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市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劉石江 通訊員 賀文兵 陳偉民)「張娭瞬,45年了,我一直沒有忘記您對我的恩情,今天終於找到您了……」近日,寧鄉返鄉農民工黨員創業協會會長周運良一走進瀏陽市小河鄉潭灣村安全組吳宗餘家的堂屋,看著掛在牆上的張芝蘭老人遺像時,足足端詳了1分多鐘後,哽咽著說:「是她,是她,當年幫我的就是她……」
周運良(左三)在陳芳鴻兒子家前和陳傳善夫婦(右二、左二)以及熱心幫忙尋人的溫翠萍(左一)、羅來輝(右一)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家境貧寒,12歲到瀏陽學篾匠
1963年,周運良出生於寧鄉縣龍鳳山鄉挹華村一農家。「我是老大,下面還有3個弟弟,加上爺爺奶奶和父母,一家八個人吃飯,家裡窮得揭不開鍋。」為了讓大兒子學門手藝好養家,1975年7月,周運良的父親決定要小學剛畢業的兒子拜鄰村一個篾匠為師學做篾貨。
「我當時才滿12歲,學習成績也好,心裡只想繼續上學,但看到家裡那麼窮,只好答應父親的要求。」就這樣,12歲的周運良背著行囊跟著師傳來到了瀏陽的小河鄉潭灣村。「到了潭灣村後,師傅把我交給了一個50多歲的劉姓篾匠,當時師傅對我說,劉師傅手藝好,跟著他學有出息。」
剛開始幾個月,周運良每天幹的是幫劉師傅砍竹子、扛竹子等苦力活。4個月後,劉師傅才開始教他一些篾匠的基本手藝。轉眼間,周運良跟著劉師傅學了7個多月,聰明的他,可以單獨編織一些簡單的竹製品了。
「大約8個月的時候,在一次編織篾貨時和劉師傳發生了頂撞,被劉師傅打了一頓,我一氣之下就跑到了離劉師傳家不遠的張芝蘭家。」周運良跑到張芝蘭家後,當年40多歲的她,看到骨瘦如柴的周運良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時直抹眼淚,於是安排周運良在自己家住下,並吩咐比周運良小3歲的兒子吳宗餘陪著他玩。
「因為我在劉師傅家學篾匠時,一有空就跑到張芝蘭家找她兒子玩,被打後我就想到往她家跑。」因為劉師傅明確表示不帶他做徒弟了,周運良在張芝蘭家一住就是一個多月。
在張芝蘭家的1個多月時間裡,周運良白天幫著幹農活,晚上就和吳宗餘睡一張床。期間,鄰村的男子陳芳鴻隔三差五來串門,給兩個小男孩講述各種故事。「在張芝蘭家是我童年過得最快樂、最開心的1個多月。」周運良回憶。
「張芝蘭和陳芳鴻多次對我講,只有上學才會有出息,並要我回家好好上學。」我說我肯定想回家上學,但我身上沒有錢,回不去。張芝蘭和陳芳鴻就說我們會幫你想辦法。
對兩人「想辦法」一說,周運良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那個年代,每家都是吃了上餐愁下餐。「但讓我沒想到的是,一天,張芝蘭把我叫到房裡,神神秘秘地將一個包了五六層的布包在我面前一層層打開,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捆花花綠綠的錢和糧票,錢幣都是毛票,糧票也是一兩二兩的。」
從沒見過那麼多錢和糧票的周運良驚呆了。「這裡一共有40塊錢和60斤全國糧票,錢是我給你的,糧票是陳芳鴻給你的,你拿回去交給你父母,讓他們送你上學……」沒等張芝蘭說完,周運良跪在張芝蘭面前嚎啕大哭,並一個勁地叩頭致謝。
第二天,張芝蘭幫周運良收拾好行囊,帶著兒子吳宗餘將周運良送出村口……
重返校園,命運就此被改變
回到家後,周運良將錢和糧票交給父母時挨了一頓打,「因為父母以為錢和糧票是我在外面學手藝時偷來的,解釋了半天父母才將信將疑。」周運良在張芝蘭家當著眾人回憶這一幕時,又痛哭了一場。
回到家的周運良又背起書包繼續上學。高中畢業後,周運良報名參軍。「去部隊的當天,父母叮囑我在部隊好好幹,等有出息了,一定要回瀏陽感恩。」
當兵第二年,周運良當上了班長,第三年參加軍校招生考試差3分落榜,第四年,周運良入了黨,第五年,周運良退伍返鄉。
「1987年,我進入湘運零擔車隊做臨時工,後來在寧鄉縣城老汽車站附近擺攤賣水果。」周運良告訴記者,擺攤賣水果搞了一兩年,因為生意不好做,他就跑到廣州賣水果。幾年艱辛打拼,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隨後,周運良回到寧鄉縣城開了一家超市。
2009年,周運良在寧鄉縣民政局註冊創辦了寧鄉返鄉農民工黨員創業協會。「協會88名會員來自寧鄉各鄉鎮,全都是農民黨員,都是在外打拼賺了點錢後返鄉創業的。」
