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尹世昌說,遊園會「有組織參加」的觀眾又分為三種:「固定觀眾」、「流動觀眾」和「水上觀眾」。固定觀眾,是指必須固定在某一演出點觀看節目的觀眾。
頤和園知春亭,首都各界參加遊園活動
當一談起三四十年前的頤和園之秋,郭桂枝和尹世昌不約而同想起了桂花的香氣,更別說亭臺樓閣間的宮燈彩旗,大戲臺、國花臺的京劇唱腔,昆明湖上的少年泛舟,以及貫徹東堤的如織遊人。那便是頤和園國慶遊園會,兩位老人曾效力數十載的工作崗位,亦是安放在老北京人心底的一幀鮮亮、歡喜的回憶。
外人不知道,國慶遊客多是「有組織的」
1971年9月,「九一三」政治事件發生後,國慶慣例的天安門廣場大型遊行活動臨時取消,改為在北京市六座公園舉行遊園會。依託著一片意境雋永的古典園林和湖光山色,眾多國慶遊園會中,當屬頤和園知名度最高,活動面最廣。
1999年9月27日,五十周年國慶前夕,68歲的尹世昌在頤和園中,以手持工作對講機的造型照了一張相片。那年,他最後一次參與遊園會組織工作,而持續近三十載的頤和園國慶遊園也在此落下句點。
郭桂枝1964年畢業分配進頤和園,負責外事接待、殿堂解說。70年代初舉辦國慶遊園會,她和園中二百多位工作人員一道致力於衛生、服務事宜:以「磚地無土,土地無髒」為準則細緻打掃乾淨殿堂內外每一角落,桌底門檻一塵不染;為園裡各條主路擺放一盆盆香氣襲人的花朵:桂花、菊花、大麗花、一串紅……郭桂枝說,園藝工人使用特殊技術控制花期,以使桂花在國慶盛放。
國慶遊園會當日,對郭桂枝和她的同事而言工作量倍增。「一天遊人上萬,不停進不停出。」郭桂枝早晨八點打掃庭院,九點站在殿堂內開始為遊人解說、幫忙去大門口檢票,一直忙碌到下午五點,「嗓子都快說啞了」。
10月1日,頤和園遊園活動最為隆重,國花臺、大戲臺、八方亭等活動點都有諸多演出,中央領導人也會前來參加群眾的遊園會。10月2日、3日,頤和園向群眾免費開放。
郭桂枝所言的國慶當日「上萬遊客」,並非單獨售票的散客,而是由各大單位、學校分配名額集體組織的團體遊客。
尹世昌自70年代起就在「國慶遊園指揮部」負責文藝演出的組織、籌備工作,直至90年代末一屆不落。他向筆者介紹說,當時觀眾均必須「有組織地參加」國慶遊園會。每個單位分配到一定名額,事先進行政審,符合政治條件的職工方可獲得名額,入園參觀。國慶當天,由單位負責人持一張「集體入場券」,帶領著該單位所有觀眾檢票入場。
尹世昌說,遊園會「有組織參加」的觀眾又分為三種:「固定觀眾」、「流動觀眾」和「水上觀眾」。固定觀眾,是指必須固定在某一演出點觀看節目的觀眾。例如在八方亭若有歌舞表演,則專屬此地的「固定觀眾」統一前往八方亭演出點,然後到遊園指揮部準備的那些小馬紮上落座。「在小馬扎座位中間還會擺上一些為中央領導、外賓準備的摺疊椅子。當領導、外賓一來,所有觀眾起身歡迎,演出點立即開始上演專門給他們看的『迎賓節目』。」尹世昌指出,園中活動點多達十幾處,國花臺承擔主要的「迎賓節目」演出,供外賓觀賞。
流動觀眾,意為可憑個人票隨意觀看園中各處演出的流動性「散遊」,其名額也由單位分配。
水上觀眾,則基本由一些中學的學生構成。聊到這裡,尹世昌的神情流露出幾分孩童般的活潑、喜悅。「在昆明湖水面上,遊船不對外出租了,都是學校組織的小船,北京101中學、十九中、人大附中……中學生們四人乘坐一艘小船,有人划船,有人拿一束花朵,有人手裡舉著小氣球,遠遠看過去非常熱鬧。」昆明湖上另泊著表演音樂小節目的大遊舫,中學生們乘坐小船紛紛聚攏到遊舫周邊,於湖水中央興致勃勃仰頭欣賞節目,便成了「水上觀眾」。
