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全球用戶人數逾20億的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上周宣布將更改用戶條款後,掀起一股「社群移民潮」。《紐約時報》科技版分析了WhatsApp更新後的隱私條款,以及用戶個資直送臉書公司的內容,發現2016年曾經曇花一現的選項,阻止臉書利用WhatsApp的數據用於商業目的。
WhatsApp變更隱私條款後,用戶擔心個資將直送臉書公司。文章指,事實上自2016年起,幾乎每個使用WhatsApp的人,都在不知不覺情況下與臉書公司分享他們的活動,例如電話號碼﹑用WhatsApp的頻率及時間﹑手機解析度﹑從網路連接得出所在地等。臉書公司利用這些資訊來確保WhatsApp正常運作之餘,也用作在社群平臺Facebook展示相關廣告,例如WhatsApp用戶附近鞋店的廣告。
不過,WhatsApp對話內容仍然會被加密,臉書公司沒有辦法窺探,也沒有紀錄用戶跟誰人聊天和分享通訊錄。文章指,即使方便易用,但越來越多人已經不相信臉書公司,對WhatsApp的安全程度也有所質疑。
最新的隱私條款變更,源於臉書公司想增加WhatsApp的功能,例如加入商業用途,讓顧客透過WhatsApp與客戶服務專員對話﹑甚至用來購物或付款。此舉反映潛在數據收集的動機,例如在WhatsApp瀏覽過手提包,你的Instagram帳戶內也會看到相關廣告。
文章認為,WhatsApp在解釋隱私條款時「不明不白」,加上臉書公司在處理個資方面聲名狼籍,難免讓用戶以為臉書公司粗暴地改變WhatsApp政策。此外,公司隱私政策令人困惑,用戶也沒有權力讓公司收集更少數據。
根據美國隱私法,如果公司已在隱私政策上列出所有條款,便足以讓這些公司為所欲為;民眾普遍沒有留意及細閱條款,只能選擇繼續使用但同時犧牲個資,或完全不使用。
事實上,在2016年時臉書公司更改WhatsApp隱私政策時,曾經出現過一個選項,讓臉書公司不能利用WhatsApp數據用作商業目的;即使臉書公司在WhatsApp背後密密收集個資,也不能用來「改善廣告和產品體驗」,惟這個選項僅存在30日。2016年後開始使用WhatsApp的用戶,沒有辦法拒絕被收集資料。對普通人而言,這些科技公司背後的操作複雜而細密,文章認為,用戶似乎要有一個法律學位或電腦科技專才才能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