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談懷斯曼:紀錄片,向詩而行

2020-12-20 澎湃新聞

凹凸鏡DOC

以下文章來源於DOCO熱紀錄 ,作者DOCO君

原文轉載自「DOCO熱紀錄」

12月9日晚,隨著高口碑之作暨開幕影片《蜂蜜之地》的放映,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拉開了帷幕。

據悉,今年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將會有223場活動在節展期間陸續登場,並有20餘部優秀紀錄片將在廣州完成首映。此外,今年的重磅活動還包括金紅棉優秀紀錄片評選、金紅棉影展、國際論壇、「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行業培訓等板塊,來自國內外的眾多紀實產業精英也會參與這場紀錄片的盛會。

作為此次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合作媒體之一,DOCO熱紀錄也將全程參與此次節展的報導。昨日,DOCO君就親臨此次節展的「大視野」視覺文化國際論壇,並在現場實地聽錄了紀錄片導演周浩先生所做的《我所知道的懷斯曼:紀錄片,向詩而行》的論壇報告。

周浩導演先是從自己與懷斯曼的師承關係談起,而後又回憶了中國早期獨立紀錄片導演與懷斯曼的私人交往經歷,並細節性地談到了自己在十年前採訪懷斯曼的感受。雖然他的報告是以懷斯曼為切入點,但他也同時提及了自己對於紀錄片優劣之別,以及對紀錄片創作和放映的最新認識。

以下是此次論壇中周浩導演的完整發言實錄,分享給大家。

周浩

我所知道的懷斯曼:紀錄片,向詩而行

他們給了我一個題目,叫我談懷斯曼,我就瞎扯一點,因為我在中國拍紀錄片拍過很多公共場所,很多人就會問我說你是不是師承懷斯曼。

我們剛開始做紀錄片的時候,那時候中國關於紀錄片的資訊是非常缺乏的,我印象當年我能看到的資料,因為當年網絡還不是很發達,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那個時候能看見的,大概就是懷斯曼的一些片子,當年看到的片子都很少,包括到今天懷斯曼的片子在網上也流傳的不是很多。

還有關於臺灣的一些資訊,這是我們當年學紀錄片的時候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東西,懷斯曼被中國引進應該是他在90年代末期來過中國一次,那個時候呂新雨老師和吳文光老師把他介紹到了中國,也幫他做翻譯。

緣起應該是在吳文光去參加山形電影節,然後認識了懷斯曼,邀請懷斯曼來中國,所以說他對中國早期紀錄片的發展應該有蠻重要的作用,他影響了很多人,所謂的真實電影,但其實我後來見到懷斯曼的時候,他對他自己的片子是不是真實電影這種說法其實是存疑的,這就好像學者給它歸了一個類一樣的。

然後我慢慢開始拍紀錄片,拍到08年的時候,那是我一次比較傳奇的經歷,我投了當年芝加哥國際紀錄片節,送了《高三》過去,組委會說你過來做評委吧,那是一次很好玩的經歷,我知道那次電影節要給懷斯曼一個終生成就獎,我就特別興奮,我問組委會說你能不能幫我安排一下,那天特別不湊巧,因為我飛機晚著陸,他等了我半個小時等不到,第一次約會就爽約了,然後我告訴組委會說,我特別渴望見到他。

那天我到了是晚上6點半,當天晚上給懷斯曼頒完獎,他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我就跟組委會說能不能頒完獎以後給我半個小時的時間,半個小時之內,我的英語也不好,但竟然完成了大概有三四千字的採訪,在那次採訪中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年他已經80歲了,他是1930年1月1日出生的人,今年馬上要90歲的人了。

他的上一部片子我們在廣州圖書館放過,叫做《紐約公共圖書館》,當時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句話,我說你對我這個後輩,一個學紀錄片的人,正在創作紀錄片的人,你有什麼樣的建議,他說研究詩歌,多讀小說,這是他當年對我的一個忠告。當年他告訴我的時候,我覺得體會的並不是很深刻,到底應該怎麼做紀錄片,怎麼去構成你的影像,這是一個我到今天都不是特別篤定的事情。

