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豆瓣看到過一個熱門話題,叫做「讀博厭學期間你都幹成了什麼不務正業的事?」
這個話題下面的回覆簡直五花八門,有成為樂高大師的,有和朋友一起經營貓舍的,有成為B站舞見的,還有回家劈柴餵雞的……
只能說俗話說得好,寫不出論文的人總有一雙充滿了好奇的眼睛,能夠在這個世界的各種地方發現樂趣。
同理,工作之餘的「不務正業」行為也令人精神振奮,當工作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業餘愛好才是生命中的火光……
就此,我們發起了一次徵集,收集了大家引以為豪的「不務正業」的故事。雖然無聊是生活的常態,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做一個有意思的人。
「做紙模和拿手術刀本質上是一回事」
@白襲明 95後
我是一個醫學生,做紙模這個愛好可以說比較符合「不務正業」這個主題吧,畢竟學醫課業還是很繁重的。
做紙模相當耗費時間,主要晚上累了的時候或是閒下來的時候做一點。一個紙模可能就要做兩三周了。
*紙模:一種由紙(通常是厚紙或卡片)製成的模型,需要用剪刀把列印在卡紙上的部件一件件的剪出來,再用膠水進行拼砌。製作是一個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難度比較高。有些精密紙模可達到數千個零件,製作周期需要半年以上。
第一次做正好趕上五一假期,當時同學都出去玩了,我在宿舍宅了兩天,最後是通宵做到早上五點完成的。
我覺得做紙模既需要很好的耐心,又需要比較精細的操作,比如用美工刀裁紙、很小心地折模型、粘模型之類的,對於耐心和操作都是一種很大提升。所以也算是間接培養了做醫生的品質了。
「如果生命也像一座可以環行的島就好了」
@大亮 95後
我是一個學習生物科學的學生。大學期間,有段時間壓力比較大,不想學習,就覺得自行車車輪轉動時鏈條和齒輪的聲音,像白噪音一樣,解壓舒適而令人上癮。
在臺灣交換期間,毅然決定去單車環島。7天,1029公裡,一個人,一輛車,一頂帳篷,一個睡袋,我的練習曲。
我一直在練習獨自行走,想著如果有一天能夠走得更遠更穩了,就回去吧。
一直想去看看大地的盡頭是什麼樣的, 所以不惜在到達恆春的傍晚,摸黑多騎四十公裡去墾丁最南端。大地的盡頭是什麼樣的呢?其實什麼都沒有哦,因為是晚上啊。但是很寬闊。
就在那裡,也許是因為害怕,也許是因為太累了,我第一次被那種強烈的「想要回去」的念頭佔據了思維。如果生命也像一座島就好了,這樣當我枉然地遠行,最終還是會與那些生命重逢。
那天晚上,我的耳朵裡只有潮溼的蟲鳴、海浪和鏈條的奏鳴聲。鏈條聲真的很好聽。
清晨時在屏鵝公路孤星、月光、朝霞與早潮陪伴下的鏈條聲,很好聽;花東縱谷驕陽烈日下,風吹麥浪之中的鏈條聲;很好聽;下坡路時一路迎風呼嘯中的鏈條聲,很好聽;飛馳而過的機車和留下的加油與鼓勵中的鏈條聲,被淹沒了,但我想也會很好聽。
一個人騎車最大的敵人是寂寞,人一寂寞就容易瞎想,比如我想明白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我單身了二十年,而且還完全沒有找男朋友的欲望?因為,如果一個男生沒有辦法一個人在7天之內完成單車環島,那麼他也就只能作為拖後腿的存在了。
想起了《練習曲》裡面的一句話,好像真的是「有些事現在不去做,就永遠不會做了。」
「想要用編程來創造一個賽博朋克世界」
@YUKIHIME 80後
我之前的工作是給企業客戶做技術諮詢,現在在自己邊做項目邊學習量化分析,算是自由職業,寬客。
寫小說是我最開心的事,我有空就會閱讀,加上我程式設計師的「世界觀」,一做到個有意思的夢、或有感而發,我就寫下來,所以時間久了,積累下來了些零碎的素材。
真正想自己寫個小說是在我認真做了《一千零一夜》的筆記之後,我一下子覺得以前讀的書經典太少了,所以一邊讀新的題材的書,一邊就想表達自己想法。
這種念頭是2017年開始的,我去年離職後就抽空寫了。現在還會堅持每天寫點東西,或多或少的,科幻題材是最感興趣的、充滿希望的領域。
我的個人感覺是做程式設計師真的很幸福,可以想什麼點子就能實現出來。我未來的目標是要用程序、或書寫文字、或畫畫來創新出來一種編程思想。
這麼說太玄,舉個例子:畢贛的路邊野餐就是畢贛的編程思想,徐冰的拼音文字、表情包、天書就是徐冰的編程思想。
至於我自己的編程思想,可能和未來的賽博朋克世界與實現自由平等博愛有關吧。
「瞎畫多年,一朝成真」
@linlan7421 90後
我過去是一名程序媛,現在是一名藝術館運營。
沒有聽起來的那麼神奇啦。過去的工日常是各種軟體測試的活兒,現在換成了以藝術館的公眾號運營 + 溝通展覽合作 + 計劃去下一個展覽/藝術館取經為主要內容。
我本科是計算機專業的,但從小喜歡瞎畫,大學的時候在小賣部看上了一個小小的空白本子,買了,然後每天上課/夜自習/放空的時候,繼續瞎畫。
後來也在學校裡找過美術老師,老師見我這麼一個非專科、對西畫和傳統水墨均一竅不通、也沒見什麼天賦、而且嘴巴這麼笨只會說「我想畫畫」的人,可能是嫌我煩了想趕緊把我打發走,最後說:明天你來畫室看看吧,先待個幾天,待不了就走。
寫字畫畫就此進入了我的生活。
後來幾年一晃,我大學雙學歷拿到了,但是考研失敗了(中國美術),意志不夠堅定的我考慮了現實情況之後,回到了計算機的路上,幾乎沒有再寫字畫畫。原因是,幾乎每次鋪好紙,拿起毛筆,眼淚就止不住地流。
