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時別回頭
(節選)
作者 / 盧思浩
我和我媽的默契就是每天我到家時她已經在我的水壺裡倒滿了水,每次我離開家時都會給她買上一堆她愛吃的零食。兩人彼此也沒有什麼交流,從來不膩歪。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不懂應該怎麼對家人表達感情。越是至親,就越是不知道說什麼。或許因為扭捏,或許因為害羞,我總是什麼都不說。
這麼多年,我從墨爾本漂到坎培拉,從坎培拉漂到北京,來來回回漂了七年多。每次回國又不在家裡久待,不是全國到處跑就是和朋友隔三岔五聚會。那時只覺得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很寶貴,卻忘了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也在做減法。最近這幾年因為工作,我住了不下五十家酒店,去了不下五十個地方,可每次都忘了給家裡打電話。
剛開始離家時總是興奮異常,充滿期待;到後來無論一路上是好還是不好,總是會想著家。對一個城市的歸屬感就是:無論你在一路上多麼顛沛流離,你都知道有人會在這裡等著你回來。
也許是天性就有漂泊的基因,在外面忙的時候從來不覺得太苦,所以從很小的年紀起就甘願一直離家那麼遠;也許是天性被夢想所困,所以才一直認為那渺小的故鄉,永遠放不下我們的夢想。
曾經以為在一個地方住得夠久,你總能紮下根來,你總能產生類似於故鄉的感情。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你選擇在一個城市生活,它就會變成你的一部分。可我總還是會想起小時候經過的走廊,打過籃球的籃球場,搬的那麼幾次家。哦,對了,還有我最愛吃的小龍蝦和陽澄湖螃蟹。
每次開始想念這些美食時,我總覺得是自己餓了。後來才明白,我是開始想家了。
我們都長大了,有時真的不知道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沒法逆轉的事實。我只是覺得無論我成長得多快,和爸媽逐漸老去的速度相比,始終都太慢了。所以我只想拼命跑拼命跑,跑到我可以完全照顧自己的那天,跑到我不再需要向爸媽開口要錢的那天,跑到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撐起整個家的時候。
每當我想到這些時,就覺得磕磕絆絆、跌跌撞撞都沒什麼可怕的。
只是偶爾地,收拾行李的時候還是免不了傷感,每次在家的時候不覺得,真要離開時才能懂家到底是什麼。
隨著長大,有些情緒越來越難說出口,比如不舍,比如難過。
所以跑吧,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跑完這條路吧。說不出口的,就用行動證明吧。
漂泊的人總要回家的,離開都是為了更好地回來,我們都要對得起那個選擇漂泊的自己,和支持你漂泊的身後的那些人。
作者
盧思浩,出生於江蘇張家港,青年作家。如今已出版《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離開前請叫醒我》《我想和你在一起》等作品。
朗讀者
鍾恆,集美廣播電視臺新聞主播,國家一級播音員。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美國NASA公布的這張照片,拍到了中國的綠水青山!福建,廈門是這樣的!
元宵遇上「超級月亮」,廈門天氣將…坐好,天氣號過山車又開了!
看!廈門一30米高牆上,坐了只大熊!到底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