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出刀求快,在戰場上卻很乏力,被戚家軍打得屁滾尿流

2020-12-20 戰爭歷史檔案

14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相互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為了活命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搶劫燒殺的海盜鬥爭。在中國歷史上他們被稱為倭寇。此時建國130多年的大明王朝虎賁已經有所懈怠,長期沉溺在和平生活中的明朝沿海官兵,面對突然殺來的日本武士完全不知所措。借著開局的勝利,日本倭寇在我國東部沿海盛行一時,然而沒過多久,一位明朝大將帶著他創立的新戰法前來應戰。

1561年4月,2萬餘名倭寇集結完畢向浙江進發,他們的目標是台州,得到消息的明朝大將戚繼光立刻率軍前去迎敵,當戚繼光趕到寧海的時候,已有上千名倭寇登陸,看到明軍感到並不驚慌,因為根據以往經驗,明軍最畏懼的就是近身搏鬥,只要靠近他們擊破前軍,那麼整個明軍就會徹底潰敗。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超出了倭寇的想像,他們剛衝到明軍正面前,對方的陣型竟然自行分散了。隨後明軍變換出一個奇怪的隊列,他們一群群聚在一起,手裡拿著不同的兵器,這是怎麼回事?

一場激戰下來,倭寇死了200人,而戚繼光和他的士兵除一人輕傷外,其餘個個毫髮無損,這一下那些嗜血如命,狂妄至極的倭寇徹底傻了眼。原來這就是戚繼光創立的鴛鴦陣,鴛鴦陣由11~12個士兵組成,他們手持4種不同的武器,在隊長的帶領下,他們兩兩並排長短配合,前後掩護,構成了一個分工明確,攻勢凌厲的戰鬥小組。

在這個戰鬥小組裡,狼筅特別是對付日本武士刀最為絕妙的武器,這種長約5米重約3.5公斤的毛竹大槍,保留了9~10層的毛竹枝杈。在與敵對陣時,使用這種武器的士兵,通過攔、挑、刺等招式,便能有效地把對手阻隔在5米之外,即便有一兩個不怕死的倭寇,硬著頭皮往裡衝,狼筅上的那9~10層的枝杈,也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格擋。面對這種特殊的武器,日本武士刀一擊必殺的功夫根本耍不開,戰場上你的功夫耍不開,那對手的功夫必定會很不客氣地往你身上就招呼上了。

明朝抗擊倭寇戰爭後期,日本武士和他們手中的武士刀可謂是輸得一塌糊塗。然而作為軍事家的戚繼光,還是敏銳地覺察到了日本武士刀那不同尋常的銳利。在戚繼光的積極倡導之下,日本武士刀也被引入了我國裝備了當時的明朝軍隊。至此在我國的刀劍種類裡也有了一個新的品種,那就是戚家刀。