在尹世昌多年國慶遊園記憶中,觀眾們素質都很高,縱然每年園子裡人潮湧動,卻從未發生過任何一起擁擠、打鬧事件。
周總理突然提問:「應該把鮮花送給誰啊?」
1971年10月1日,是尹世昌最近距離見到周恩來總理的一天。
當日在頤和園五聖祠牌樓東側的演出點,尹世昌負責舞臺監督,17歲小姑娘王婭擔任報幕員。舞臺上正由清河二小的十多名小女孩表演《鮮花獻給毛主席》時,忽然間,人群沸騰了,原來是周恩來、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陪同西哈努克親王、莫尼克公主等貴賓在前排就座。
四十多年過去,那個場景仍令尹世昌記憶猶新:當時王婭正準備下臺,周恩來忽然把她叫過去,詢問了名字和年紀,然後拍拍王婭的肩:「十七歲不小了,該懂事了,剛才的節目你報的是《鮮花獻給毛主席》,我現在陪著誰來參加國慶遊園啊?應該把鮮花獻給誰呀?」王婭很機靈,一下子明白過來,爽快地回答:「西哈努克親王。」總理說:「對,再報一次,讓小朋友再表演一回,行嗎?」王婭連連點頭,小演員們重返舞臺。王婭向觀眾重新報幕,節目名改成了《鮮花獻給西哈努克親王》。
西哈努克親王聽到了自己的名字,興奮地站起來,「雙手合在胸前頻頻點頭致意」。演出結束,孩子們跑下臺把鮮花送給貴賓。
尹世昌指出,70年代的國慶遊園會節目都較多突出政治主題,前期篩選程序也很嚴格。節目主要從基層各單位的業餘文藝隊選拔,以工人和農民為主。70年代後期,京劇表演逐漸恢復,園中上演延安時期的京劇《三打祝家莊》片段。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馬季的第一次相聲演出,便是在頤和園遊園會上表演《友誼頌》。「我們組織裡還有一個海澱太舟塢大隊的老頭合唱隊,都是一群六七十歲年紀的老人,在國花臺的舞臺上合唱《毛主席真偉大》。」
待到時間進入80年代以後,節目內容愈發豐富多彩。「過去表演者都是業餘的,如工農兵文藝宣傳隊。後來像中國京劇院、文工團這些專業劇團慢慢恢復編制,便成了國慶遊園的演出主力。但這一時期業餘團隊還佔一定比重。」尹世昌說。
1971年國慶,周恩來總理與報幕員王婭交談
一所普通小學的《小松樹快長大》,意外成了迎賓名曲
除了國家級文藝團體的演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頤和園三個大門的「歌舞迎賓」是一大亮點。起初,東宮門進來沿路兩側都安排小朋友們舉著小旗子迎賓,後來一些學校開始排練最簡單的幼兒歌舞。「迎賓舞是重點檢查項目,我們告訴幾個學校,誰組織得好就選誰迎賓,所以競爭很激烈,大家都想參加。最後我們驚喜地發現了海澱一所普通小學的歌舞節目——結合跳皮筋遊戲編排而成的《小松樹快長大》。」
國慶40周年,整個東宮門兩側,外面站著中學鼓樂隊奏樂,裡邊則是低年級小學生跳《小松樹快長大》。根據尹世昌一篇回憶文章,當年這支迎賓歌舞使得東宮門成了童趣無窮的迎送聯歡點,吸引大批中外賓客們駐足欣賞。「遊人紛紛拍照,孩子們跳得更加起勁了。為了有效分配孩子們的體力,老師把近200名少年兒童分成兩批,輪流表演。」因演出效果極佳,於是頤和園的北宮門、新建宮門也引入兒童歌舞迎賓,孩子們用鈴鼓、彩綢和花環為舞蹈添了許多靈氣。
尹世昌告訴筆者,東宮門沿路等距擺放著一樹樹盆栽桂花,他們還安排小朋友在桂花間跳舞。「一盆花,一個孩子,可謂『桂花有香味,香味有孩子』,感覺是孩子們把桂花的香味帶出來的。」
指揮部成員住的是宮殿,吃的是昆明湖鯉魚
遊園,遊的是氣氛,是熱烈、隆重而和諧的氣氛。採訪中尹世昌多次強調這一點。
