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為義 圖/ 向民航
水衝石硯,物華天寶;硯中上品,湘西一絕。
湘西自治州博物館的楊光三是我的老朋友。年過七旬的他一輩子的心血全花在了水衝石的雕琢上。他面目清瘦,聰慧內向,衣著簡樸;他出身名門、當過知青、吃苦耐勞。訥於言辭的表象,也許是大多數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的性格基因遺傳所致。在當今時代,做個踏實能幹的手工藝非遺傳承人實為不易!如今老實人做紮實事,楊光三為自己的水衝石硯技藝出書了!洋洋數萬字,圖文並茂,書中詳細記述了這一名硯物產的前世今生及相關人物、製作技藝。該書是水衝石硯的首次成書,也是非光三先生莫屬的一本專著,實為承祖訓、繼家業,將這一湘西乾州的根系物產、工藝瑰寶弘揚光大,以求世代傳承!
古籍經典《考工記》中有載:「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水衝石硯材就取自距乾州古城城北6裡的仙鎮營一地,石材石坑分布在水衝、牛欄衝、大坡溝東西2公裡、南北500米的大山溝溪裡。該石制硯細膩溫潤、紋理天成,發墨不傷筆毫,其石層夾有硫鐵礦金色結晶體,金光閃爍,更顯石材石硯的華麗富貴,有「夏不涸不燥、冬不冰不凍、儲墨經久不幹」的描述和「黃金硯」之美譽。
石材珍貴是大自然恩賜人類的產物,石硯雕琢是人類情感的創造性體現。據考,明朝即有人在此取石制硯。硯為中國「文房四寶」之一,硯有了文人雅士的參與就會靈光一現進入書房。從「硯田」中的「筆墨」升華出來的文人書畫,極大地抬升了硯石及文房四寶的品相和觀賞應用價值。哪裡產名石,哪裡就必有文人參與選材開鑿和制硯雕刻。故而,水衝石材到了清末民國著名金石書畫家楊味蔬先生(1879-1945)手中大放異彩。其雕琢的一方《老子騎牛過函谷》石硯,在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獲得金牌獎,由此水衝石硯名聲遠揚,可說是「樓以文名,硯以人名」。
楊味蔬先生生於官宦世家,早年求學拜師於北平、上海,曾是畫苑高手曾熙的門生,中年返故鄉乾州,與當年的「畫馬將軍」張一尊先生交往甚密。當年他自刻硯石,喜好文房之餘還是一位立志「實業興邦」的實業家,帶領家鄉人煉鐵、掘硃砂、制硝、開油坊。據光三先生所言,現經證實的其伯祖父楊味蔬所雕硯石有湘西自治州博物館收藏的《龍馬負圖》硯,除此能見到的先生書畫留存是收藏於湘西州博物館的梅、蘭條屏和花卉冊頁。追尋先生的業績,時光流逝,不由使人欷歔感嘆!
