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教本·律宗 (二)談止持、作持、四分律及具足戒的八段五篇

2020-12-13 重樓逾陀

律宗 (二)

五、印度戒律分裂為五部

佛在世時,因事制戒 ,隨機散說,由是乃有戒律。佛滅後,優婆離結集律藏,升座誦讀,共八十次,名八 十誦律,這是戒律的根本。後百餘年,去聖漸遙,有一部分放逸 (1) 之徒,漸感覺戒律的拘束,由是乃擅 加修改。阿育王 (2) 時,優婆多 (3) 門下,分裂為五部,此五部中所用之律,亦各不同;薩婆多部名十誦 律,彌沙塞部名五分律,迦葉遺部名解脫律,摩訶僧祗部名摩訶僧祗律,曇無德部名四分律。以上除迦葉 遺部失譯外,其餘四部,皆傳於中國,然而弘布最廣,化緣獨深者,唯有四分律,後世叢林中傳授戒法, 皆以四分律為根據。

六、中國律宗的成立

元魏 (4) 以來,律師輩出,多主四分律,每加以疏釋 (6)。隋唐時,大乘佛法風行,此等小乘消極戒 律,漸感不適用,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觀察眾機,乃不得不以大乘教義,釋小乘法,於是就四分律,明 其戒體 (7),立其行相 (8),調和大小二乘,解行相應,遂成四分律專宗,亦名律宗,或南山宗。

七、止持作持律與四分律內容

釋尊所制戒,概括地說起來,不外止持與作持二門。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即是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 此戒以作善,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 盡一切戒律。四分律者,其中初分所明的,是 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 (9) 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及第四分內,又 分為二十犍度 (10),今列表於左:

八、具足戒分八段五篇

比丘及比丘尼二部戒本,名具足戒,簡稱具戒,受具足戒,亦間稱受具。其中分為八段,即一、波羅夷, 譯為斷頭,是極重罪 (11),

二、僧殘,是殘命義,必持眾僧行懺悔法而救之。

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確定也。

四、尼薩耆波逸提,譯為捨墮,舍是指犯罪品物,悉應舍與僧眾,墮謂犯 罪應墮地府。

五、 波逸提,譯為墮或單墮,義與前同。

六、提舍尼,謂可向人懺悔之罪。

七、眾學,謂比丘應學的戒。

八、 滅諍,謂滅息諍論。又此八段中,不定、 眾學、滅諍三段合為突吉羅,突是惡,吉羅是作,指身口二業惡 作之意,如是則八段便成五篇。今將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二百四十八戒,屬於此八 段及 五篇者,分別列表於左:

【注釋】

(1) 是唯識論中,二十隨煩惱之一,謂不守規矩也,又離善方便亦名放逸。

(2)譯曰無憂,公元前二百七十年間,統一全印度,保護佛教,派遣宣教師,大弘佛法於各 地,建立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供養舍利,為孔雀王朝雄主,參看中級第十六 課注十一。

(3)譯為大護、近護,為付法藏第五師。

(4) 南北朝時的北魏,本為託跋氏,孝文帝改姓元,故史稱元魏。

(6) 慧光作略疏四卷,智首作廣疏二十卷,法礪作中疏十卷,道宣作行事鈔、戒疏、業疏、拾毗尼義鈔,比丘尼鈔等,定賓作飾宗義記十卷,懷素作四分開宗記十卷,玄惲作毗尼討要 三卷,唐代疏釋此四分律者,有二十餘家。

