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備戰,提升教育反應速度
陸軍第39集團軍著眼時代發展特徵、現代戰爭特質和官兵思維特點,積極創新思維、轉變觀念,從精細化入手,著力提升戰備教育的質量效益,激發官兵時刻準備打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戰備教育有的放矢,真正走向知己知彼。
「珍珠港事件」如何常講常新
端午節前夕,某團指導員劉昕兵按慣例組織節日戰備教育,正圍繞日軍偷襲珍珠港講得起勁,不想被一名士官打斷了:「指導員,這個例子我們都聽了好幾年了,能不能換個新鮮點兒的?」這句話讓劉昕兵一時語塞。
「只有在內容上常講常新,才能抓住官兵的心!」該集團軍領導感到,此事看似個例,實則是基層戰備教育內容陳舊、空泛的突出反映。
為解決類似問題,集團軍研究出臺《精細化戰備教育實施方案》,在建立健全黨委議教、形勢分析、主官授課、檢查評比等戰備教育制度基礎上,區分領導機關、基層幹部、士官和義務兵四個層次舉辦知識講座和討論辨析,引導官兵進一步強化戰備意識。
他們還要求基層政治幹部人人建立戰備教育資料庫,引經據典要注意避免「老調重彈」;依託「四會」政治教員集訓,不斷提高政治幹部的說理功。
7月下旬,記者在某旅採訪時看到,指導員王真的戰備教育資料庫中,南海形勢、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等官兵關注的熱點話題都在其中。王真告訴記者,為上好一堂40分鐘的戰備教育課,他搜集資料、研究政策、撰寫教案,做了幾個晚上的精心準備,目的就是讓事例更貼近更鮮活,讓官兵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行動上,都實打實地「備」起來。
戰備教育不能光喊「狼來了」
「不注重在增強時代性和感召力上下功夫,教育內容肯定難以入腦入心。」該集團軍機關調查發現,不少單位對主題教育較為關注,能夠積極開展多種行之有效的配合活動,但戰備教育大多局限於「我說你聽」的模式。有些基層政治幹部習慣於「概略瞄準」,熱衷於「炒冷飯」,在教案編寫、配合活動安排上隨意性較大。
「戰備教育不能光喊『狼來了』,更重要的是給官兵一雙能夠洞見危機與憂患的慧眼。」集團軍領導告訴記者,只有結合形勢發展、職能要求、戰備需要和官兵思想,不斷豐富內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才能提高戰備教育的說服力,激發部隊練兵備戰的熱情。
針對青年官兵的特點,他們大力開展「微教育」,通過「5分鐘隨機教育」「30秒戰前動員」等形式,將戰備教育內容切割為「精要式」宣講,深受官兵歡迎。他們還鼓勵官兵走進視頻直播間和區域網論壇,談認識體會、曬意見建議,使教育效果得以深化。
戰士李曉光在訓練中一度「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滋生了當「和平兵」的思想。連隊安排他擔任文藝興趣小組組長,將身邊戰友精武強能的事跡編排成情景劇。結果,節目沒排完,戰友們就發現李曉光變了樣,訓練場上嗷嗷叫,練兵備戰的弦繃得緊緊的。
某旅宣傳科科長賈茨告訴記者,旅裡在區域網上開設了戰備教育專欄,裡面既有新觀點連結、新戰法探討、新裝備展示方面的內容,也有現代戰爭資料片,能有效開拓官兵眼界,深化對時事政治和國際形勢的學習理解。
構建輿論熱點應急反應課堂
「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對官兵有很強的吸引力。在官兵最為關注的時候搞好教育引導,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團軍政委張書國介紹說,為使官兵及時了解和正確研判國際時事、熱點軍情,他們只規定戰備教育的課時,不限定具體內容和方式,充分賦予基層組織開展戰備教育的自主權。
為了提高教育的「反應速度」,他們還為基層下發了《21世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等書籍,定期邀請軍地專家教授來隊作時事報告,幫助官兵清醒認識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指導各單位成立戰史戰例、國際時事、裝備知識、外軍革新等多個素材搜集和軍情研究小組,以便在面對突發事件和熱點敏感問題時,戰備教育能夠「隨時出擊」「精確制導」。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集團軍各部隊紛紛成立了「突發事件和熱點敏感問題教育引導辦公室」,通過對國家的方針政策、上級的指示精神、國內主流媒體報導的研究分析,幫助官兵廓清思想迷霧,得出正確結論。
針對官兵關注的南海爭端問題,某旅「突發事件和熱點敏感問題教育引導辦公室」迅即行動,及時宣講,消除官兵思想疑慮。一名士官表示:「我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也再不能重複被堅船利炮威逼蹂躪的歷史。在南海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事關我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事情,當然要堅決捍衛!」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