味蔬先生視為家珍的水衝石雕,必有其承前啟後的家族傳承和技藝追隨者。除隔代傳承的侄孫楊光三先生之外,另有多位追隨者和行內代表性人物。在本書第七章「代表人物」中,原湘西州《邊城視聽報》記者張莉女士的參與成書撰寫中均有記載。記載的三位先人有一共同點即都是自刻硯石高手,都是祖籍乾州的文化名人。他們是清末湘軍名將、水師提督、陝甘總督楊嶽斌和民國年間撰寫《湘西苗族考察報告》一書的石啟貴,以及有「一印難求」之說、 1925年出生的著名金石書畫家石昌明先生。其中石昌明曾拜師楊味蔬先生門下,也是新中國力倡辦廠刻硯的先行者之一。
楊光三是楊味蔬先生的侄孫,是楊氏世家第三代傳人,從小跟隨祖輩,耳濡目染、蒙學淵源自不用說,又天性聰慧好學。自學成才的艱辛,讓他立志成為水衝石硯東山再起的實幹家,幾十年來數十件石硯精品的藝術品相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代表作《峒河金秋》《仙山瓊閣》《五龍搶寶》《蟹趣》《玉扇凝春》《南華疊翠》《舉杯邀月》,均清麗喜人、形神兼備。他是雕蟹養蟹之人,青黑晶瑩的水中螃蟹爬伏於石硯,高浮雕的技藝配搭有趣,一見即喜。光三的蟹硯名聲在外,不失為其品牌,曾被各處收藏。這些作品大多獲獎或參加外展,不僅受到北京金石篆刻書畫家劉恪山先生的大加讚賞,而且也被張仃先生言為「硯中珍品,很有特色」。他長年辦廠帶徒,在曾任湘西州博物館副館長之職務任內也一直操刀刻硯。
功夫不負苦心人,其間的艱辛和寂寞只有他自己知道。長年的操勞,既是藝人的堅守,也是對個人生活習性、內在性格形成的磨礪。如果說個人的沉默少言是一種個性,那相對於琢石成癖的民間手藝人來說就是一種「通病」、一種「職業病」。恰恰是這份執著專一的職業病成就了楊光三的今天。究其初始,在其身上體現出中華手工藝家族傳承教育的內生動力,即不忘初心、堅守祖業。
今日之吉首市古稱乾州,從古至今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和文化中心。楊光三祖居乾州古城,楊味蔬先生的故宅「峙廬」在胡家池塘畔,這裡古香古色,高牆大院間小巷迂迴,忽見一彎清澈的荷塘,不覺心曠神怡,有又見江南之感。筆者算得上是湘西常客,每到吉首乾州,此方湘西大山中古城小巷深處的碧綠蔭涼,總是令人嚮往重遊的。「峙廬」選址無疑是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了。再說乾州十裡盆地,二水夾州,三陸橫陳,形同中國道家八卦中之乾卦而由此得名。夜色朦朧中,那萬溶江邊高聳的古城和城內文廟古建築的身影,連同那小巷深處的一泓荷池,真叫人有夢回先輩故裡的感覺。
難怪此地人傑地靈文氣十足,就連這硯石奇料的水衝石坑也要靠著古城6裡之遙而傍生。這是天意,還是巧合?可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中國人的眼中絕不是一句空話。
本人早年因漫走湘西調研民藝,與田大年、劉鴻洲、毛大軍等道兄常聚吉首乾州,曾多次造訪楊光三的制硯作坊。條件的簡陋與藝人的艱辛曾歷歷在目,故而每每相遇光三先生總要問及水衝石材的資源情況,因為石材的稀缺和開鑿的難度將直接影響到這一石硯延伸運用的前景,也是命脈所在,也是這位制硯高手最為關切的事。不料如今已風光不再、好景不長,古老礦坑的幽谷清溪已不復存在,多處硯坑深埋地下,被推土機轟鳴聲毫不留情地碾壓掉了。這自然的天賜資源的消沉也就可能斷送掉水衝石硯的文脈,怪不得楊光三幾十年都是一個樣,老是苦命地搖頭而一籌莫展。據說現在僅留下一處採石坑,但耀眼的金星礦體再也難覓。這也許只是石雕藝人們自作多情的永久遺憾了。
當今,有關對傳統民間手工藝時代開拓、尋求功能轉型、創新改造的呼聲日盛,眾多非遺項目都在適應時代需求下被全力保護繼承開拓中。信息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也相應促成了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只有自己去適應時代而不可能要時代來適應你。以實用為前提的手工藝不是應用消費品就是特藝欣賞品,物態的文象難以維持生計導致意態的文脈難以維繫傳承,我們不願看到作為文房上品的水衝石雕石硯遠離我們的應用和欣賞而消退,因為它是我們文脈所在。尋求新時代應用的新途徑,創造新品種新氣象,新老相攜,陽光在前。
祝賀楊光三水衝石硯首次成書!它讓我們溫故而知新。硯中自有黃金在,書中自有精氣神!願水衝石雕工藝代代相傳,不負時代需求的傳承與期盼,再放光彩!
(作者為湖南省工藝美術館高級工藝美術師、畫家)
來源:團結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審核/尚欣 黃沙沙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