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一個真實經歷不為大眾所知的高度機密職業,秘密從事情報工作或搜捕、暗殺、破壞等行動,神秘低調,大熒幕上卻又藝術性精彩紛呈,吸引著普通人探究目光。得益於發達的好萊塢電影產業,總有人想著毀滅人類、統治世界,英國MI6和美國CIA(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們成了電影地球裡「最忙和最辛苦」的兩幫人。
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便是以特工007,詹姆斯邦德為代表的英國特工們。
英國的情報部門由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 JIC統一管理,包括陸軍情報總局(MI)、軍事情報參謀部、國防部聯合情報局、政府通信總部、工業情報中心和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等組成,另外還有英國倫敦警察局(蘇格蘭場)也擔負部分情報職能。
其中陸軍情報總局最廣為人所知,也是大熒幕上塑造經典形象最多的一個情報部門。
該局12個部門,最主要的是負責國內安全的MI5(又稱秘密保安局、軍情五處),由內政部管轄;和負責國外情報間諜活動的MI6(又稱秘密情報局、軍情六處),由外交部管轄,對外稱:政府電信局,是英國情報機關的「開山祖師」,總部現位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橋南一幢大樓內。
詹姆斯邦德便隸屬於MI6,活躍範圍多在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中。
描述英國特工驚險工作的影片不乏佳作。
上個世紀老片偏向寫實風格,譬如《柏林諜影》、《伊普克雷斯檔案》、《第四條款》、《哈瓦那特派員》等。
進入新時代,大家熟知的英國特工電影的類型開始呈現多樣化。
男性孤膽英雄類有新《007》系列、《王牌特工》系列、《間諜同盟》、《復仇者》等。
喜劇片有《憨豆特工》系列、《王牌賤諜:格林斯比》、《我的間諜前男友》等。
女性為主角的有《超級女特工》、《極寒之城》等。
冷肅諜戰片有《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等。
21世紀生活節奏愈發變快,大眾審美日新月異,多數人進電影院不是想體驗燒腦緊張,而是享受放鬆和追求視覺刺激,特工電影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氛圍越發「簡單化」,逐步開始有了些顯而易見的表現規律。
抽絲剝繭推理被大熒幕所拋棄,觀眾卻又要求主創們注重可視細節的完整性和可考性。
主角人物一定要型男靚女、陽光磊落,其他表情陰鬱、長相「鮮明」的人物多半不是反派便是嫌犯。女性角色身份背景複雜化,雙面特工或是反派臥底成為常態。花瓶式女配角便往往不得善終,不是被殺,便是在被殺的路上。男女間必須的曖昧牽扯仍在繼續,但有所減弱,女性個性塑造和獨立人格得到重點描繪。
不同於美國可能邋裡邋遢的特工形象,英國特工外在形象被特別留意,必須男士筆挺西裝、女士華麗長裙,髮型一絲不苟,並且不會隨劇烈運動而有所變化。特工們心思縝密、守口如瓶、時刻警惕卻又不會用一副撲克臉應對一切。《王牌特工1》裡的哈利哈特算是為傳統紳士型特工立下一個新標杆。
武器裝備方面,特工自然不能輕易赤手空拳跟人肉搏。一切的隨身物品都被要求可以瞬間轉變成致命武器。戒指、眼鏡、手錶、鋼筆、打火機、腰帶、手機、雨傘,沒有改不了只有想不到,連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食物都可能在特工手裡變換角色,成為要命的殺手鐧。當然隨手抄起一件身邊的日常物品當作武器,像書本、毛巾、燈具、報紙、板凳等,特工們同樣不陌生,絲毫不損其殺傷力。
座駕方面一定要新款跑車,阿斯頓·馬丁、賓利、雪佛蘭等、奔馳、寶馬等,世界頂級廠商雲集。當然強尼·英格力(《憨豆特工》)可能有不同意見。
英國特工們打鬥必須乾淨利索,像007系列早期例如《諾博士》裡明顯花拳繡腿式打鬥逐步退場, 傑森伯恩(《諜影重重》)式簡潔凌厲,招招致命成為共識。
此類電影拍攝手法上多採用手持跟拍加多機位、多角度,後期推崇快速剪輯,利用連續動作剪輯表現動作激烈和連貫性,放大打鬥場面的真實感與臨場感。打鬥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時,又會用「急推」拍攝演員面部表情,以此表現劍拔弩張的態勢。
追逐戰成為常態,包括但不限於摩託車、汽車和快艇,不怕死的人甚至扒火車、遊艇和飛機。動用軍用重型裝備,例如戰機、戰艦和潛艇,上太空、下深海,大投入高產出,營造大場面成為票房保障。這一點伊森·亨特(《碟中諜》)功不可沒。
孤膽類特工一人不再能包打一切,新 007也有錢班霓和
Q博士,作戰行動推崇團隊化和專業化,輔助人員重要性得到更多鏡頭刻畫和更細緻的塑造,背靠國家數據科技力量打造的全球監控系統讓人細思極恐。
故事結構開幕、中段和高潮也多有定式。一件陰謀暴露線索或一件物品離奇得失,開場交代明確,成為影片的主推動力。特工們窮追不捨,歷經九死一生,習慣掐著表在最後一秒才解決危機,之後留下失敗的反派和一堆爛攤子,頭也不回地瀟灑離開。
勝利不能空手,英雄多能抱得美人歸,這一傳統在007為代表的英國電影裡被發揚光大,又隨著新時代被逐漸摒棄。美人/暖男反而或死或隱,成為主角情緒爆發的轉折點,特工群體被固有印象似貼上了孤家寡人標籤——喪門星。
前蘇聯曾經作為西方陣營的頭號敵人,在電影裡同意不例外,「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克格勃)在特工反派榜裡永遠高居首位,其後才是納粹德國的蓋世太保和那些別有用心的組織及資本大鱷。
之後蘇聯解體,中國默默積累,電影裡一時找不到威脅,大型黑幫勢力和恐怖組織成為新的主要敵人,恐怖組織搞事的目的和手段也開始放飛自我,由此引發的便是電影整體可信度和表現力上大為縮水。有意無意間,整部電影淪落為特工們展示強悍身手和高科技裝備的展銷會。
而隨著觀影人群見多識廣,以上所說的這些文化設定某種意義上必將變成特工電影的桎梏,如何呈現新意,考驗著未來的製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