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廣東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閉關」兩天,精讀一本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8月22日至23日,省委組織部、省委教育工委舉辦全省高校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專題培訓班暨第24期暑期讀書班。
暑期讀書班自1997年舉辦以來累計5000多人次參加,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高校領導班子建設「金字招牌」。不過受疫情影響,今年暑期讀書班與往年有很大不同——
在原來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參加的基礎上,今年暑期讀書班擴大到全省154所高校的領導班子成員,以及黨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一共1300多人。今年暑期讀書班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主會場設在省教育廳,21個地市設置了28個分會場。
「全省高校要把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深切領悟蘊含其中的強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更加自覺地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說。
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今年暑期讀書班上的焦點話題之一。
「華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引領世界『雙一流』建設。」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表示,廣州國際校區是華工新百年辦學的重大工程,從規劃之初便把黨建與書院的思政教育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目前該校區成立了黨委,推行「現代書院制+全員導師制」,將黨建活動室建在學生社區內、學生事務辦公室設在學生社區中,持續強化日常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實現「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同向同行。
「今年讀書班利用暑假時間,集中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有利於提升高校領導班子的政治理論素養,有利於認清政治大勢、謀劃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說,暨大將進一步加強落實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推動「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
高校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盧羨文說,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要落到實處、落在末梢。廣外藝把黨建和專業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培育「雙帶頭人」,著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鬥堡壘。
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育人體系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
「今年的暑期讀書班及時、解渴、管用。」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說,以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華農實現院系、課題組、項目組和學生社區基層黨建全覆蓋,推進思政育人全覆蓋。同時選優配強思政課教師,加強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建設;開展「耕讀教育」,加強非農科學生農事實踐訓練,做到知農懂農愛農;以盧永根院士為榜樣,加強學生的愛國愛黨教育。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系統完整、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必須堅定用以統攬高等教育各項事業發展。」在暑期讀書班上,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認真做好學習筆記。他說,要牢牢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管理、服務理念,把立德樹人貫穿於教育教學、服務管理全過程。始終堅持「面向基層興醫強醫、培育英才守護健康」的責任擔當,一以貫之將思想素質、人文精神、醫德醫風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培養堅定理想信念、崇高職業道德、強烈社會責任和深厚人民情懷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課程思政就是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藍祥龍介紹,學校通過打造全員參與、全過程對接、全方位介入的新時代立體化「大思政」育人體系,實現了課程思政高質量全覆蓋,讓專業課出濃濃「思政味」。像教師在講授工業機械的專業課程時,會融入中國機械發展歷程,優秀工程師愛國奉獻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政素養全面提升的充分融合,努力做到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汕大加大力度培養愛國奉獻、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為主線,力拓『三全』育人新局面。」汕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姜虹說,該校將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強化學科人才隊伍、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擴大辦學格局,高水平創建汕大深圳、廣州、佛山南海研究院,培養更多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新人。作為粵東高校聯盟「盟主」,學校將在思政課建設,人才培養梯次構建等方面加強區域協同和資源共享,進一步為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創新協同發展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
培養服務廣東創新驅動的高水平人才
科技引領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當前國內國外新形勢下,廣東產業結構調整仍未到位,科技創新是發展所需。
「廣東工業大學作為省屬理工科高校『長子』,服務廣東創新驅動發展責無旁貸。」該校黨委書記胡欽太表示,「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是廣工的金字招牌。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中,廣工要主動對接科技創新主戰場,用真本事、真功夫、真實力迎接新挑戰,搭建省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工科人才,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遇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廣東地方高校也在思考: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校長郝志峰的答案是尋找科技創新的新增長點。他說,佛科院要抓住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快推進高水平理工科大學二期建設,重點發力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並積極對接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和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佛山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機構,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前來合作、高水平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為地方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作為位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學,我們要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東莞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成洪波說,學校正與周邊的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龍頭企業、專業鎮開展深度合作,比如建設散裂中子源首個用戶譜儀——東莞理工多物理譜儀、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共建高水平材料學科、與華為共建產業學院,集中力量攻關行業「卡脖子」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造頂天立地科研格局,努力在區域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不久,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啟動2021年研究生推免招生,致力培養一流拔尖創新型、複合型人才。深大校長李清泉表示,該校正大力推進跨學科行動計劃,學生跨專業學習、老師跨學科聘任,探索培養複合型一流人才。目前已設立數理金融、金融科技、物理化學、微電子等交叉學科專業,並打造一批跨學科科研平臺,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新增長點。「我們相信選準方向、不斷突破,一定可以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他說。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