畢業之後到一家IT公司實習了一年多。期間各種內心糾結、煎熬。那部電影——《烈日灼心》,差不多就是大學畢業之後我在那段時間的感受吧。
實習合同到期之後,在家待了將近一年,想要做個決定,做個了斷。
然後就跑到一家藝術館應聘了,賺點基本的生活費,工作內容也是跟藝術相關的事,工作時間也比之前寬鬆很多。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有在「狠命」補藝術館內各種展品相關的知識,上軌道之後,有時候兩三天每天晚上都寫、畫,有時候整個月都沒碰過筆。
今年年後從老家回來,忽然又覺得,就這樣嗎?這樣,跟之前IT的時候有什麼區別呢?覺得挺沒意思的,於是又開始有規律地寫字畫畫了。
現在差不多是每天上班前畫個把鐘頭,晚上睡覺前寫個把鐘頭吧。總之,逐漸相信自己能擁有一個更好的心態來活著。
「寫故事是平凡生活中的大冒險」
@薊犁的瘋狗 85後
我的本職工作是在一家公司做生產工程師,決定去年在機核寫故事的初衷是想要自我挑戰,而且本身覺得會是一個很好玩的事情。
我很喜歡讀小說,在讀了很多好的小說和一些糟糕的小說之後,覺得自己或許也能寫。
此前斷斷續續寫過一些,屬於自我娛樂的那種故事,所以決定18年在機核網每月寫一篇短篇故事,對於自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有一種冒險即將開始的感覺。
「現代神話」這個主標題是機核的編輯給出的,其實很契合我所寫的故事的主題。我原本的主標題是「眾神的節日」。我將所有故事的主題定為「克蘇魯神話和節日的結合」也是多少受到機核上很多文章的啟發,加之我本身更傾向於喜愛非現實性題材,所以在這個主題下,我在正式動筆之前就已經擁有了很多有趣的點子,可以來擴展成為一個好的故事。
12篇「現代神話」故事裡沒有全部都和克蘇魯神話相關,《中秋》一篇是關於意識投影的,《中元節》是一個鬼故事,《萬聖節》是一個重寫了好幾遍才最終定型的鬼故事,《端午》和《重陽》是關於中國本土神話的。最後一篇《冬至》則是和最初的一篇試水故事《門》聯動的,也算是作為首尾呼應。
整個12篇寫下來,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構建故事的樂趣。
史蒂芬·金在他的《寫作這回事》(《On Writing》)一書中說,他認為故事就像是埋在地下的化石,而作家要做的事將化石儘量完整地挖掘出來。
現在寫故事這件事已經變得更有意義不僅僅是對於個人的一種修行,而是成為一名創作者,為讀者帶來快樂。感謝我所得到的支持,感謝那些讀我故事的人。這是人生的一小步,也是自我的一大步。
「練琴是我延遲獲取快樂的能力」
@180****1928 90後
作為一個工作也很忙的會計,自己最「不務正業」的愛好就是拉大提琴了。我算是一個半路出家的業餘選手,目前已經可以拉《夢幻曲》(六級)、《天鵝》(八級)。
我從五歲多開始學鋼琴,不管有沒有條件找老師的情況下,都沒丟下過,所以可以說有學其他樂器的基礎吧。
小時候沒條件完成我大提琴的心願,所以只能等工作之後,趕緊攢了半年的工資,買了心愛的大提琴,然後幸運地找到了我的老師,開啟了我的大提琴業餘生活。
為了練習大提琴,我甚至戒掉了午睡,在沒有特殊事件的時候,基本保證每天中午兩個小時的練琴時間,雖然犧牲了睡眠,但我比之前更快樂了。
忽然想到了道長說的那句「延遲獲取快樂的能力」,不知道表達得準確不準確,大概是這個意思吧。我覺得獲取幸福感,往往是在這些沒用的事情裡。
其實在發起這次徵集的時候,只以為大家「不務正業」的行為都是枯燥生活中的某種調劑,最後卻發現這些「沒有用」的愛好往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所以說,什麼是「正業」,什麼又是「不務正業」呢?
如果一個愛好在漫長的時間中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軌跡,讓我們變成了一個更有趣、更豐富的人,這還算是一種「不務正業」嗎?
畢竟,在「不務正業」這件事上很有發言權的梁文道先生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們總希望做的每件事、度過的每一刻都要有用,於是不再留時間散步了,不願意坐在窗下發呆了,換句話說我們不閒了,這樣其實少了很多孕育靈感的機會。
當我們失去這些機會,人就不太會有大的變化,很難跳出原有格局。
為什麼?你看「用」是什麼意思?它就是你設想好的目的。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那些既定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範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
所以,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而那些「不務正業」的人,其實也正在悄悄地改變著自己的人生。
Hi~ 這裡是「看理想·小紙條回收站」,一個想和你聊一些有的沒的的小專欄。
我們會在微博@看理想vistopia 上拋出話題,收集大家的小紙條投稿,再加上一些公司內部的私貨,共同組成這個不太正經但是很有意思的「小紙條回收站」。
期待你的參與,也期待與你的下次見面。
內容編輯:蕎木
策劃:看理想編輯部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