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擁有天時地利 曾被寄予厚望 圖文:「珠寶一條街」失卻珠光寶氣
圖為:餘福泰珠寶廣場,有的櫃檯空空蕩蕩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功尚周治濤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為核心,集聚寶石、人才、資本、市場等珠寶產業戰略資源,「中國寶谷」曾被認為是武漢極具潛力的城市名片。但從誕生之日起,她就像一個命運多舛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16年櫛風沐雨,她不僅沒有變成眾人期待的青春美少女,反而蒙上了厚厚的歲月風塵。「上次我逛的幾家店,怎麼找不到了?」市民方先生反映。近日,他到魯磨路珠寶旅遊文化街(俗稱「地大珠寶一條街」)買飾品,卻發現之前光顧的幾家珠寶門店,已經不見蹤跡。
楚天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作為「寶谷」核心區的「珠寶一條街」,眼下正面臨著部分商戶撤走、留守商戶猶疑的尷尬。曾經珠光寶氣的「珠寶一條街」,到底怎麼了?
珠寶廣場僅剩幾個櫃檯
餘福泰珠寶廣場位於珠寶旅遊文化街的起點。上周末,記者看到,珠寶廣場一樓大廳非常冷清,除了一名保安人員,沒有顧客的身影。
廣場外的二樓掛著招租廣告牌,但一樓通往二樓的扶梯已經關閉。旁邊的紙條寫著:二樓正在裝修。
一位商戶告訴記者:「二樓不用看了,沒有賣珠寶的,已經租出去了,聽說要開一家餐廳。」他介紹,廣場三樓也不做珠寶銷售了,主營教育培訓和健身等。
位於一樓大廳中間位置的幾個大櫃檯,沒有珠寶展示,也沒有銷售人員,只散亂地鋪著舊報紙。靠邊幾個櫃檯仍在營業,但因為沒有顧客,銷售人員無精打採,都埋頭玩著手機。
據了解,餘福泰珠寶廣場於2015年開業,經營面積達2萬平方米,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專業珠寶廣場。方先生記得,當時,樓上樓下的櫃檯琳琅滿目,顧客往來如潮,如今,那熱鬧的景象恍如隔世。
記者以租賃商鋪的名義,諮詢招商辦公室的一名小夥子。他先熱情地推薦一樓大廳正中的櫃檯:「這個空間比較大,如果需要,也可以隔成小間。」而位於大廳右側的一間門店,面積約500平方米,此前由一家知名珠寶商經營,前不久剛剛撤櫃,目前空置。租金只要120元/平方米,不到街上其他店面的一半,籤約後還會贈送一定的免租期等優惠。
儘管優惠力度如此之大,記者採訪期間,並未見到其他人諮詢租賃事宜。
珠寶店老闆轉型幹快遞
與餘福泰珠寶廣場對街相望的武漢寶谷珠寶交易中心,狀況也差不多。據了解,2014年底該交易中心開業時,吸引了數十家加工、批發、零售珠寶商入駐,但眼下,也有不少銷售櫃檯閒置。
一樓的導覽圖顯示,交易中心三樓此前是彩寶晶石區,二樓是翡翠玉石區,一樓是品牌黃金鉑金區,負一樓是珠寶加工定製區。
記者在三樓看到,大廳中間的櫃檯已被拆除,只留下電源線、廣告牌等痕跡。旁邊仍在經營的兩家商戶,各只有一名銷售人員留守,他們看到記者在大廳徘徊,只是偶爾抬頭觀望一下,並無起身招呼的意思。
三樓邊廳有近10家門店,都是大門緊鎖,一些門店內散落著包裝箱、桌椅等,一片狼藉。掛牌為「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的門店也已撤走,店門上貼著封條。在其他樓層,也有一些商戶撤走後留下的空置櫃檯和門店。
交易中心招商負責人透露,撤走的商戶,有的是租約到期後不再續租,有的是搬到了其他地方經營。不久前,有商戶不賣珠寶了,轉行經營快遞業務,讓大家頗感驚訝。
一位選擇堅守的商家坦言,珠寶商轉行很難,因為他們手中都有一定量的存貨,如果低價出手或轉包,損失會很大。
不少商戶在街區內跳槽
「前幾年,我在這條街上另外一座大樓經營,剛剛搬到這裡。」在地大珠寶大樓二樓經營翡翠櫃檯的汪女士說。她是「珠寶一條街」眾多「跳槽」的商戶之一。
地大珠寶大樓於2017年4月開業,面積約6萬平方米。記者探訪發現,一樓和二樓入駐商家較多,僅剩少數邊廳門店空置。招商人員介紹,二樓空置門店租金為120元/平方米,還有租一年送一年的優惠。
汪女士告訴記者,除了租金優惠,地大珠寶大樓背後有一條通道直達地大珠寶學院,也是吸引她搬到這裡的原因。旁邊一位經營玉飾的商戶表示,他也是剛剛「跳槽」,發現這裡不少商戶是之前在街區其他珠寶大樓經營的老熟人。「每新開一座珠寶大樓,都會熱鬧紅火一陣子。」地大珠寶大樓一位商戶說。這些年,珠寶旅遊文化街的珠寶廣場、珠寶大樓越來越多,商戶們經常跟風換地方經營,除了有更大的租金優惠,更是希望生意從此紅紅火火。
有的堅守者靠電商生存
向先生在餘福泰珠寶廣場一樓大廳經營著一家20多平方米的珍珠店。看著身邊的商戶陸續撤走,他仍選擇堅守。「以前我一年的租金要16萬元,現在租金減免一半,已經很優惠啦!」向先生說。來這裡的顧客,大多是真心要購買珠寶,成交率很高。作為第一批進駐該廣場的商戶,三年多來,他看慣了同行的流動。此前,他在光谷步行街經營一家珠寶門店,年租金近100萬元,賺的錢勉強只夠支付租金。在他看來,不管是進駐商圈還是大型商超,一旦租金成本太高,利潤都十分有限,再加上更換門店的裝修等費用,「跳槽」未必划算。
不過,向先生也坦言,目前在珠寶旅遊文化街,僅靠實體門店的經營收入,要養活自己「有些困難」。事實上,他的珍珠銷售,大部分利潤來自女兒負責打理的網店。女兒經常在微信朋友圈打廣告做宣傳,有時一單能做到幾萬元。
記者採訪了解到,珠寶旅遊文化街不少商戶,也像向先生一樣,依託電商渠道拓展銷路。「實體店我們拼不過知名珠寶品牌,只能在網上拼價格優勢。」商戶劉先生說。他除了自建品牌網站,還組建了新媒體團隊,培育微信公眾號,通過微店等渠道,向年輕群體推銷產品,目前勢頭不錯。
劉先生介紹,因為線上銷售效益較好,甚至有同行放棄實體店,完全轉為電商。當然,他希望「珠寶一條街」早日擺脫窘境,這樣,他就能實現線上與線下兩翼齊飛了。
責編:ro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