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做作業至深夜,家長輔導兼檢查作業也忙到很晚,孩子累,家長也累,爭吵不休,精疲力竭。這樣的事情,我們不管是在新聞還是現實生活裡,已聽了無數遍。
誠然,教育孩子是一件艱辛、需要耗費大量心力的事情,那我們能否擺脫固有模式,深入思考、探索出一條「可以雙贏」的路呢?既讓孩子快樂學習、幸福生活、從容成長,又讓父母在教育時能夠得心應手、有法可循、溫和理智。
全國知名校長、「牛爸」陳錢林將自己執教30多年的經驗與感悟凝結在《教育的本質》一書中,希望與廣大教師及家長分享自己的心得,幫助每一對父母、每一位教師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教育之路上達成進階、探索更加優秀先進的教育模式。
一、守護孩子們的「江湖」
不管大人小孩,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宇宙。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思維模式與認知想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江湖」,大人切不可將自己的喜惡強行帶入孩子的世界,亦不可用自己的是非標準來裁決判定孩子的一切。
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即是明確邊界感,家長可以作為大人來對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正確引導,但不能不分界限的強行讓孩子承認怎樣就是對的,怎樣就是錯的。
陳錢林說:「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是代替孩子發展,不是指導孩子發展,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獨立的『江湖』,引領孩子幸福成長。」
這就要求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在尊重的大前提下,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自律、自學、自立,每一個「自」字都代表孩子的獨立。孩子要想明白自己想怎樣做,而不是爸媽逼迫著要如何做。
守護好孩子們的「江湖」,培養其健全人格,是教育永恆的追求。
二、巧用「健全人格坐標圖」
既然教育的永恆追求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那麼我們首先要明確,到底什麼是「人格」?字典裡解釋說: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指個人的道德品質;指人的能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
陳錢林在看了大量相關文獻、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原創出「健全人格」坐標圖:橫坐標為人格基礎,包括自然屬性的健康,社會屬性的美麗、成功,精神屬性的智慧、幸福;縱坐標為獨立人格。
陳錢林認為,人,實際上分自然人、社會人、精神人,所以人格基礎也需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這個想法正好也對應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三位一體」這一論點。
目前的中小學教育,對學生自然屬性以及社會屬性的培養已經高度關注了,但精神成長與獨立人格方面仍有欠缺、稍顯薄弱。那麼這塊短板,就是需要家長及老師在日後教育中多花點心思來認真對待的。
在陳錢林的總結裡,培育孩子的健全人格,要做到以下4點:自然屬性角度,要追求健康生活;社會屬性角度,要追求成功、美麗;精神屬性角度,要引領精神成長;獨立人格角度,要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
有了這樣細緻的劃分與指導,人格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話,廣大教師與家長要順著路徑採取實實在在的行動,相信柔風和煦般的教育,必然會滋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促其一天天茁壯長大。
三、等一朵花開需要時間
書的封底有一段話發人深省:「昨天剛種下果樹苗,今天就盯著看有沒有結出果實。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教育者心太急。」
教育是一件時間線拉的很長的事情,最不能功利急躁。我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你用最樸實穩定的耐心投入教育事業,相信枝繁葉茂、滿簇繁花、果實纍纍是遲早的事情。
好的教育不是一味的知識灌輸,不是幫助孩子拿到高高的考卷上的成績就行了,而是要成為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要給孩子強大的精神力量,以精神引領精神。
而每一粒你在昨天播撒下的種子,都是未來萌芽的一份希望。引領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在未來就會相對獨立一點,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引領孩子讀書識字看報,他在未來就會有書籍這個永遠的朋友,精神世界永不乾涸;引領孩子遇到困難不要怕,他在未來就會想起昔日的挫折教育,不害怕失敗,心胸更寬闊、精神更強大。
你看,昨日的付出在未來就會開花結果,所以教育者請不要心急,你的花兒終有一日會自如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