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尹健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將學生貼上了「優秀學生」,「問題學生」兩種標籤「。
「問題學生」說成是:品德行為上有缺點,學習上有困難或品德學習雙困難的學生。
在行為上為所欲為,在學習上懶懶散散,學習成績一般比較差,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群接觸,並有攻擊其他同學的行為。他們不守校規、校紀,頻頻違反紀律等表現的定為「問題學生「。具體說來,有打架鬥毆,小偷小摸,破壞公物;上網,吸菸,喝酒,頂撞師長,不服管教;無故曠課,不交作業,擾亂教學秩序;欺騙師長,說謊滋事,沉溺於網路遊戲,早戀;厭學,學習只是應付差事而已等等。
「問題學生「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起初也和其他同學一樣,都有一顆天真無邪的心,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為什麼成為了「問題學生」呢?或與家庭教育因素有關,或與社會的影響因素有關,或與學校不良因素有關,也有學生自身因素。
「問題學生」背後常常站著「問題家長」。這些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養成了孩子的任性抗拒和目中無人的非健康人格。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過於簡單粗暴,輕則破口大罵,重則棍棒跟上,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由於父母在外打工,學生成了留守少兒,隔代教育又彰顯許多弊端。
「問題學生」折射著複雜社會環境和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況。中學階段的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重要時期。然而五顏六色犬馬生活和複雜的社會誘惑,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了或多或少的侵蝕。網吧、遊戲,電子產品、網絡螢屏的暴力色情畫面無不吞筮著學生幼小的心靈,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真偽的能力,由於自控力差而誤入歧途。
「問題學生「需要教育者深刻反思。如今教育評價機制單一,應試教育盛行。老師把學生「考分」看成炫耀自己教學能力的法寶。學生只要學習好,考高分,其它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之,如果學生成績上不去,就成了教師的「眼中釘」。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逐漸失去了對學校生活的興趣,厭學情緒油然而生。
細細想來,剖析「問題學生」的心理。他們由於學習或思想方面的障礙,時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排斥,父母的訓斥、怒罵,在內心深處有著嚴重的自卑情緒,總是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渴望被人關注,以放棄學習、違紀搗亂、頂撞他人作為自己的「老大行為」來引起老師和同學、家長的注意。他們也有自尊心,甚至自尊心還強烈些,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自己缺乏信心,自尊自卑並存。他們的自控自律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擾,染上不良習氣。
去年《常寧之聲》刊發了《女不成才,父不甘心》之文。作者父愛深深,濃濃情意。愛女之切,望女成鳳,難受焦慮,心在滴血,恨鐵不成鋼,躍然紙上。聲撕吶喊「你若成鳳,父心甚慰,你若不才,父不甘心。造化在自身,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他年我若西羽而去,勿怨為父未盡督輔,童不傾育,少不敏學,青不立業,中而無為,老無所依」。
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束手無策,學校也無法管理。他們的成長,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如何幫助這些孩子改變不良習慣,從低谷迅速爬上來,成為陽光少年,需要貼心的關懷,用心地幫助孩子們的逆襲,常寧市天和文武學校進行了此番探索。
從沉迷手機,成績一落千丈,到中考逆襲考入省重點高中,林嘉韋同學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學習成績能迎來一次大反折。
林嘉韋是2018年初轉學到天和文武學校的。他原本學習較好,後因沉迷手機,成績急劇下滑,被原來的學校強烈要求轉學。無奈之下,父母聽說天和文武學校對「問題學生」管理很有一套,便把他轉學過來。
初進天和,林嘉韋對學校封閉式管理特別抗拒,且極度厭學,經常逃課。為此,學校對林嘉丰采取了「雙管齊下」的措施。一方面,教練嘗試同他交朋友,了解他的心理動態,在他想家時陪他一起睡覺。在他迷茫時,給他幫助。溫暖的陪伴,逐漸改變了林嘉韋「讀書無用」的想法。另一方面,文化課老師,認為他本身學習基礎好,始終沒有放鬆對他學習上的要求,堅持把他的功課一門也不落下。慢慢地林嘉韋從手機遊戲世界裡走了出來,重新愛上了學習,經過一年半的衝刺,2019年中考成功考入常寧一中。
與林嘉韋同學一樣,還有考入常寧二中的徐凱峰同學。從初一進入天和文武學校時膽小、內向後成績突飛猛進,以宜潭片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常寧二中。徐凱峰在天和實現了精彩蛻變。
輟學一年來到天和文武學校的尹太平,人稱「孫悟空」。將學校鬧得極不太平,甚至對老師拳打腳踢。後經勸導教育,個人素質得到根本轉變,學習成績也逐漸提高。害怕吃苦不願武術訓練的徐廣,在教練 的嚴格要求下,華麗轉身。後在省武術套路傳統棍術比賽中,獲得金獎,被省重點中學常寧一中破格錄取。
常寧市天和文武學校與常寧二中聯合舉辦體育、武術班。第一屆初三畢業生譚吉,王若穎、歐澤斌、易志宏、周治強等五名同學當年直升二中體育、武術班,今年分別被海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錄取。他們根據自身實際,正確選擇,成功逆襲。
在天和,這樣成功逆襲的孩子,數不勝數,學校已累計有近50名學生以武術特招的身份被重點高中錄取。這些被許多人認定「不可能」的孩子,在天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創新突破,為孩子們創造無限的可能。
毎個孩都不應該在成長的階段被草率定義,隨意貼上標籤。這些「問題學生」,未來也可以發光。我們要做的,便是努力幫助他們創造無限可能。
願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深入研究「問題學生「的成因,心理特點。應用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嚴謹施教,關心他們,使之摘掉「問題學生「帽子。讓他們學有所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