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舉世聞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以居住為主、防禦為輔的建築。永泰莊寨也從名不見經傳到聲名鵲起,特點是四周皆有高大圍牆,中間構築普通的傳統民居建築群,防禦與居住性能並重。埔埕銃樓雖沒有前兩者名聲在外,但也別有韻味。
一、埔埕銃樓產生的背景
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兵荒馬亂、社會動蕩,前期軍閥混戰,中期抗日戰爭,後期解放戰爭,整個民國史實為一部戰亂史。那時軍閥林立,盜匪橫行,天災人禍頻頻,可謂的安無寧日。
《埔埕梅山林氏族譜》載:民國7年匪氣猖獗,梧桐地區首創鄉團,林格昌任中區保衛團團長總嗣。民國12年,仙遊、德化兩幫土匪入境擄人勒索錢財、廣東許智崇大軍過境抓壯丁派餉,區內人民四散奔逃。
《永泰縣誌》載:民國11年前後永泰縣有大小十幾股土匪幫,匪眾數百人,各霸一方,魚肉鄉民。危害較大的匪幫:一二三都洪永春、雁門吳大昂、禮柄黃飛仙及徐國材、嵩口陳培芳、梧桐鄢洛、盤谷林楊華等。
當時埔埕鄉人口眾多,厝樓稠密,巷弄交錯,宗族團結加上許多人擅長武功,匪徒不敢貿然光顧。但面對國民政府及軍閥派系屢屢來抓壯丁充軍、盜匪日益猖獗的殘酷現實,民間成立地方保衛團加強族親聯防,以火銃為主要防守武器的防禦建築「銃樓」應運而生。
二、埔埕銃樓群概況
一部分經濟較為殷實的家庭在厝邊營建銃樓,銃樓的型制為四方形的碉堡式土樓,主體三層土木結構,黑瓦屋面。
早期銃樓以防禦為主。凡建有銃樓的家庭,平時都將錢財、糧油及貴重物品存放於樓內。每到夜晚,老人小孩多住宿在樓內,若獲匪訊或抓壯丁,青壯年男女躲進銃樓避難。後來隨著社會形勢的緩和,銃樓兼顧了居住、經營功能,部分銃樓配上內院式裙房,演變成類似現代的別墅洋房。
據記載,長尾埕林善桐是埔埕營建銃樓的第一人。林善桐跟隨父親林至環在福州臺江上下杭潭尾街經營「榮升記」(音),靠做李鹹生意發家致富。民國21年他出資託付在家兄弟,在自家長尾埕下厝東南角大路邊建起銃樓,人稱「環二銃樓」。這座銃樓專注對外防禦,不具備居住功能,相比後來蓋的規模較大的銃樓,平面僅設置一大開間,單層面積66平方米,外觀高瘦挺立,是典型的防禦性建築。
在此後至解放前的十餘年間,在方圓不足一平方公裡的埔埕鄉,又有19座銃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永泰埔埕銃樓名單
三、埔埕銃樓建築特色
1、基礎堅實穩固:
牆基多採用大塊方形青石按菱形砌築,高達3-4尺,少數砌以鵝卵石,可防洪水浸泡。
2、夯土牆:
底層土牆厚2尺以上,往上逐層收縮減輕自重,用"三合土"即黃土、石灰、砂子為原料拌和,內摻少量竹筋骨拉結,採取版築層層用杵夯實。整體堅固,抗震性能良好。外牆多粉白灰。
3、外牆槍眼:
二層以上牆體安設許多槍眼,內預埋直徑約10公分的空心竹筒,可從樓內各個角度射擊,抗阻土匪靠近,也可往裡灌注開水,對付近距離挖牆扒窗的土匪。
4、門窗防護:
銃樓為高度封閉的建築,底層多數僅設一個出入口,木門厚重結實,有的表層貼鐵板。大門後設1-2根橫木閂,可從牆內抽出抵住對牆閂洞。底層窗多為瘦窄的框制鬥窗,外寬約15公分,內寬約60公分,往上窗戶逐層放大。一些後期建蓋的銃樓在傳統的鬥窗基礎上有所創新,其中「泰興居」為活頁木窗,「梅林小築」為百葉木窗。