70年代初,海澱區委成立「國慶遊園指揮部」,負責安排、組織基層業餘文藝宣傳隊以及部分文藝團體的聯歡、演出任務。北京市天安門管理處下設的一個機構則專門給各大公園遊園會提供物質準備、經費支持。
據尹世昌回憶,每年自七月初即進入遊園會籌備階段,指揮部成員皆從各單位抽調而來,一直工作到十月下旬方離開,前後歷時近四個月。他們集體吃住都在頤和園中,每日補助兩毛錢,最期待的夥食便是從湖裡打出的活鯉魚。頗令尹世昌津津樂道的當屬工作住處,他們先後住過樂壽堂、仁壽殿北殿等地,「四合院很漂亮,住在那兒一段時間,我們覺得這輩子也值了!」尹世昌眯眼笑著說。
每年遊園前,在9月20日至9月30日間會進行除演出以外的各環節預演,亦邀請一些觀眾前來觀看。通過預演,指揮部對園中的舞臺布置、園林裝飾和裝置設計作出相關總結、改進與調整。
學生們給紙花塗上一層蠟,成了「先進經驗」
在尹世昌看來,遊園會「正日子」和諧、熱鬧非凡,深受群眾喜愛,而背後是一群人極富創造性的積極付出。
頤和園遊園會劃分成若干個演出點、活動點,而每個點歸屬北京不同學校負責具體細緻的裝扮。入秋,玉瀾堂周邊無花陪襯,略顯單調。老師和學生們想出一招,自己親手製作五顏六色的紙花布滿樹枝,遙遙一望,甚是紛繁美麗。不巧,試驗時趕上落雨,枝頭的紙花沾上雨水紛紛掉色,搞得很狼狽。他們左思右想,又生一計:給每朵紙花塗上一層蠟,如此一來,好看且防雨。這一妙招成了當時頤和園的經典小發明,還被作為經驗介紹給其他公園。
「當時大家經常進行經驗交流,且每年各個學校輪迴負責不同活動點,充分發揮創造性。可以說,遊園不僅體現了群眾性,還有創造性,彼此相互學習優秀案例。」尹世昌和指揮部的同事們亦不斷探索創新方案,以期為遊園增添幾分動人美意。
90年代,他們發覺那條全長728米,273間,擁有1萬多幅彩繪的長廊顯得有點素淨,便琢磨如何點綴裝飾,但又不能破壞原來的古樸面貌。最終,他們決定懸掛小紅燈籠。「每一間長廊,兩側一邊掛兩個,一間一共四個。我們選用直徑6釐米的小宮燈,不大不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果然很好看,呈現出『墨綠長廊點點紅』的景象。」
園林的裝扮布景,花費了尹世昌他們好一番細膩、求新的心思。而最為抓人眼球、吸引孩童的還是遊園會上的遊藝互動項目。90年代,國慶遊園指揮部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運用多媒體、半導體、雷射等科技手段設計製造出一些趣味橫生的遊藝項目,布置在東堤一帶,如「電動碰球」、「小兔喝水」、「二龍戲珠」……設計新穎,操作性強,一躍成為遊園會最受矚目的主角。另外,中科院還安裝了聲控音樂噴泉,一唱歌,噴泉便隨著遊客的聲音高低起伏,迎風起舞。
尹世昌如今還收藏著當年遊園會作為遊戲獎品的小書籤、紀念卡片。筆者看到,70年代的「遊園紀念卡」圖片,多以著各式民族服飾的孩童和山河風光為主題。尹世昌將歷次遊園會紀念卡按年份編號,秩序井然地排列在相冊中,每一張均嶄新、光彩,一如三四十年前。
「自與,自樂。眾與,眾樂。」老人如是表達他參與國慶遊園會數載的心得。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努力付出,並且樂在其中。舊時年華匆匆溜走,而彼時遊園佳夢卻常駐心間。(文/沈傑群)
回憶人
郭桂枝 頤和園老解說員
尹世昌 遊園指揮部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