(7) 道宣屢參加玄奘譯場,通達法相,故遵三時教,立三種戒體:對有教,以色法為戒體,對 空教,以非色非心法為戒體,對中道教,以心法為戒體。

(8) 以戒律雖就六塵施設,然而它卻能薰習阿賴耶識中種子,去惡生善,此亦根據法相義。

(9) 僧眾於七月十五日,夏安居已畢,在大會中,可以任憑眾人恣舉自己所犯之罪,對他比丘 而懺悔之,名為自恣,又名隨意,謂可以任他人隨意檢舉自己之罪也。

(10) 梵語犍度,華言聚,或蘊或結,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節之 意

相關焦點

  • 【問答錄】關於止持、作持與四部尼柯耶
    1、戒律就是止持,犍度是作持,這個說法對嗎?2、四部尼柯耶的主題是什麼?1、止持與作持為戒律之兩大類。又稱止作二持、止作。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諸惡。依止而保持戒體,稱為止持。止持戒教人諸惡莫作,指比丘和比丘尼二部戒。作持,作者造作,即策勵身、口、意,造作諸善業。依作而保持戒體,稱為作持。作持戒教人眾善奉行,指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2、覺音尊者分別對於四部作釋:《吉祥悅意》是《長部》註疏、《滿足希求》是《增支部》註疏、《破斥猶豫》是《中部》註疏、《顯揚真義》是《相應部》註疏。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以戒為師》關於學習南山律相關問題的答疑一
    1、問:《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行宗記》、《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集解》的書名具體是什麼意思?賢佳法師:《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是道宣律師為自己寫的戒本作的疏。元照律師寫的記,叫「行宗記」。淨土宗有淨土宗的行持,其他各宗都有各宗的行持。行持很重要,它首先就表現為一種戒律,所以戒律很重要,因為行持上落實到待人接物等很多東西都是和戒律相關的。很難用一個比較簡單的詞把您所說的這個意思表達出來,基本上可以這樣翻譯,可以理解為「落實佛法的行為」。「行持」主要就是實行、受持佛法。3、問:微博中提到「戒律和律典方面的交流」,戒律是包含在律典內嗎?
  •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八識田、八識心王、八福田等
    【八識體一】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八識二無我】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即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
  • 答這5道題,測測自己的律學常識!
    一、南山律《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中的「南山律」,是指唐代道宣律師居終南山時,研究《四分律》,撰著中最著名的有《南山三大部》,即《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隨機羯磨疏》,後世將其律學著作稱之為「南山律」。
  • 東林寺蓮宗學修班講學《南山律在家備覽》
    東林寺第九屆蓮宗學修班學員學習《南山律在家備覽》2016年11月11日、12日,在東林寺香光講堂二樓,德時法師用兩節課的時間為東林寺第九屆蓮宗學修班學員講授《南山律在家備覽》。在進入主題前,德時法師首先從這裡開篇釋義,點眀南山律的由來,讚嘆戒德高勝,闡明學戒、持戒的根本意義,接著條分縷析地講解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含義,尤其是無作戒體的含義。德時法師指出,唐朝道宣律師依《四分律》撰寫了《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構成南山一宗的律學體系,稱為南山三大部。
  • 《南山律在家備覽—宗體篇》第一課-總明宗趣(含宣祖年譜解讀)
    第二課到第十課才是《宗體篇》的正文,也就是介紹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部分。所謂"宗趣」,「宗」就是宗旨,是持戒的主要精神;"趣」就是趣向,是持戒要達到的目標。 戒法雖然多門,如五戒、八關齋戒乃至菩薩戒等,但是它會有一個中心思想,也就是宗。這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如前言所述:」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大悲佛陀制定戒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修行,這就是宗旨。
  • 佛學供器:曼達盤、丸香、漉水囊、哈達、香花盤碟,速來認識一二
    依《四分律》巻五十二云:「不應用雜蟲水,聽作漉水囊。」《摩訶僧徵律)卷十八云:「比丘受具足已,要當畜漉水囊,應法澡盥。比丘行時應持漉水囊。」可知比丘受具足戒後,應常攜此物,以免誤殺水中的蟲類,也合乎衛生原則。
  • 佛學概論(57)—— 化制二教
    律宗把釋迦一代所有教法判為化、制兩教。化教是指屬於佛家義理方面的大、小乘結論,也就是釋迦牟尼教化眾生發起智慧和獲得禪定的教法,經典方面有四部《阿含經》等。制教是指屬於佛門行持方面的律學典籍,是釋迦牟尼教誨眾生防止惡行的教法,律典方面有《四分律》、《十誦律》等。
  • 262.諸宗論師-譯經小黃金時代
    一個是公元412年,曇無德部的,就是法藏部的《四分律》六十卷被譯出。次年,說一切有部的,就是薩婆多部的《十誦律》六十一卷被譯出。  我們中國古代佛教主要依據的戒律是這兩部,就是《四分律》與《十誦律》,南北各用一部。然後呢?我們這個部派嘛,很多個部派,然後其它部派的也被翻譯出來。416年,譯出的是大眾部《摩訶僧祇律》四十卷。
  • 鄭志明:虛雲長老的佛學思想及佛教實踐
    4.接續鼓山妙蓮法脈,臨濟宗43代,曹洞宗47代,重續溈仰、法眼、雲門三宗,溈仰、法眼宗8代,雲門12代,命其門人分別承續五宗。5.1904年在昆明歸化寺開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後陸續開講《楞嚴經》、《法華經》、《阿彌陀經》、《藥師經》、《地藏經》、《大乘起信論》、《華嚴經》、《梵網經》等。
  • 佛門高僧大德眼中的淨空老法師---聖嚴法師篇【02】
    聖嚴法師和淨空法師是戒兄弟,1961年兩位法師同在基隆八堵海會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是淨土導師道源長老。佛門中有句話:「同戒如同命」,兩位大德是非常好的朋友,聖嚴法師在一九九九年訪問新加坡的一次講話中,談起了和淨空法師的友誼並對淨空法師大為讚嘆。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比丘尼,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
  • 佛教:律學源流與弘一的律學,懷抱愛國之心,主張變革
    律宗就是中國佛教中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所謂戒律,是釋迦牟尼為僧眾所制定的應遵守的行為規範。釋迦牟尼涅槃後,由弟子優波離誦出寫成。三國時期,胡僧曇柯迦羅來到洛陽,見中國僧人尚不知戒法,於是譯出摩訶僧祗部戒本,創行受戒方法,戒律始傳入中國。
  • 戒幢佛學研究所2021年秋季招生簡章
    戒幢佛學研究所初創於1996年,先後於1999年、2001年經中國佛教協會和國家宗教局正式批准成立,是旨在培養佛學專業人才的高等佛教院校。研究所座落在美麗的園林寺院「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中,並依託寺院進行辦學,堅持「學院叢林化、學修一體化」的辦學方式,注重學生信仰建設和僧格養成,及鑄就學生們「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禪定修行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的「戒幢精神」。西園寺是全國首批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又是著名的宗教園林,享有「寺在園中,園即寺景」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