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有人造皮膚的手機保護套,可能會為手機等行動裝置增加體驗。
視頻截圖
最近,巴黎電信集團的研究人員Marc Teyssier就設計出了一款看起來就像人皮膚一般的手機殼,用戶可通過接觸這層「皮膚」來和手機交互,他將該技術命名為Skin-On Interfaces。
他向新科學家透露說,該項目是與HCI索邦大學和CNRS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靈感始於Teyssier想要按捏他的手機的願望。
他想以逼真的「人體皮膚」(實際是一層矽膠)取代智慧型手機等裝置的硬邦邦而冰冷的非觸感體驗。該團隊利用該技術創建了兩個原型,分別是一個簡單的版本和一個非常逼真的版本。
對人造皮膚進行編程,可以檢測不同的手勢,例如撓癢、戳和捏,然後將它們與各種情感相關聯。例如,用戶可「輕點」一下「皮膚」來讓手機知道他想獲得關注,捏拉則表示心煩意亂,緊握則表示用戶生氣了,像撓痒痒一樣撓它——系統會直接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個大笑的表情符號。通過在矽膠的表皮和皮下層之間楔入一層可拉伸的銅線,研究人員們把這些變成了一種可能,該銅線被模製成類似於人的皮膚那樣靈活有韌性,而用戶施加在皮膚上的壓力會改變系統的電荷。
Teyssier在開發Skin-On Interfaces傳感器時遇到了挑戰,特別是在開發可伸縮的東西也能夠檢測觸摸的這點要求上。
Teyssier告訴Gizmodo,他在開始該項目時並未考慮到任何特定的應用程式,而是「提出了擬人化設備的可能未來。」 研究人員基於機器人領域人工皮膚的悠久歷史,最終認為「皮膚的交互特性,這對人機互動特別有用。」從本質上講,研究人員認為手機皮膚可以增加用戶的表現力。
「這個想法可能有點令人驚訝,但皮膚作為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為什麼不用它來豐富我們每天都使用的設備呢?這個研究探索了人與機器的交集,我們已經看到在許多研究中試著用機器來作為增強人體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換個方向,試著讓我們每天都使用的設備變得更像我們,更像人類。」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手機殼也能做成「黑科技」?這幾種手機殼太厲害了
智慧型手機的屏幕越來越大,屏佔比越來越高,碎屏風險也隨之加大。要是不小心掉地上,碎屏可是要破費不少銀子啊。德國阿倫大學工程系的學生菲利普·弗裡澤爾給手機設計了一個帶「安全氣囊」的手機殼,帶上它手機再掉地上就安全多了。這個看著並不算厚的手機殼,在四個角的位置都隱藏著簧片緩衝裝置。手機殼裡還內置有探測重力加速的智能傳感器。一旦傳感器檢測到手機跌落,手機殼四角的簧片緩衝裝置就會迅速彈出,成為手機的「安全氣囊」,保護手機不受損害。手機撿起來,只要幾秒鐘這些簧片又能很方便地塞回手機殼。
手機現在是很多人首選的音樂播放器,不過總是隨身帶著耳機也不是很方便,不光佔地方,總是纏繞在一起放在包裡或是揣著兜裡的耳機還很容易損壞。要是給手機套上這個手機殼,再聽音樂就不用掏耳機了,因為這個手機殼裡就內置了一個高音質也超耐用還能伸縮的耳機。能伸縮的耳機被巧妙地設計在手機殼的左右兩側,耳機線則隱藏在手機殼的側壁裡。想要聽歌的時候只要用手撥動一下手機殼一側的收線開關,就可以把耳機從手機殼裡抽出來了。至於耳機線的長度,可以根據需要而定,最長可以達到1.2米。不聽歌的時候,只要再撥動一下收線開關,耳機還會自動縮回到手機殼裡。
這個看起來有點厚實、背面看起來也有些怪異的手機殼,其實也有自己的「黑科技」——手機殼背面的那些亮晶晶的金屬條,是個摺疊的自拍杆。這個摺疊的自拍杆是用特殊的鋁合金材料製成的,重量十分輕,但是強度卻很高。打開以後別看這個自拍杆有些纖細,但是即使是用在重量不輕的大屏手機上,你也絲毫不用擔心這個纖細的自拍杆「力不從心」。就是把這兒自拍杆伸展到其最長的長度——72釐米,它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法國設計師弗朗索瓦·瑞博茲克設計的這個手機殼看著十分簡潔,只有一圈保護邊框,但是這圈保護邊框其實也應用了精巧的「黑科技」–邊框的材料使用的是一種很特別的線材。這種線材既很堅韌,能有效地保護手機免收磕碰的傷害,同時它又是一根傳輸數據線,可以為手機充電和傳輸數據。平時它作為手機保護殼套在手機上,如果想傳輸數據,只要把一側的銀色金屬搭扣打開,它就變身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數據線。這根數據線除了傳輸數據外還有個特別的用處,就是在手機沒電又找不到充電裝置時,可以用這根數據線連接另一部手機,讓其充當臨時充電寶。
來源:綜合前瞻網、網友評論、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