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開國皇帝的廟號多叫太祖?其餘的多叫宗呢?有人壞了規矩

2020-12-19 騰訊網

我國的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最初只有四種,那就是「太」(太祖湯、太宗太甲)、「高」(高祖王亥、高宗)、「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中宗且乙)。不過真正發展完善卻是在漢朝,所以後世的歷朝歷代所沿用的都是漢朝的廟號系統。

啥樣的系統呢?就是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廟號都為太祖或者是高祖,比如:曹魏,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晉朝,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隋朝,楊忠是太祖,楊堅是高祖。

然而五代之後,則沒了「高祖」,開國皇帝清一色的都是「太祖」,比如: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都是「太祖」。

那麼開國皇帝之外的皇帝呢?多稱為宗。比如我們熟知的唐太宗,宋仁宗,明英宗等等。那麼有沒有例外呢?有。誰?明成祖朱棣,清聖祖康熙。

當然了,這只是極少數的個例。那麼「祖」和「宗」的區別在哪裡呢?為何開國皇帝都叫「祖」,而其他的就是「宗」呢?

沒有為什麼,當初規則就是這麼定的,《家語》記載:「祖有功,宗有德」,進一步解釋就是,開創為功,守成為德。這就是為什麼開國皇帝一般都為祖,而其他的一般為宗了。所以「祖」算是一個高級的廟號了,要想混個「祖」噹噹的皇帝,那門檻可是相當高的。

不過也有那些不要臉的。比如曹操的孫子曹叡,廟號就是烈祖,這就有點水貨的嫌疑了。

但是對於一些中興的皇帝,又有不同,比如東漢的締造者劉秀,他仍然屬於漢朝,所以不能稱太祖,不過由於他也有開創之功,於是稱世祖。但是像南宋的締造者趙構,他由於實在沒有開創之功,所以只能稱宋高宗了。

除了這些之外,也有一些皇帝不是開國皇帝,但是也獲得了祖的廟號,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明成祖朱棣,清聖祖康熙,清世祖順治。要不要臉呢?他們有自己的「正當」理由。

朱棣原本是太宗,結果他的後代為了拔高自己的祖宗,就說他的靖難之役等同於開創之功了,於是改為了成祖。那順治帝的世祖又是怎麼來的呢?因為他有入關之功,始有大統。那康熙的聖祖呢?他的兒子同樣有理由,康熙平三藩、除鰲拜、收臺灣,名為守成,實際也等同於開創了。

這特麼的也可以?

總之,他們都成了祖,罪魁禍首可以說就是曹叡,搞得祖都有點爛大街了。因為要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的話,那唐太宗,柴榮等好多皇帝都可以稱祖了,理由一大堆。