5、頂層走廊:
除黃大妹銃樓高4層,其餘都是3層,三樓設外廊,有的是四面環形廊,或三面走廊,便於瞭望外圍匪情,及時採取措施。有的因地制宜設兩面或單面走廊。其中鍾官廬走廊雕飾比較考究,廊柱下有垂花柱造型。
6、文化氣息濃鬱:
埔埕銃樓兼具防禦和居家的功能,有的體量較大,如梅林小築、開佩基銃樓有底層有8間房,其他底層多為4-6間。有文化人都給自家銃樓起了優雅的名字,有寄託人生情懷的如梅鶴別墅、梅林小築、養晦山館,有寓以迎祥的如泰興居、景福廬、東升莊、朝陽莊、懋昌福。
主入口上方的牌匾多以水磨石做立體框裝裱,門邊楹聯文字也以水磨石陰刻作法,使門面變得精緻典雅。此外,有的銃樓底層或三樓設小廳,門柱貼楹聯,廳堂布置充滿書卷氣,三樓外廊大門兩邊也飾有鐫刻楹聯。
值得一提的是,龍津廬的建造邀請當時永泰辦學的尹芳廷牧師參與設計,樓牌匾「龍津盧」及門聯「買鄰師季雅宅安鐵券,避市異宴嬰裡卜龍津」由時任縣長謝開敏題寫,三樓對著大樟溪大門門聯,錄杜甫《望嶽》名句「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由時任福建省賑災會主席陳培錕書寫。
四、埔埕銃樓群現狀
解放後伴隨著的土地革命,部分銃樓的主人被評上「地主」,銃樓按房間為單位分給同厝的貧下中農居住。此後國家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銃樓的防匪功能已無用武之地,由於樓內設施簡陋,遠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居住需求,部分銃樓被不同程度改造,許多已棄之不住,有的乾脆將其拆除另建新樓。
民國期間埔埕建造的20座銃樓,其中黃大妹1座倒塌廢棄,陳左賡、林開佩、黃善蓋3座改建成現代樓房,遺留至今還保存16座銃樓,很多已淹沒在高樓豪宅之。除了少數幾座得到妥善修繕,大部分被棄置的銃樓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如屋瓦漏水、梁椽風化、樓板崩塌、土牆開裂、門楣楹聯剝落,昔日鄉紳豪宅的風姿已然不再。
可喜的是,部分銃樓主人的後裔還是視之若寶。2008年,林善禹的子孫集資將「鍾官廬」內外修葺一新,二、三層裝修成多功能廳,作為婚喪喜慶、節假日家族聚會的場所。2017年,林在達、林在桐等對長尾埕下厝及「環二銃樓」進行整體修繕,保留了原始的建築風味。
銃樓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它見證了先輩們艱苦創業、樂觀向上的奮鬥史,是民國時期人們獨有的安樂之所、精神寄託。
對現有尚存的銃樓,呼籲後人能珍視歷史價值,動員現有產權人參與集資,當務之急先解決屋瓦漏雨,有條件的加以修繕維護。
五、埔埕銃樓群掠影
1、環二銃樓
2、善核銃樓
3、慶福廬
4、鍾官廬
5、朝陽莊
6、梅鶴別墅
7、龍津廬
8、泰興居
9、養晦山館
10、梅林小築
11、東升莊
12、玉梅樓
13、黃九銃樓
15、元舜銃樓
16、房巖頭銃樓
~感謝永泰縣村保辦張建設、黃淑貞兩位老師對埔埕銃樓群調研的悉心指導!~
埔埕文化研究會 林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