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零點,隨著航城七路450弄小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祝橋鎮因疫情而封閉管理的一個村和兩個居民小區全部結束封閉管理。近一個月來,在社會各界眾志成城的努力之下,3個居村成功度過了抗疫最艱苦時段。
11月9日,因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祝橋鎮營前村被列為中風險地區。緊接著,11月22日、23日,祝橋鎮新生小區、航城七路450弄小區相繼封閉管理。
「決不能讓病毒傳播擴散,決不能讓營前村有一人受感染!」11月8日深夜,新區領導在祝橋鎮江鎮社區臨時召開的緊急會議上提出了明確要求,一場保衛生命、共同抗疫之戰全面打響。在這場戰役中,無論是青年老者、還是夫妻母子,或是親朋好友,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此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抗疫。
全鎮上下一盤棋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祝橋鎮各部門、單位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全力遏制疫情擴散蔓延。祝橋城管中隊在年初的疫情中積累了防疫經驗。此次疫情突發,全體隊員迅速進入戰疫狀態,延續年初街區包幹工作職責,中隊負責協助鎮防疫指揮部做好涉點商戶封閉檢測工作。中隊隊員俞佩芬、王嘉圩、錢羿、崔楊俊臨危受命,在半夜接到集合電話時二話不說,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協助防疫檢測人員對病例所到過的相關場所進行環境採樣和對場所內相關人員進行核酸檢測,落實終末消毒,一直堅守到檢測人員公布核酸檢測結果。11月10日,祝橋鎮緊急組織10人的「防疫衝鋒隊」支援營前村,城管中隊的隊員們紛紛主動請纓。執法隊員王良加入了衝鋒隊,負責兩個主幹道出入口的卡點保障防疫工作,參與兩個出入口的輪班執勤、巡查宣傳工作。為保障營前村村民正常飲食需求,「防疫衝鋒隊」協助村委每隔兩天進行分菜,確保新鮮食材及時送到每家每戶,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
在祝橋鎮規建辦項目行政審批窗口工作的杜春華也是「防疫衝鋒隊」的一員。11月9日下午,原本在外面開會的杜春華收到營前村有確診病例的消息,他沒有絲毫猶豫,報名參加「防疫衝鋒隊」,火速馳援營前村。10日一早,杜春華和其他衝鋒隊員做好防護措施後一起趕到營前村,配合醫務人員維持臨時檢測點的秩序,又和村委工作人員一起挨家挨戶通知村民採樣檢測。營前村封閉管理期間,杜春華在村內協助做好村民快遞配送、採購物品配送、秩序維護等工作。11月24日,營前村變為低風險地區時,祝橋新生小區已被列為中風險地區,那裡正是杜春華的家。從營前村出來後,他馬上回到新生小區,投入到新的防疫戰鬥中。在今年3月份的防疫工作中,杜春華就報名參加了「防疫衝鋒隊」。防疫工作雖然忙碌,但他應付起來得心應手。新生小區規模不大,只有360多人居住。但確診病例所在那棟樓居民的日常所需都要杜春華和其他志願者跑上跑下運送。杜春華笑著說:「工作量比在營前村小多了,之前營前村每天分揀快遞就要幾個小時,現在每天還能回家吃香噴噴、熱乎乎的飯菜,在家還能洗熱水澡,睡得也踏實。」張玉峰是居住在新生小區的一名黨員,曾擔任過江鎮居委居民區黨支部書記。11月21日,新生小區實行封閉管理,他主動請纓組織小區內機關幹部和黨員、平安志願者成立志願服務隊。因為擔任過居委書記,張玉峰對小區人員情況很熟悉,在小區封閉伊始,他第一時間協助居委幹部開展人員排摸、核酸檢測。其後幾天,他又和志願者一起,將居民購買的菜品、快遞等物資及時運送到指定地點,並做好第二次核酸檢測秩序維護等工作。同時,個別居民產生恐慌情緒,張玉峰耐心細緻地做宣傳解釋工作,開展心理疏導,確保小區防疫工作有序有力、安全可控。抗疫頻現夫妻檔
與病毒賽跑,不僅需要各部門通力協作,還需要每一位居民積極配合和參與,在守護家園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其中不乏夫妻檔的身影。施灣社區城鄉辦主任唐曉清,鄧鎮二居居委主任唐利紅,兩人既是生活中的伴侶,也是工作中的搭檔。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們又攜手走在防疫的一線。11月23日,在得知航城七路450弄小區要進行封閉管理時,唐曉清主動請纓進入小區內,協調配合社區、居委工作,帶頭衝入抗擊疫情第一線。妻子唐利紅則和志願者們核對住戶信息、應對小區內的突發事件。「社區抗疫需要人手,我到小區也能發揮好聯絡作用。」 唐曉清說。