相關焦點

  • 日常刀之語中的武士世界|日本·文化
    刀,曾是日本歷史中特權階層武士的象徵,從而衍生出各種與佩刀相關的慣用語,再加上制刀業、售刀業的發達,也讓這些與刀相關的話語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和流傳。與刀有關的慣用語,雖經常用在如戰場般激烈的場合,卻已經偏離了原有的意思,但從這些語言中,能感受到幾百年前祖先們的真實生活。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中,清晰地刻印著日本文化的歷史。」
  • 日本武士為啥留「禿頂」髮型,還要一根根拔掉頭髮?戰場上有妙用
    在日本動漫和影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禿頂」的日本武士,這些日本武士往往會把頭頂中間的頭髮剃掉,在咱們看來就像是禿頂了一樣。實際上日本武士的禿頂並非自然形成的,而是有意為之,日本人把這種類似禿頂的髮型稱為「月代頭」。而月代頭這種滑稽的髮型的產生也有著原因,它和古代日本的戰爭有關。
  • 日本投降後要帶走武士刀,稱不給就切腹,蔣介石微笑著說了8個字
    日本投降後要帶走武士刀,稱不給就切腹,蔣介石微笑著說了8個字提起二戰,很多人都會想起那萬惡的侵略者,日本在當年的二戰時期曾對我國喪心病狂的開啟了侵華戰爭,這段歷史是永遠都無法抹去的,也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雖然現在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可是我們永遠都會記得
  • 世界頂級刀客的出刀速度有多快?果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世界頂級刀客的出刀速度有多快?果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你知道世界頂級刀客的出刀速度有多快嗎?或許很多人都會好奇視頻內的人在做什麼,其實,這是日本當地最具盛名的拔刀道大賽,拔刀道又被稱為居合道。
  • 一刀斃命的武士刀法,為啥至今在日本長盛不衰?連小孩子都在學
    火槍運用於實戰之前,刀是日本人打仗主要武器。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代,武士是打仗專業戶,武士離了刀,就不叫武士。 因此,武士用刀技術的良窳深淺,直接決定了戰場戰鬥力。 日本武士的代表,以日本最西南端的鹿兒島為代表。
  • 日本人宣稱削鐵如泥的武士刀,為何栽在中國人的竹子槍下?
    明朝中期,日本人竄到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鬧得沿海邊疆不得安寧。不得已,朝廷派出年僅27歲的悍將戚繼光到浙江東部設防。戚繼光受命後,立即到義烏等地召募了一批農民和礦工,把他們進行嚴格訓練,組成了威震敵膽的「戚家軍」。但是,戚家軍開始並不是日本人的對手。
  • 日本刀有幾種,小編告訴你!
    所以最初它的長度較當時的太刀短一些,刀身的弧度張也也比太刀稍弱,刀柄的弧度較淺直,更利於雙手揮斬或突刺。戰國末期到安土桃山時代,長期戰爭使得大批失去主公的武士變成了浪人,在亂世中保命和在其他大名手下謀得一份職位成為浪人們的首要考慮,劍術因此得到相當大的發展與普及,使得打刀的姿態進一步與太刀拉開差距,刀身弧更顯得淺直,打也也逐漸成為所有日本武士(包括浪人)的標準配備。
  • 日本新宿:活靈活現的武士體驗,行走涉谷大道之上
    在新宿的歌舞伎町,有一座可以感受體驗日本武士700年歷史的「武士博物館」。自鎌倉時代(約1185年~1333年)至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武士道」精神之美,充分展現在日本武士刀和鎧甲上。隨著平安時代末期的源平合戰的發生,開始了以武士道為中心的日本社會。以武士道為主流的700年間,日本歷經了元日戰爭、又因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葡萄牙主導的大航海時代,而使得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對西亞各國構成了頗大的威脅。驍勇善戰的日本武士們,以及他們的武士道精神成就了時代的日本!
  • 國家丨傳說中的日本武士居然是士兵?
    所以能夠當上武士,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領主為了獎賞這些武士,賜給了他們姓名,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教育,武士還能將自己的武士稱號,傳給自己的後代。對於那些不尊重武士的人,武士們甚至可以當場殺死他們。
  • 日本武士刀是如何演變的?為何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
    日本武士刀,又稱東洋刀,日太刀,全程為平面碎裂鍛刀。其種類上有,太刀,打刀,短刀,協差,長卷,薙刀等等,種類較多,各具特色。其中以太刀最為出名,刀身具備一定弧度,細且長,為日本刀經典代表。且日本武士刀常被認作日本「武士之魂」,象徵著日本武士道精神。
  • 周末電影放送:《最後的武士》武士精神為何是日本民族崛起的象徵?