不過現在廟號早就成為歷史了,嗯,就這樣吧。

相關焦點

  • 同樣是皇帝,為何有人叫漢某帝,有人卻叫唐某宗?
    前幾天休息,有個朋友(美女)約我外出喝茶(真的是喝茶),她問我一個問題,說道:「為什麼我看電視劇的時候,漢武帝、隋文帝等等,然後還有唐太宗、明代宗等等的,最離譜的是,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為什麼同樣是皇帝,他們的稱呼差別這麼大?」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廟號的泛濫始於王莽和曹睿,簡單點說就是王莽玩壞了宗號,曹叡玩壞了祖號,因為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衡量的話,祖號一般只用於開國皇帝,之後的皇帝用的則是宗號,王莽篡漢後給漢元帝、漢成帝和漢平帝也上了廟號,比如漢元帝廟號高宗,後來被光武帝劉秀毫不客氣的廢止了,宗號就是王莽開始玩壞的。
  • 為何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漢朝、唐朝、宋朝和明朝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朝代,可是,當我們分別說到它們的建立者,劉邦、李淵、趙匡胤和朱元璋時,會發現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廟號。顧名思義,廟號就是在宗廟裡使用的名號,是後人供奉先帝時的尊稱。早在商朝,重視祭祀的商人就給那些受人愛戴的先王設置了廟號,用來紀念先王的功績。
  • 為什麼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是宋高祖,其子的廟號反而是宋太祖呢?
    一般而言,開國皇帝廟號太祖居多,高祖其次。福垊認為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就在於,自己的事業是不是靠爸爸甚至靠爺爺,是的話。太祖那是尊給祖先的,不是的話就開國皇帝死後,其子尊給他自己的。舉例晉太祖是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隋太祖是楊堅的父親楊忠,唐太祖是李淵的爺爺李虎。劉裕出身寒微,手持三尺劍,平叛興邦,滅國五個,收復河山,也是千古一帝,廟號怎麼著也得是宋太祖,怎麼就給上了個宋高祖呢?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那麼你知道「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也都指的是李世民嗎?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
  • 為了一個光宗耀祖的好牌位,古代皇帝有多拼?
    皇帝有許多稱號,如太廟裡牌位上刻的太祖、太宗之類,這叫廟號;又如兒子給老爹追尊的諡號,如武帝、文帝、景帝之類。這些稱號事關身後萬世的名聲,故而皇帝繼承者們都到願意給老爸一個美好的廟號或者諡號。三國魏明帝:自己想當祖,先給爹封祖三國曹魏是第一個放飛自我的,一共六個皇帝,出了三個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睿。這麼做是對宗廟制度的一個大破壞。按照天子宗廟世系一般規矩,祖有功宗有德,只有開國始祖、開國皇帝和有開拓之功的皇帝,才有資格稱祖。祖的待遇很高。皇帝家的太廟一般只能放七個祖先的牌位,也就是天子七廟。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而到唐朝以後,開始打破單字、二字、三字諡號規則,唐高宗以後開始出現四字諡號和六字諡號,例如李隆基的諡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元朝除忽必烈的「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六字 諡號外,其餘均為四字諡號。而到明清時期,諡號更是多達兩位數,例如明朝朱元璋的諡號長達21個字,其餘皇帝則均為17字,而清朝皇帝的諡號則大多為21字,甚至還有23字和25字(努爾哈赤)。
  • 皇帝的廟號,原來是這樣定義的
    廟號其實就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畢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諱。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等。廟號的起源和發展廟號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不過最原始的廟號比較簡單,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例如太祖湯、高祖王亥、世祖盤庚、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年號,是用來紀年的,皇帝生前也可以叫,說的是年份,後人以此代指皇帝。 兩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 2. 就是個編號。 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 : 1. 這時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入太廟,尤其是漢朝,二十餘帝,有廟號者不過七人,曾有廟號的如劉奭、劉驁、劉衎等因功績不多都被除了廟號。因此,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昨天大家給我爹上了諡號,但是還沒完呢,諡號是對他一生的寫照,但是他為國鞠躬盡瘁一生,進入家廟/太廟的時候還得有個稱呼吧?然後,大家又一起摳腦門,給李世民同志上了一個廟號-太宗。於是,李世民同志又多了一個稱呼,叫做唐太宗。而這個稱呼,就是李世民的廟號。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無論是「太祖」,還是「成祖」都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裡的廟號,按照《孔子家語·廟制》裡的規定:「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所以,以「祖」為廟號的皇帝,其功勞都比較大,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之後的前幾位有大功績的皇帝。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廟號唐太宗李世民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太祖湯、太宗太甲等等,廟號是供在廟裡的,開國的一般稱「祖」,後面的一般稱「宗」。但是周朝並沒有沿用廟號制度,秦始皇也看不上這一套,直到一千多年後的漢朝才開始恢復。
  • 為何我們叫李世民為唐太宗,而不是某某帝或年號?沒有辦法!
    漢武帝唐宋的皇帝,我們常叫某某宗,或某某祖,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清兩代的皇帝,我們直接稱呼年號,如康熙皇帝;>以李世民為例,有人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們稱他唐太宗,而不是叫唐文帝,或者貞觀皇帝?實際上,仔細觀察皇帝的稱謂,你會發現:第一,稱帝,是稱他的諡號;第二,稱宗或祖,是叫他的廟號;總結出來規律:漢隋皇帝稱諡號,唐宋皇帝叫廟號,明清則是年號。
  • 秦朝以後的開國皇帝諡號 為何始終圈定這三個字?
    我們根據秦朝以後的歷朝開國皇帝的諡號,可以發現開國皇帝的諡號,始終圈定在此三個字之內,這又是為何呢?漢朝,劉邦,諡號「高」。劉邦的諡號,一般人都會弄錯,通常人都提「漢高祖劉邦」。「某某祖」、「某某宗」都為廟號,而「某某帝」才為諡號。唐朝以前的皇帝,通常都稱「「某某帝」,也即「諡號」。
  • 漢武帝又叫漢世宗?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諡號不言而喻是死後才有的稱呼,但是某些文藝作品中卻常出現當著皇帝的面兒叫人家諡號的場面……當然搞錯皇帝叫法的可不光我們現代的普通人,司馬遷那可是太史公啊,可是在本朝開國皇帝的稱呼上也出了錯。比如西漢15個皇帝有廟號的就僅僅只有4個: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另有三個皇帝廟號之前有,但被取消了。另外11個怎麼說也是皇帝啊,管人家叫「老劉家那小誰」顯然不行啊,那沒辦法,誰讓他們達不到那個維次呢?
  • 關於皇帝的年號、廟號、尊號、諡號、國號這些你能分清楚麼?
    李世民最初的諡號是文皇帝,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到了唐玄宗又加諡為文武大聖皇帝,直到天寶十三年最終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年號,尊號和諡號都比較好理解,年號就是紀年的一種名號,從漢武帝開始,始創年號為建元!一位帝王少則一個年號,多則十幾個,因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號,唐高宗就有14個年號:永徽、顯慶、麟德、總章等等!
  • 李世民的廟號只是「太宗」,順治為什麼稱「世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山為祖,守成為宗」成為古代給皇帝設立廟號的原則。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廟號是商朝時期建立的,比如太祖、太宗、高祖等等,本來「祖」這個字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的,大多開國皇帝和有重大功績的才能用,但是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燕國、趙國西秦等等皇帝廟號都稱「祖」。廟號與諡號不同的是,廟號不參照諡法解但也有褒貶之意。
  • 為什麼漢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帝,而唐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宗
    愛好歷史的朋友們在觀看歷史影視劇或者歷史書籍的時候會看到對皇帝的稱呼中有點的是「什麼祖」,有的是「什麼宗」,而有的時候稱「什麼帝」。那麼這三個稱呼哪個最大,為什麼不同時期對皇帝的稱呼不同呢?而廟號則是人死後需要被祭祀的牌位上刻的字,祭祀皇帝的地方被稱為太廟,皇帝駕崩後他的牌位會放到太廟中去,受到後世的供奉,後繼之主會為他上一個號,而這個號就是廟號。號常用祖字或者宗字,開國皇帝被稱為太祖或者高祖(如漢高祖,明太祖等),後面的皇帝被稱為太宗(漢太宗(漢朝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唐太宗,明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