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我們身邊的馬路上不見了馬車、驢車和牛車,從小長在城市裡的孩子,甚至區分不出來馬和騾子有什麼不同。
來朝鮮旅行,很有種穿越般的感覺,不僅僅這裡的人們穿衣打扮和當年的我們類似,更有慢悠悠的生活街頭。人們推著自行車,不慌不忙走過人行橫道線,偶爾有汽車經過,也會隔著老遠停下來讓你先走,也不摁喇叭,也不催促。一種很真實,沒有修飾的日子。
甚至不經意的時候,我們還發現在平壤街頭有牛車出現。是的,當時整車的大媽都很興奮地叫了起來:牛車、牛車,似乎是發現外星人一樣。牛車、汽車、自行車匯集在一起,卻沒有任何違和感,因為它們傳遞了一個共同的符號:不著急。
據說,這些進城的牛車是附近農場的,農場實行了「圃田制」,農民交足集體糧食後,剩餘的就能自由銷售了。導遊介紹說,這是平壤周圍的合作化農場的農民,把自家種植的青菜或者農產品拉到城裡賣,他們的農產品價格便宜,很受市民歡迎。
看著牛車慢悠悠走遠,遊客們還注意到一件事情:牛車走過的路面非常乾淨,你根本看不到牛糞的痕跡。不僅僅是牛糞,你甚至看不到一片碎紙,看不到一個飄蕩的塑膠袋。而極目遠望,你甚至看不到路邊有垃圾箱。
是的,平壤的街道太乾淨了,像是剛剛被水洗過的樣子。馬路上有軌電車經過的地方,軌道縫隙中也乾乾淨淨,沒有細小的垃圾殘留。
看到我們感嘆的樣子,導遊很驕傲地介紹說,平壤是世界上最乾淨的城市,這裡全民都是清潔工。
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我們還是看到,平壤街頭的環衛工人真的不多,而在金日成廣場、凱旋門廣場、未來科學家大街等公共場合,有不少打掃衛生的身影。導遊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志願者。另外,朝鮮人一早上班都很早,為的就是打掃衛生,這是熱愛城市的表現。
最後,我們還想說一個朝鮮人的好習慣:在公共場合出行,隨身產生的小垃圾,人們都會放進自己書包或者兜子裡,帶回家中,然後統一處理。這也是平壤街頭垃圾箱少,而地面整潔的原因之一。而吃零食,譬如吃冰棍兒,他們也不會邊走邊吃,而是吃完了把包裝紙和棍兒扔進售貨亭旁的垃圾桶裡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