11月23日至今,兩人都沒有好好休息過,唐利紅說:「我們這個崗位一分一秒都不能離人。」夫妻兩人時常在小區碰面,卻鮮少有工作以外的交流,說的最多的就是相互鼓勵的話:「再堅持」「加油」。祝橋鎮綜合黨委工作人員周利英和愛人則是新生小區的一對志願者夫婦。11月21日晚,在得知新生小區要進行封閉管理,周利英第一時間從娘家趕回了家中。她的愛人原本計劃要出差,也因此而推遲。第二天她就和愛人一起主動請纓加入了小區防疫志願者隊伍。「既來之則安之吧。」 周利英笑著說,想想反正要半個月不能出去,不如參加志願者,為大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夫妻兩人積極配合居委工作安排,做好社區防疫秩序維護和隔離居民的生活保障服務,協助核酸檢測工作的人員登記、數據記錄,參與公共區域的衛生消毒,幫助年紀大的居民使用二維碼。而更多的時候當「搬磚人」,把外面送來的食品、藥品以及大量快遞、外賣按各個樓棟分別在架子上擺放整齊,方便居民提取。同時,每天穿好防護服,為確診病例所在樓棟挨家挨戶「送貨上門」。「新生小區的居民不多,而且大家都比較配合,志願服務工作並不算繁重。」 周利英告訴小布。而解除封閉管理後,周利英的工作並不輕鬆。「畢竟半個月沒去單位了,積壓了許多工作,要抓緊時間處理。」 周利英的愛人在解除封閉管理的當天就出發,去繼續完成此前耽擱的出差任務。在新生小區,還有一對夫妻積極支持疫情防控。新婚不久的閭先生從事工程監理工作,妻子已懷有6個月的身孕。11月21日下午,當小區開始實施封閉管理時,夫妻倆還在嶽父嶽母家中。「之前居委會和我們聯繫了,愛人懷孕了,有點擔心,但我們知道住在小區裡的人都應該回去。」 閭先生說。當天回到新生小區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早,閭先生和愛人按居委要求接受核酸檢測,在家居家隔離。「日常吃的、用的,點單後都會由志願者送上來,提供保障。」 閭先生告訴小布,解除隔離後,就要送妻子做產前檢查。原先定在12月1日,因為疫情,封閉管理期間如果按原定時間檢查的話,就需要到附近指定的醫院,而且還要把之前檢查的檔案轉過去。「最後決定還是推後一個星期到原先的一婦嬰去檢查,好在現在狀態還算平穩。」疫情無情人有情
「我回來了!」12月7日零點剛過,新生小區的鐵門剛打開,顧先生就激動地向站在門口的愛人揮手高喊。其實,顧先生當天在父母家吃過晚飯就來到了小區門口,焦急地等待解除封閉。他告訴小布,自己上個月出差,11月23日回到上海,此時小區已經處於封閉管理狀態。「妻子和女兒都在小區裡,說實話心裡還是有點擔心的。」顧先生說,這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來小區門口轉轉,也看到了居委幹部、安保人員以及志願者們為小區居民的真心付出。「風裡雨裡,他們都挺辛苦的。看到他們認真工作,也讓我們感到安心。」、
封閉管理期間,小區門口除了外賣、快遞小哥不斷穿梭的身影,還有封閉小區內居民的親朋好友,不斷送來食品、藥品、日用品,還有送來電腦方便居家辦公的。無論大包小包,都由志願者接過再轉送到小區居民手上。這樣的愛心接力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上演,成了近段時間幾個中風險地區門口的一道獨特風景。而小區裡的居民也是有力出力,為疫情防控盡一份力。其實,參與疫情防控的眾多志願者中,不僅有本村本小區的,還有「外來戶」。在營前村道口卡點志願者隊伍中,有一位特殊的「撞進來」的志願者。11月9日凌晨,安徽亳州小夥柴帥帥駕車從閔行浦江鎮送妻子到浦東機場趕航班,返回途中睏倦不已,一個轉彎就近在靈通路找了個停車位小睡一會,誤打誤撞進入營前村界。在車裡睡了3個多小時,柴帥帥一覺醒來,卻發現道口設卡出不了村。到村委詢問情況後,柴帥帥不怨不怪,還主動申請加入卡點志願者隊伍。在封閉管理的十幾天裡,他和村內其他志願者吃住在一起,當上了卡點緩衝區快遞運送員,日復一日,盡心盡職。11月23日晚,營前村黨總支書記馬傑用「疫情無情人有情」概括了14天來的感受。他告訴小布,營前村面積有1.5平方公裡,居住人口大約3000人。封閉管理期間,政府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雖然累了一點,但全部保障到位,措施得力。志願者盡力,村民理解和配合,自始至終都表現出極大的理解,並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持配合。封閉管理期間有一位村民病逝。一家人把失去親人的痛苦留在心裡,將傳統風俗習慣暫放一邊,把遺體送到殯儀館後不辦喪事,甚至不留宿守靈,等到解除封閉管理後才舉行追悼會。在經歷了14天的封閉管理後,營前村降為低風險地區,人們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正軌。但對於馬傑來說,並沒有因此鬆一口氣,而是仍然和封閉期間一樣,吃住在村裡。營前村雖然解除了隔離,但並不意味著結束管控。根據下一步的防疫部署,營前村將繼續執行嚴格的出入規定,馬傑依然每天忙碌著。另一個原因,則是有家不能回。在營前村解除隔離的當晚,馬傑得知了自家所在的航城七路450弄小區實施了封閉管理,只進不出,如果回去了,兩個星期內就不能出來。考慮了一下, 馬傑還是決定不回家了。「回去的話,對村裡的工作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還是要堅持下去。」馬傑說。馬傑之前晚上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將就,後來則乾脆打地鋪。「睡了兩天沙發,感覺不舒服,還是睡在地上好。」馬傑笑著說。家裡有父母、妻兒,還有兄弟。馬傑買了菜給他們送去,順便拿了幾套換洗衣服。「安心點,沒什麼問題的,14天很快就會過去的。」作為「過來人」的馬傑告訴家裡人。12月8日零點,航城七路450弄小區結束了封閉管理。「馬上就能與家人吃團圓飯了。」對於馬傑來說,與家人團聚是他最大的心願。
(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來源:新聞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