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現定義上的偏差,認為是新媒體——舞蹈藝術,但事實上新媒體舞蹈藝術的定義並非如此。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新媒體?關於新媒體的定義,直到現在還沒有達成共識,筆者較為贊同匡文波教授的觀點:「藉助計算機 (或具有計算機本質特徵的數字設備) 傳播信息的載體。」中國傳媒大學黃升民教授在常見的媒體中分離歸類出新媒體的三大部分 IPTV、地面移動電視、手機電視。顯然,新媒體舞蹈藝術並非是新媒體——舞蹈藝術,似乎新媒體舞蹈藝術能夠更為貼切形象地闡釋新媒體舞蹈藝術的本質,也就是指舞蹈與類似於投影技術、全息技術、聲光舞美等媒體技術交互之後,達到增強藝術效果的新的舞蹈藝術門類。
它的出現和誕生表明,單純的舞者表演或簡單的背景式舞臺視頻設計已經滿足不了藝術創新和觀眾審美高標準的需求,技術的革新勢必帶動了藝術品質的提升。有關新媒體舞蹈藝術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北京舞蹈學院張朝霞教授曾在《新媒體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探析》一文中說,「1967年,斯德哥爾摩『藝術與科技藝術節』,為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先鋒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進行多媒體表演實驗的媒介平臺。某種意義上,它既是錄像藝術、錄像裝置藝術和新媒體舞蹈表演藝術等新媒體藝術樣式的『播種機』,也開當代多媒體劇場和交互表演實驗藝術之先河。」
如此的實驗性藝術表達正好符合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丹尼爾 貝爾在自己論著中的觀點,他在《後工業社會來臨》中認為,科技對人類生活的第五種影響,即形成了新的時空感,導致新的美學感覺和文化形式出現,丹尼爾 貝爾稱之為「審美技術文化」。時間推動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進程,與此同時也伴隨著新媒體舞蹈藝術出現之後,形成了舞蹈藝術有關舞蹈本體的三個重要階段:舞蹈形態展示——舞蹈內容思考——舞蹈媒體渲染。中國的舞蹈藝術同樣經歷這樣三個階段,舞蹈媒體渲染階段也就是現今的新媒體舞蹈藝術階段,它為舞蹈藝術影視化、商業化、多元化、現代化的成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新媒體舞蹈藝術類別大體可以分為多媒體舞蹈、影像舞蹈、裝置舞蹈三大類別。它們分別在舞臺舞蹈藝術、屏幕舞蹈藝術、實景演出的藝術呈現上表現出超凡的舞蹈張力和藝術感染力。此種形式是現代舞臺藝術中較為常見的舞蹈表現形式,舞蹈從業人員利用電腦程式系統控制聲光舞美的包裝效果,利用LED大屏幕視頻播放和全息技術營造出逼真的舞蹈環境。這種方式不僅在視聽感受上有所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省人力物力的實際成本。在西藏林芝地區的歌舞表演《尋找香巴拉》中,筆者曾應用多媒體舞蹈形式展現珞巴族博嘎爾部落民間歌舞。主要表現林芝地區米林縣南伊珞巴族村民在沒有搬入安居房之前,在深山叢林中赤腳勞作、男子狩獵、女子織布等日常生活內容。
其中,在表現森林生活條件艱險困苦的環境因素時,創作採用了LED大屏播放棕熊在樹林中奔跑的虛擬鏡頭,同時配合計算機控制的聲光舞美,展現閃電雷鳴、疾風驟雨的自然天氣,使表演者和觀眾一同身臨其境地走進珞巴族先民的生存環境和舞蹈文化世界。如此的創作表演形式,豐富了表演者的舞蹈內容,增強了舞蹈表演的審美情趣。影像藝術在舞蹈表演中的滲入,出現了舞者與影像內容、形象可以隨機靈活交互的情況,它主要是利用投影技術或影視後期技術在舞臺區域投出舞蹈伴同物的影像,增加舞美內容、增強舞者與投影內容的交互性。2016年遼寧衛視猴年春晚《金猴鬧春》節目中,六小齡童在美猴王的角色扮演中,充分利用影像藝術的美學特質,與影像中的金箍棒、六隻小猴子、筋鬥雲、七仙女、天宮等進行生動深度的互動,使六小齡童飾演的美猴王形象,在表現時增加了動作的張力和表意的內容,凸顯了新媒體舞蹈藝術整體性、交互性、生命感並重的美學原則。
