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環保署」11月13日指出,曾文水庫水庫內如微囊藻大量繁殖,不但破壞生態,人類飲用甚至可能造成死亡,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調查曾文水庫水質發現微囊藻量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安全標準,「環保署」將建立監控及預警機制,讓水庫及自來水廠能夠及時因應。
「環保署」指出,水庫蓄水為國人飲水之主要來源,不管是水質優養化或藻類過量繁殖生長,都會影響自來水淨水處理,而有些藻類會分泌產生毒素進而危及飲水安全,號稱「水庫殺手」微囊藻(Microcystis)甚至在1996年在巴西引發洗腎中心人員誤用含微囊藻毒的水造成死亡意外,國際陸續亦報載在微囊藻滋生水域中遊泳或水上活動導致嘔吐、皮膚過敏等病症,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有學者陸續研究發現部分水域具有微囊藻之跡象。
「環保署」表示,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林財富等發從去年8月至今年2月,進行飲用水水庫中的藻種調查及藻毒化學分析,結果發現曾文及牡丹水庫原水中的微囊藻毒含量都超過WHO所訂的安全標準,造成自來水處理的負擔;且臺北翡翠、嘉義蘭潭及仁義潭、高雄澄清湖、金門陽明湖、榮湖、紅山水庫,水中也都發現了微囊藻毒。
環境檢驗所副研究員黃壬瑰指出,水庫一旦產生微囊藻除破壞景觀,也會發出臭味,自來水廠將增加水的處理成本,最可怕的是微囊藻毒進入人體後將產生肝毒素,對人體危害極大,傳統微囊藻預警都是以人工巡檢的方式進行,當肉眼發現有藻類群聚生長的藻華現象時,往往僅能事後補救。
黃壬瑰指出,「環保署」研發的微囊藻預警是以葉綠素a為評估指標,因微囊藻喜歡聚集在水域下風處及夜間集中在表層的特性,將葉綠素a連續監測儀置於下風處,當葉綠素a濃度超過6ppb且日夜葉綠素a濃度差超過2ppb時,就立即啟動預警機制。
「環保署」表示,如果微囊藻素達到10ppb警戒標準水庫在二十四小時內就會產生「藻華」現象,所以必需把標準降到6ppb,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嘉義蘭潭水庫測試,但因蘭潭水庫水質良好,儀器並沒有測到異常,明年會將曾文水庫納入測試,以檢測這套系統之運作,並為民眾飲水安全提早把關。(記者傅希堯)另附報導:臺灣南區水資源局:檢測未發現過高
針對成大教授指曾文水庫微囊藻含量過高案,南區水資局13日表示,局方平時就進行檢測工作,並未發現超過標準值情形,認為不論只憑水域一點檢體,即推論全部都有同樣現象,需要更精確的數值才具參考意義。
水資局副局長鄭修宗舉二、三年前首次傳出微囊藻為例,造成一陣恐慌,結果卻是曇花一現,他指出,水庫涵蓋區域遼闊,偶而採到樣本,所佔的整體比例可能是微乎其微,不能以偏概全。
鄭修宗表示,水資局平日就對藻類等實施檢測,以維大眾用水安全,期間並未發現特別異樣,實際上,水庫自行檢測出的數據甚至還比標準值小,請民眾不必過慮。(記者張清源)
編輯:何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