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銀行家》雜誌公布世界銀行1000強排名,前四名均為來自中國的銀行。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位居榜首,不愧為宇宙行,第二名至第四名分別是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
該排名數據顯示,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長5.7%,從3120億美元增至3300億美元;而美國銀行業利潤略有下降,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三左右;在這1000強銀行的利潤總額中,中國企業利潤佔比達28%。
中國銀行業的利潤及增長速度,不僅得因於中國龐大的消費人群基礎,更與中國銀行業在科技上的投入力度密不可分。
據不久前零壹財經發布的《2020年全球銀行科技專利排行榜TOP50》顯示,中國上榜銀行最多,有19家,遠超有12家的日本和7家的美國;榜單排前三的銀行分別是美國銀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其專利申數量分別為2668、862和843件;過去5年裡,中國參與新技術專利申請的銀行已由26家增至53家,專利數量由847件增至4177件,一度超越美國和日本。
這些數據無不表明,在科技研發能力上,中國銀行業正在在不斷縮小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
2019年9月,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曾對金融科技提出三年發展目標: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使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如今,金融科技企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日新月異,支撐行業突飛猛進;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消費金融的崛起大力推動普惠金融的實現,促進金融科技的採納率不斷提高;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規範和完善著金融科技發展。
在金融科技公司睿智合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睿智科技)看來,如上這些條件都為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未來得因於中國鼓勵創新、開放包融的模式,中國金融科技的創新活力將持續增強,且有望在未來向世界進行技術輸出和業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