因為我當年是做圖片攝影師出身的,我在新華社,那時候我是做圖片故事,就是用一組照片來講一個故事。那時候我記得我的一個非常好的圖片編輯告訴我一組圖片裡面蠻重要的東西單張照片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事情也許是一種氛圍,我做到今天,覺得這種氛圍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個片子裡面的氣質,好像這種氣質有時候遠遠超過所謂故事本身所能帶給別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我現在好像都沒法去言傳,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覺得有些好的電影最後都是那種怎麼說呢?就是所謂的感覺,我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有一次我有一個很有錢的朋友請我去喝一瓶紅酒,大概是好幾萬塊錢一瓶,喝完了以後,他問我你覺得怎麼樣,其實我平常也喝紅酒,但是我的確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我說這遠遠超出我的評價能力,南方周末出來的人有的不說真話,但是我們也不說假話,但我的確沒法用我的語言來描述這個紅酒是什麼樣的感覺,但是它的確有一種我以前從來沒有體會過的味道。

我用我的語言很難去描述它,就像懷斯曼的《紐約公共圖書館》一樣,我看的時候也有在我認知判斷之外的東西,我沒辦法評說這個片子,它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故事,他用懷斯曼的方法娓娓道來,它到底傳遞給我們什麼感覺,我從這個紀錄片裡面得到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我覺得影像這個東西就是要去突破別人的邊界,去認知世界的可能性,為什麼我有時候蠻討厭一些模式化的宣教呢?因為這種宣教是在一種既定模式裡面思考一些問題,你好像都知道,他並沒有給你任何的意外,這樣的影視作品對我來說就有點乏味。

我們經常會問到什麼樣的片子是好片子,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評述他,也許這是一部好片子的某一個標準,一個我從來沒有聽過的故事,一個別人傳達出來一種我沒法去言表的情緒,也許這種東西就是一個好片子,會拓展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可能性。

我一直有一個理論,就是當年南方周末曾經有一個計劃,要在德國做一個當代藝術展,它是以南方周末的整個報紙為基調,因為正好南方周末創刊是跟改革開放同步的,他們想通過這份報紙來講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策展人叫阿克曼,是當年德國孔子學院的一個院長,我當時問他一個問題,說你這個展覽想告訴從來不了解中國的人,看完這個展覽你得到一種什麼感覺?

*米歇爾·康-阿克曼:1975年以留學生身份來到中國,1980年代在中國創辦歌德學院,後來擔任院長。從歌德學院退休後,阿克曼現在每天到位於北京德勝門的孔子學院上班。

他就告訴我是混沌,因為這個人的中文很好,他的原話是混沌,我後來慢慢問他什麼是混沌,他說當你在看展覽之前,對中國有一個非常確定的了解,但看完展覽以後你對中國的了解開始模糊起來,開始不確定起來,他說我就要傳遞給別人一種這樣的感覺,讓別人以前焦點特別準確的事情,突然間虛焦起來了,我覺得這是一種描述方式哦。

對影像和紀錄片也是一樣的,它拓展了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他用一種全新的方法告訴你原來這個世界還可以用這麼一種方法來解讀的,我覺得做紀錄片做到後面,我是不願意在我的片子裡面給出一個非常準確的判斷,我去教別人說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每個作者何德何能去告訴別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呢?

這回到懷斯曼的問題上——詩歌是什麼東西?詩歌就是詩人超出你事先對某個事務的某種想像,他的某一句話把你帶到了天上,你雙腳突然間離地了,那種感覺是非常美妙的。一部好的紀錄片如果能夠傳遞給別人這麼一種感覺的話,那不就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嗎?

所以我對自己創作的片子,比如我告訴我的攝影師,告訴我的團隊,當某一個鏡頭你特別確定該怎麼拍的時候,你用一種模式去處理採訪對象的時候,這時也許我要退一步,我告訴我自己不能按照既定的方法來處理這個事情、去面對我的採訪對象。

其實我拍片子是特別渴望我的採訪對象能夠給我驚喜的,而且我一直有一個理論:如果你拍完一部片子,這個片子拍出來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你能夠想像的或者是你能夠預測的,那這部片子實際上都不能給我自己驚喜,它怎麼能夠給觀眾驚喜呢?所以我要求我拍出的東西首先要突破我自己,只有突破我自己,才能突破觀眾對我的認知。

很多片子我覺得不確定有一個什麼樣的好處呢?一部片子放了10年,它突然跳出來之後,你發現原來它還可以這麼被解讀,那種感覺是特別美妙的,我覺得這是給我未來留下了一個口子,所以我當年在剪《大同》的時候,我就告訴我的剪輯師說,我們什麼應該留下來,就是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判斷,過了十年以後別人還能有新的解讀,有可能去解讀,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棒的事情。

最近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讓我覺得莫名其妙的事情,就是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會看到那條稿子,關於《差館》的稿子,就是關於廣州火車站派出所,原發是發在「局外人看電影」裡面的,就講廣州火車站的故事,那篇文章的閱讀量也許逼近千萬次了,就是網絡媒體的閱讀量。引申閱讀:《草》

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廣州火車站廣場派出所講春運的故事,那部片子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火?也許十年前拍的東西突然間契合了當下什麼樣的因素,至於這些因素怎麼搭上鉤的,我都不知道,但是竟然就會讓這麼一個片子產生了一個新的被別人閱讀的可能性,我覺得這對作者來說不是一個很美妙的事情嗎?

