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 王敏霞 攝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劉益清 通訊員 謝佩龍)「這裡是荒地上崛起的科技高地。」提起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全程參與籌建的所長劉海舟說。
2013年7月,在我省和中國科學院深化科技合作協議框架內,泉州市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籤約共建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這一「國字號」科創平臺落戶晉江。
位於晉江市世紀大道旁的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匯聚了國內外200多名高端科研人才,是智能製造領域我省唯一一個整建制、成體系的科研國家隊。從建立之初,泉州裝備所就圍繞「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全球性人才引進,從德國、英國、法國、丹麥、澳大利亞等世界製造業發達國家的一流工科大學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引進科研人員,60多人次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福建省「百人計劃」、福建省引進高層次人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等人才計劃。
跟隨機器人、基於力控的精密打磨機器人、智能識別分揀裝置……17日,記者在研究所看到,多個實驗室裡都放置著先進的機械臂、檢測平臺等精密研發裝備,科研人員正埋頭整理數據。目前,研究所共有16個研發團隊基於「優化人機互動、提升控制靈活性」開展實驗研究。已有福建省數位化裝備與柔性製造創新中心、福建省機器人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2個省級及以上公共技術平臺。
圍繞地方產業重大需求,研究所組織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等科技項目和企業委託開發項目100多項,申請專利190多件,合作與服務企業200多家,推出智能電網系列裝備、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等一批高水平技術成果並實現工程應用及產業化,有力促進地方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依託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福建智能製造學院、智能製造科學與技術福建省實驗室正在加緊籌建。「智能製造學院計劃2020年開始招生,至2030年在學研究生將達到3000人。」劉海舟說,學院建成後將形成研究所、大學、國家實驗室「三位一體」的運作模式,打造成產學研合作、前沿科學基礎研究的綜合性高端科創平臺和智能製造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按照規劃,近2年內我們將組建超過300人、20個研究團隊,建設2至3個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研發50項以上技術領先的重大創新成果,搶佔產業技術制高點。」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科研與合作管理辦公室主任胡明強說。
近年來,晉江先後引進中科院、中紡院等9大國字號平臺,13個院士工作站和一批高校科研機構,形成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的態勢。2018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規模以上企業智能化、數控化裝備應用率達48%,區域創新創業指數位列全國縣級第三,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晉江市科技局局長蔣家興表示,將會出臺政策引導這些研發平臺深化產研合作,打通創新創業孵化全鏈條,孵化出新產業,培育新企業,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