    然而除了記住這些事情,了解這些冤讎,我們是不是應該弄清楚日本為什麼會打敗曾經是他老師的泱泱中華?我們為什麼會落後而挨打?今日學堂張清一校長用《最後的武士》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電影分析課,由此來讓孩子們更明白地了解歷史,成長自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我們也通過這次講解來透過歷史的迷霧看看這一百多年來我們和日本人的做法究竟有哪些區別,我們是不是應該向日本人學習些什麼?
  • 戚家軍縱橫數十年,很少打敗仗,為何卻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
    據《明史》記載,戚家軍最大的一次傷亡是林墩戰役,戚家軍陣亡90餘人,但淹死和燒死倭寇3000多人,斬敵首級690顆。而在奇襲牛田等戰鬥中,戚家軍更是無一傷亡。縱觀戚家軍的數十年戰鬥,殲敵超過15萬人,而自身傷亡不過區區200人,這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是一個奇蹟。
  • 走上電影銀幕的日本武士
    實際上:他是七個武士中最有正義感、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個。當發現一個村民家裡有殺死落難武士獲取的戰利品時,有的武士擺出一付要去殺死那個村民的架勢,菊次郎極力阻止並反唇相譏:「是誰逼得農民這麼做的,是武士!武士讓農民為他們無償勞作,還要搶奪其財產、妻女,武士才是罪惡的元兇。」鏗鏘有力的話語,是菊千代對整個武士階層的抨擊,也反映出編導者對墮落武士憑藉特權作威作福的憤懣。
  • 日本武士那麼帥的「納刀」動作,中國古代刀劍入鞘時為何沒有?
    所以我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日本的居合道的基礎常識。居合道著名的拔刀術,主要是應付突發情況,比如在居酒屋喝酒的時候,突然仇家衝上來襲擊,自然要快速出刀來斬殺對手。但是在正面作戰的時候,拔刀術就沒有《浪客劍心》中描寫的那麼有用了。畢竟日本劍道也是出鞘狀態進行對抗,沒有兩邊從拔刀術開始起手的。多一個拔刀動作在正面作戰中其實還是嫌慢。
  • 歷史上鐵血戚家軍的最後一戰
    從此,戚家軍跟隨戚繼光的侄子,戚金 開始四處徵戰。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明廷震動。萬曆帝徵調全國的精銳部隊和身經百戰的總兵趕赴遼東,但努爾哈赤先在薩爾滸,後在尚崖間,將明軍的正規精銳部隊基本全殲。薩爾滸一戰後,開原、鐵嶺也相繼失守。 八旗軍直撲遼東重鎮瀋陽,此時一支明軍已經在趕赴瀋陽增援了,這就是戚金帶領的戚家軍。但可惜瀋陽僅一天便被攻破。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法令一出,武士階層如喪考妣。對他們而言,武士刀是武士精神的一項靈器,也是武士身份與榮譽的象徵,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信仰。當年10月,熊本縣舊肥後蕃(當時已廢藩置縣)的太田黑伴雄、加屋霽堅、齋藤求三郎等約170名武士組成敬神黨,襲擊了熊本縣廳和政府兵營,殺死了縣廳官員和士兵,控制了炮臺,製造了「神風連之亂」。
  • 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由於總吃白米飯,同時因條件限制其他新鮮蔬菜魚肉攝入量少,導致高級武士貴族們紛紛患上了腳氣病。反而是下級武士們吃玄米飯和麥飯為多,並不會患上這種富貴病。這一事實也給了近代以後的舊日本軍隊以啟示,使得舊日本軍隊在夥食中以玄米飯和米麥結合的飯食為主,防止腳氣病。
  • 明日之後:武士一套配件主副刀通用?其實武士的副武器並不是刀!
    最近迎來了版本打更新,開放了全新的等級以及新的武器,讓很多的小夥伴們非常期待。不過除了這個,最為關鍵的就是配件系統的更新了,整得花裡胡哨的讓很多的網友都十分苦惱,痛罵策劃小晨。武士成為版本最大受益者?其他職業需要三套配件,武士僅需一套!
  • 古代日本劍道之舉刀——我個人的一些概論
    日本劍道之舉刀原理,符合達爾文進化論,以舉刀省力、揮刀大力為原則,達成在最短時間,以最快速度,造成敵人之最大傷害之目標 。以左手使力,左手手腕為支點勾起竹劍,再分別將支點轉換至手肘與肩膀,將劍甩出去,左手手腕 snap,右手不使力,輕靠於近劍鍔處,左手打出劍時,右手做押出之動作,以此方法舉竹劍之人,強調一個快字。
  • 為什麼日本女人背個「小枕頭」 日本武士個個背個「大包袱」
    我們在日本的古裝電影裡,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手拿武器,殺氣騰騰,背上卻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樣子很是怪異。讓我們感興趣的是,日本女人穿戴的和服,後面為什麼會綁個「小枕頭」呢?其實,那個枕頭並無特別之處,只是個腰帶而已,作用是美觀束腰,日本人把它叫做「帶」,只不過日本人窮講究,要把腰帶系出花來,所以才會在腰際打上不同的花結,在和服中標準的名字應該叫「帶枕」。而日本武士背著的大包袱,名叫「母衣」,是一種輔助器具,起保護武士的作用。「母衣」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最早叫做「幌」或「保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