你在做新的片子,同時你的舊片子被別人拿出來重新被詮釋,我覺得生命的意義或者你活下來的意義,不就在於此嗎?

什麼叫死亡?身體的死亡還不叫死亡,當世界上所有人都忘記你的時候,你才是真正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當你的身體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但是你的某些作品還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些空間,在那兒飄蕩,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報導 | 孟浪 編輯 | 佐伊

原標題:《周浩談懷斯曼:紀錄片,向詩而行!》

相關焦點

  • 懷斯曼的「雙城記」紀錄片,挖掘美國的另一面
    即將在今年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GZDOC上連映的《廉價公屋》、《波士頓市政廳》,都出自於美國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裡克·懷斯曼導演之手。懷斯曼曾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是該電影節歷史上第一次將此獎頒發給紀錄片導演。
  • 回顧| 2019校園巡展杭州站 專訪周浩導演的20年創作經歷
    應CNEX紀錄片影像藝術交流展、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邀請,CNEX紀錄片影像藝術高校交流展-浙傳桐鄉校區站順利開展,在文學院101放映室進行為期4天的放映交流。特邀《二十四號大街》及導演、浙江傳媒學院潘志琪老師映後Q&A;《厚街》、《差館Ⅱ》及周浩導演映後Q&A;《沖天》及張釗維導演映後Q&A;《黃河尕謠》及張楠導演映後Q&A。
  • 備考疲憊期將至,十部高考紀錄片姚老師強烈推薦!含在線播放連結和下載地址
    在此,姚老師特意挑選了十部有關於高考的紀錄片,走進真正的「中國式出路」。《高三》是金馬獎獲獎導演周浩的第二部長片,這也是國內最早聚焦高考狀況的獨立紀錄片之一。本片紀錄了中國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學一個高三畢業班的真實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復一日,簡單而又沉重,痛苦卻也快樂。
  • 詹姆斯-懷斯曼|James Wiseman|詹姆斯-懷斯曼視頻|圖片|數據資料...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詹姆斯-懷斯曼詹姆斯-懷斯曼(James Wiseman)根據球員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
  • 紀錄片《差館》:火車站派出所裡的眾生相(圖)
    紀錄片《差館》:火車站派出所裡的眾生相(圖) 2014-05-28 15:46:41圖為:周浩  上周六,《差館》導演周浩來漢展映他的這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為其擔任嘉賓主持。現場交流中,周浩導演的一席話惹得大家開懷大笑:「我有一張很平和的臉。
  • 9年前,從北大退學,執意讀技校的天才周浩,現在後悔了嗎?
    大二的時候,周浩的學習壓力更大了,生命科學學科學的全都是理論和分析,跟周浩喜歡的動手實踐根本不搭邊,周浩開始感到迷茫,他不想這樣繼續下去了,卻又不知道怎麼辦。周浩開始對父母傾訴自己的心裡話,父母也終於明白兒子的痛苦,無奈之下同意了周浩的決定。
  • 紀錄片《差館》:火車站派出所裡的眾生相
    上周六,《差館》導演周浩來漢展映他的這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為其擔任嘉賓主持。現場交流中,周浩導演的一席話惹得大家開懷大笑:「我有一張很平和的臉。太漂亮的人反而不適合做紀錄片,因為變成採訪對象想泡你,會嚴重影響你的拍攝對象。」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這部在豆瓣獲得7.9分的紀錄片,被網友稱為「最親華」的中國歷史概述,在英國掀起一陣熱潮的同時,也向西方世界重塑了真實的中國形象。《杜甫》的取景和情節走向,貫穿在麥可·伍德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的歷程中——從杜甫的出生地河南鞏義,行經他青年時期壯遊天下時經過的龍門、曲阜,然後又回到西安,杜甫求仕之地,再到成都、奉節、白帝城、長沙、湘江。
  • 扶貧隊員周浩:3年7本筆記 記錄鄉村扶貧路
