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紋唱片是什麼鬼?漲姿勢.mp3
04:17來自心晴時間
廈門又稱鷺島,鷺島的鼓浪嶼又被稱為鋼琴之島、音樂之島,而將鋼琴刻錄進唱片,是過去人們記錄音樂的一種方式。最近在讀一本書是村上春樹先生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他多次提到自己非常喜歡密紋唱片。密紋唱片是在1949年出現的,它每分鐘轉33.5轉,英文叫做long playing record,密紋唱片又稱「慢速唱片」。很多密紋唱片封面設計特別精美,令人愛不釋手。套裝的密紋唱片,比如套裝歌劇,裡面的唱片說明大冊子也製作特別精美,歌劇劇本還會配上大量劇照。套裝唱片裡面呢專門介紹作曲家、音樂內容和歷史背景的文字,這些是如今的數位化唱片都是遠遠不及的。
唱片會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嗎?其實也不盡然。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上「反數位化」的收藏之路。「保守派」堅稱數位音樂無法提供最佳的聆聽體驗,從密紋裡流淌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天籟之音,這或許已是老生常談;不過,年輕人亦紛紛「捨近求遠」搜羅密紋唱片,就頗有些耐人尋味了。對他們來說,限量版復古黑膠碟恰如一枚古老的榮譽勳章,令人肅然起敬;相比之下,「滿大街的智慧型手機和迷你iPod簡直弱爆了!」
用手指輕輕夾住唱片邊緣,將其平置於指針之下,然後靜靜等待針尖滑進溝槽時空氣裡響起的第一聲振動——這項失落已久的傳統將「迫使」你從頭到尾聽完整張唱片。
在唱片業的黃金年代,那些「窮得只剩下錢」的成功人士每天都想著下班後去酒吧小酌片刻,在指針滑進溝槽的「沙沙」聲中,重返充滿激情的青年時代。簡單、方便、快捷——數位技術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卻不幸應驗了「過猶不及」的道理。新唱片時代的崛起並不僅僅是對「過度」——過多的選擇、過快的速度、過甚的便捷的一種反叛,更是緣於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求。靜靜地靠在躺椅上,讓指針滑進溝槽,然後滿懷期待地閉上雙眼,等待那若有若無的「沙沙」聲鑽入耳朵——或許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