「鄉裡有句話叫『親幫親鄰幫鄰,互幫互助不會窮』,我成立協會的初衷就是想幫助更多的貧困人群富起來,因為窮的滋味對我來說刻骨銘心。」周運良說。
至今,寧鄉返鄉農民工黨員創業協會的80多名會員各自創辦的公司和企業,11年來安排了3000多名貧困農民就業,並扶持了50多名農民創業。
「到部隊後,我就想要寫信給幫助過我的兩位恩人報喜,但當時離開瀏陽時沒留下張芝蘭家的地址,只好作罷。」周運良告訴記者,退伍回來後先後兩次坐車去瀏陽尋找,但當時年紀太小,兒時記憶已模糊,無從找起。
從廣州回到寧鄉經過打拼事業有成後,周運良又先後三次開車前往瀏陽尋找,但每次無功而返。
2017年3月,擔任寧鄉縣人民陪審員的周運良來到長沙參加省檢察院舉辦的人民陪審員培訓班,正是在這次培訓班上,周運良認識了一起參加培訓的瀏陽葛家鎮的幹部溫翠萍,並拜託其尋找。
「他當時給我提供的信息點有3個,即『小河』『黃坪』『張國蘭和陳方紅』。」11月10日,溫翠萍告訴記者說。結束培訓後,在葛家鎮政府工作的溫翠萍通過多種渠道打聽「張國蘭、陳方紅」的下落,一無所獲。
周運良態度堅決,說老人即使不在了,他們還有兒女,找到兩位恩人是自己幾十年來的一塊心病。轉眼到了今年10月底,周運良再一次開車來到瀏陽,並再一次拜託溫翠萍尋找。見周運良尋人感恩心切,溫翠萍回答周運良一定幫他找到他要找的人。
「經過多方打聽,得知小河鄉有個叫『黃坪』的地方,因此我推測周運良苦苦尋找的人應該是小河鄉的人。」為此,溫翠萍專門跑到小河鄉,通過派出所、民政辦查找有沒有叫「張國蘭」和「陳方紅」的老人,並去小河鄉衛生院查詢近10年來有無這兩位老人住院的記錄,結果失望而歸。
眾人接力,45年前的恩人被找到
「我曾在小河鄉政府工作了11個月,和田心村黨總支書記羅來輝是好朋友,於是,我就將周運良提供的幾個尋人的信息點告訴了他,拜託他發動大家尋人。」現任葛家鎮婦聯主席的溫翠萍說。
羅來輝發動本村群眾尋找無果後,於11月9日將尋人信息發給本鄉的潭灣村和新河村的村黨總支書記,隨後,兩個村黨總支書記在各自村的工作微信群裡發布尋人信息,隨後,該信息被迅速擴散。
這一次,尋人出現了轉機。「我外公叫陳芳鴻,和周運良要找的『陳方紅』音同字不同,是不是我外公呢。」看到尋人信息的新河村村幹部杜桂平在微信群裡回覆說。隨後,杜桂平騎摩車趕到舅舅陳傳善家。
杜桂平將情況跟81歲的舅舅一說,陳傳善老人馬上說:「有這回事,你外公在世時多次提到過當年送給一個寧鄉小篾匠60斤糧票的事,每次提到他時,都會說,『但願寧鄉小篾匠有點出息才好……』」陳傳善老人同時告訴杜桂平,給寧鄉小篾匠40塊錢的人不叫張國蘭,叫張芝蘭,是隔壁潭灣村的。
原來,45年的時光流逝,周運良當時才13歲,記憶早已模糊,加之當時只是聽人叫兩人的名字,但並不知道兩位恩人的名字具體是哪幾個字。
溫翠萍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趕到小河鄉確定,並找到張芝蘭的兒子吳宗餘。「那個寧鄉伢子我記得他,在我家住過,當年我10歲,我母親要我喊他良哥哥,我和他睡一張床,我母親在世時每年都會多次提起他……」
鬥轉星移幾十年。這一邊,當年的寧鄉小篾匠一直沒有放棄對兩位恩人的尋找;另一邊,兩位心善的瀏陽人一直在牽掛著那個可憐的寧鄉小篾匠……
10日一早,溫翠萍將這一喜訊打電話告訴了周運良,並告知他兩位老人已去世多年。有了兩位恩人的消息,卻是陰陽相隔,周運良在電話那頭失聲痛哭。
10日下午,周運良再一次來到小河鄉,和溫翠萍、羅來輝、杜桂平等熱心人一起,先後來到張芝蘭和陳芳鴻的兒子家感恩還情……當進入張芝蘭老人兒子吳宗餘家時,在家等候的吳宗餘和周運良緊緊地抱在一起,兒時短暫相伴的兩人,雖然再次相見已不是當時的少年,但兩位中年漢子仍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
在陳芳鴻兒子陳傳善家,老人拉著周運良坐在一起問長問短,並幽默地說:「我父親當年幫過的小篾匠如今事業有成,也算是我父親積了德……」隨後,周運良分別向兩位恩人的遺像敬獻菊花以示感恩,併到兩位老人的墓前跪拜叩謝。
「這個錢我不能收,當年那40塊錢是我母親送給你的,如果她還在世,也不會收的,因為她在世時經常教育我人要多做好事,莫求回報。」離開時,周運良給張芝蘭老人的兒子吳宗餘送上一疊現金還情,被吳宗餘婉言謝絕。同樣,陳芳鴻兒子陳傳善老人面對周運良送來的「感恩金」也是堅決拒收……
來源:今日寧鄉
編輯:卿雪
【來源:今日寧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