    冰冰住院期間,周浩和妻子時常去看望,陪她看書、畫畫、聊天。專業的治療加上悉心的陪護,冰冰很快痊癒了。回村前,周浩和妻子帶她去商場買了新鞋子。周浩說:「看到她高興,我就覺得我們的努力是有意義的,她的快樂對我們而言是最大的肯定和鞭策。」回村第二天,冰冰重返校園。
  • 《夢幻模擬戰》懷斯曼罰站通關方法分享 懷斯曼罰站通關陣容推薦
    導 讀 夢幻模擬戰懷斯曼罰站這個關卡是需要選擇近戰反擊的角色才好通過,副本是需要進行戰術牽制放置被輸出集火
  • BBC杜甫紀錄片海外走紅!主創:詩裡的團結是當前全人類需要的
    據悉,這是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將中國詩人杜甫介紹至全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此發文稱,「杜甫的偉大與悲憫正引起西方共鳴」。 4月22日,南都記者對話麥可·伍德,他向南都記者表示,「我希望通過這位偉大的詩人的故事,向當今世界強調我們共同的人性,這在當今時代是如此的重要。」
  •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完整片單公布
    懷斯曼經過長達近三十年的抗爭,終於促使本片於1991年獲得公映,鏡頭是墨水筆也是解剖刀,本片直接推動了美國醫療機構改革,是紀錄片公共社會功能與藝術性的完美實現。懷斯曼熱愛芭蕾,因不滿於現有的芭蕾舞電影,遂決定向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世界芭蕾舞界傳奇領袖碧姬·勒法福爾提出申請拍攝。他共拍攝了130小時影像素材,首次採用數字設備進行剪輯,結合真實的視聽享受,完整立體地製作一道星光璀璨的芭蕾聖殿的絕美盛宴。
  • 「金紅棉影展」開幕 線下展映20部國內外優秀紀錄片
    「金紅棉影展」開幕 線下展映20部國內外優秀紀錄片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周欣怡、邵煦雯  2020-12-13 2020年中國(廣州
  • 混沌:一部被禁的中國紀錄片
    ——周浩周浩是貴州人,當「記者型」導演之前,在新華社和南方周末都上過班,34歲開始「找自己」,有了之前的「社會」沉澱,所以他拍的紀錄片,個人風格鮮明。這部紀錄片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實打實的跟拍了一個市長整整3年時間,用片尾耿市長的原話來說:我都已經忘了你的存在了。
  • 海上影:2010—2016海上紀錄片論壇實錄
    這是2009年以來當代中國最新紀錄片的集中展示,包括在倫理問題上曾引發關注的紀錄片《算命》(徐童)、《龍哥》(周浩)《喉舌》(郭熙志)等;包括院線發行上邁出步伐的紀錄片《音樂人生》(張經緯)、《小人國》(張同道)等;包括採取「直接電影」方式感知人生況味、現實肌理的《旋轉樓梯》(季丹)、《小李子》(於廣義);包括《1428》(杜海濱)、《眾生》(陳心中)這樣在災難中進行人性探測的作品。
  • 威尼斯Day6:紀錄片大師新作、黑色喜劇齊上映
    威尼斯Day6:紀錄片大師新作、黑色喜劇齊上映 時間:2017.09.0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GZDOC 2020嘉賓談 | 記錄本身是在訓練自己的觀察和感受
    GZDOC 2020嘉賓談 | 記錄本身是在訓練自己的觀察和感受 2020-12-20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理察·懷斯曼《正能量》給我們的啟示
    有著「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頭銜的理察·懷斯曼在《正能量》的開篇,重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實驗並給出答案:看到熊,身體出於本能作出奔跑的反應,然後大腦作出判斷:我害怕了。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情緒與思維,是兩個不同的過程,情緒是在人腦觀察到人體反應後瞬間作出的判斷,思維則是對情緒的進一步加工。
  • 紀錄片《美麗的麗》
    瀋陽距離武漢直線距離有1500公裡,獨立紀錄片導演周浩的最新紀錄片《美麗的麗》片長8分23秒,這部短片記錄的是武漢抗疫前線一名一周沒回家的志願者的8分23秒。這名志願者叫徐麗,美麗的麗!從《縣委書記》和《大同市長》開始喜歡周浩的紀錄片,這一回的《美麗的麗》讓我重新認識了周浩!短短的8分23秒承載的信息量還是很大的,除了主角美麗的麗,還讓我真切地感到了武漢疫情的嚴重,如駛過的巡邏警車。也讓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但影片給我最多的還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