航廈以應急,但該航廈最快也要到2018年底方可完工,屆時或能紓解桃園機場容量不足的窘境。
據桃園機場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溫永松說,第一、二航廈年容量為3200萬人次,但去年該機場旅客已破3500萬人次,今年更將逾4000萬人次。為此,加速增建航廈大樓刻不容緩。
他說,桃園機場雖已在擴建第二航廈,預計2017年完成,但也只能多容納500萬人次,仍滿足不了今年的需求;而年容納量可達4500萬人次的第三航廈,最快也要到2020年才能完工,緩不濟急。
為此,機場公司決定,利用現有用地,先興建總投資20億元新臺幣、被稱為智慧航廈的第四航廈,可提供每年500萬人次的容量。
之所以被稱為智慧航廈,是因為參考了新加坡樟宜機場的規劃,第四航廈將大量採用自助式報到櫃檯,只要掃描護照、列印登機證,一分鐘搞定,託運行李也僅需兩分鐘時間,這樣就會有效地紓解人潮。
據悉,第四航廈空調、照明、控制系統等,也將導入高科技設計,可隨旅客多少而自動調控;因地下即可連接未來機場捷運(地鐵)線,第四航廈將定位為「不需轉機、直接進出」的航廈,目前公司將其規劃為兩岸航線專用航廈。
天上轉圈子是常事
與航廈旅客「爆塞」相同,桃園機場的跑道也經常「塞機」。
現在,只有一條跑道可供起降。今年1月,南跑道好不容易整修完成,之後又換成北跑道關閉施工,預計要到今年底才能全部完工,待驗收後要明年1月才能重新啟用。
據介紹,該機場每天平均有570個航班起降,單跑道運作每小時能起降30架左右,也就是說,這一條跑道每天要有19個小時滿負荷運轉,跑道頭隨時會有航機排隊等候起飛,等候時間少則30分鐘,最多時90分鐘才能起飛;而等候降落的航班在機場上空繞六七圈是家常便飯,記者本月初赴臺駐點時,航班在機場上空盤旋了四五十分鐘才降下來。臺當局還希望未來陸客能來臺灣中轉,照目前這個狀況,有誰敢來這裡中轉呢?
據悉,更大的挑戰是興建桃園機場第三跑道。第三跑道因在桃園航空城計劃內,臺灣「交通部民航局」透露,預計今年10月開始舉辦為期6周的預備聽證會,明年舉行正式聽證會,完成聽證程序後,才能送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審查,核定土地徵收計劃後才能辦理徵收,且還要經過細緻設計及環境影響評估,時程會拖很長。
溫永松說,原規劃第三跑道2030年完工,但機場方面希望加速施工,以紓解不斷成長的高運量及起降塞機現象。他們希望第三跑道能提前於2025年完成,在此之前,機場會讓現有的兩條跑道滿負荷運轉,以提升起降效能。(本報記者 王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