但如此的影像舞蹈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在現場的觀眾看來僅是一個單人舞蹈的表演呈現相對枯燥,對於電視觀眾來說則是一場誘人的饕餮盛宴。常見的裝置舞蹈,通常指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依勢而為,修建符合地勢特徵和舞蹈表演需要的景觀,從而進行表演的舞蹈。如廣為所知的「印象」系列大型實景演出,楊麗萍創作的《雲南映象》,張藝謀與團隊聯合打造的《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印象麗江》《又見平遙》,西藏最大的實景演出《文成公主》等等。
這些大型實景演出大多是在當地標誌性、較著名的景點景區,根據現有條件,多選擇夜晚,運用各種高科技機械技術、媒體技術,展現該地域自然、地理、歷史、人文、風俗等內容。2016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最憶是杭州》 G20峰會文藝演出就是在西湖的實際景觀中,加入多種裝置設施增強聲光舞美的藝術效果,依照交響樂和舞蹈的融合,分別用《春江花月夜》《採茶舞曲》等9個曲目,展開《最憶是杭州》的主題表達。創作團隊依據西湖固有的景觀特徵和豐富的湖水資源,啟用蓄水、排水的升降裝置,方便舞者在水槽中充分利用水的可操控性和水的靈性,表現中國文化的意蘊悠揚、杭州和西湖的韻味積澱。
裝置舞蹈是依託自然、親近自然、體現自然的創意性舞蹈藝術作品,它具有連接古今的文化傳播功能,又擁有促進觀眾融入情境的美學帶入效果。在新技術的不斷革新發展中,裝置舞蹈也在不停地與之協調進步發展中。風靡全球的印度歌舞片和早期的無聲電影,很大程度上是「為鏡頭而舞」的電影舞蹈。國內的電視舞蹈節目,比如央視3套綜藝頻道《舞蹈世界》、地方衛視的《舞林大會》,則是極具電視屬性的電視舞蹈。電影舞蹈、電視舞蹈,都可以說是視聽美學與舞蹈藝術的完美結合。影視作為視聽藝術的重要代表形式,具有強化、突出、重組的蒙太奇屬性。
影視視角攝取的特殊角度,重點舞蹈動作的特寫鏡頭、重複組接,以及交代環境的空鏡頭運用,使舞蹈本體的形態單一問題得以打破,從而突出舞蹈視覺形象的全方位視覺美感以及聽覺美感。例如「在著名歌舞片之王金凱利的舞蹈電影作品中,特殊角度的特寫舞蹈鏡頭和空鏡頭以視聽蒙太奇的方式組合起來,使舞者動作性的鏡頭展示,更符合消費文化時代的視覺審美偏好,從而成為備受青睞的『鏡頭之舞』。」與此同時,新媒體舞蹈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會針對影視形態屬性設計創作出兩者儘可能完美的新媒體舞蹈藝術樣式。
影視屏幕作為一種特殊的舞臺,舞蹈顯得自然流暢,舞蹈也可以輔助鏡頭語言完成人物性格塑造和故事情節的編織。總而言之,視聽美學與舞蹈藝術的融合,是藝術的交叉實驗,為彼此都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元素,起到了彼此助推的積極意義。綜上所述,新媒體舞蹈藝術的源起和發展,是時代發展、科技發展、藝術發展、舞蹈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舞蹈藝術繼續發展方向的大勢所趨。包括藝術創作領域、商業市場領域、舞蹈專業教學領域,新媒體舞蹈藝術都在發揮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性,也將伴隨著數位化時代的進程,充分完成從舞蹈形態展示——舞蹈內容思考——舞蹈媒體渲染的深層次轉換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