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從行以方便到無中生有,通信的每一步變革,都讓我們的生活改頭換面。
5G來臨的前夜,人人都在談論萬物互聯,但僅憑地面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真的足以讓萬物都聯繫在一起麼?
物聯網的核心是基於網際網路,這就好比汽車和汽油,而全球僅有5%的海洋面積和20%的陸地面積能夠被蜂窩網絡數據所覆蓋,大部分的區域都處於「無油」狀態,究竟如何解決地面通信基站無法覆蓋的部分?
現在,終於可以抬頭「望天」。
天基物聯網的問世,通過衛星傳輸採集數據,不會受到天氣、氣候等因素影響,即使在沒有地面網絡信號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全球範圍內無障礙的實時物聯互通,更廣泛用於海洋與島嶼、石油與電力、地震與災害、工程機械等目前地面通信基站無法觸達的領域。屆時,天、地合一,將真正實現「萬物互聯」。
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行雲公司」),肩負著建設運營我國首個天基物聯網——「行雲工程」的使命,毫無疑問,這是實現萬物互聯版圖上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消除人類活動區域之外超過80%以上的空間盲區之前,如何順利實現從「地」到「天」?
行雲公司,已經尋找到強而有力的「助燃器」。
0的突破
即使在5G試驗逐漸成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近一步縮小,但在全球超過80%的陸地及95%以上的海洋,蜂窩行動網路仍然無法覆蓋。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除了依賴「地面」,還需要抬頭「望天」,布局天基物聯網。
何為天基物聯網?又稱低軌衛星通信系統,簡單來說,就是發射衛星上天組網,以衛星為基站,為地面用戶提供物聯網服務。
較之於國內,國外基於天基物聯網開展的數據採集,監測和控制,在某些領域已經發展非常成熟,譬如Arogs系統和Orbcomm系統。不少發達國家都計劃在未來數年,發射數百顆低軌道衛星組建衛星物聯網星座。
根據世界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預計2025年前,天基物聯網產值可達5600億美元至8500億美元,這給市場預留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行雲公司常務副總劉蕭磊對此表示:「物聯網早已在智慧城市、智能人體健康、工業自動化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是我國至今沒有自建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在萬物互聯的大勢下,中國迫切需要一套系統彌補缺失。
作為國內最早啟動的天基物聯網項目,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行雲工程」承載著我國專用於物聯網商業衛星通信系統「0突破」的歷史使命。
行雲公司身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母公司,依託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肩負起 「行雲工程」的建設和運營使命,迅速成為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領軍企業。
簡單來說,與中國「地面」上的三大運營商模式相似,先建基站,然後運營通信網,只不過,行雲公司的基站,遠在天邊。
「漢產」星座
「虹雲武漢號」、「行雲一號」、「快舟一號」系列火箭的升空,為浩瀚無垠的太空增添了幾道來自「武漢籍」的衛星身影,這些都是坐落於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內中國航天科工系企業的研發成果。
作為引領中國商業航天的排頭兵,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目前除了火箭發射,衛星製造、衛星測運控、衛星應用等方面的航天產業鏈正在形成,此外,中國航天科工旗下的多個重大項目均在此落地,其中就包括「行雲工程」,這也成為行雲公司選址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重要原因。
「這是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基地,是商業航天的根據地,我們沒有考慮過別的地方,這裡是發展商業航天最優的選擇。」劉蕭磊坦言,公司從註冊就紮根於此,這裡就是行雲公司的家。
2017年4月,由武漢市政府聯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和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幸福)聯合打造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在武漢市新洲區開工。
截止到目前,「行雲工程」正按照既定軌道在這裡穩定運行:2017年1月,首顆技術試驗星「行雲一號」衛星已經成功發射;兩顆開展應用試驗的衛星「行雲二號」01星與02星的發射準備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接下來,行雲公司計劃在2021年發射12顆衛星,完成小規模組網並拓展行業應用;最終在2023年發射80顆衛星,完成星座組網並大規模推廣應用。
屆時,遠洋航行的海上貨櫃,除了位置定位,其內部的溫度、溼度等信息隨時可被監測;當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爆發時,天基物聯網能為應急救援快速建立通信聯絡和指揮系統,為守護每一個生命搭建起防線……
值得一提的是,從明年開始,行雲衛星的組裝有望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完成,並且未來的運營控制中樞也將設置在此。
背後的「助燃器」
行雲公司所在的衛星產業園內,擬入駐的航天產業港4號研發樓正在進行著緊鑼密鼓的內部裝修工作,衛星接收基站基座已在樓頂安裝完畢;設備調試完畢後就可投入使用。
「我們的特長是航天技術,對於公司日常運營的各種需求,華夏幸福的產業服務團隊會針對我們的意見,加班加點尋找解決方案,從建設裝修到瑣碎的日常對接,全程服務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專注於企業和項目的發展。」劉蕭磊相信,在華夏幸福這支「靠譜」團隊的支持下,後續項目推進有了極大的保障。
讓劉蕭磊更加有信心的,是產業集群式發展在未來有可能產生出同頻共振的巨大效應。
不只行雲公司一家企業,據劉蕭磊介紹,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就是圍繞商業航天的產業鏈打造,上中下遊產業鏈都可以在這裡配套,無論是產業鏈上遊的火箭研發製造,衛星平臺研發,還是下遊的測運控和應用,產業鏈上的諸多企業都因此聚集在一起,將形成一個產業發展高地。
除了基礎設施,能夠「共享「的還有人才,無論是與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一江之隔的光谷,還是遠在萬裡之外的矽谷,這種在同一空間內,人才交叉遷移帶來的區域繁榮,早已被市場多次驗證。
對行雲公司而言,當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聚集在一起,能夠共享的除了現在,還有對產業發展的未來想像。
去年底,由行雲公司牽頭,中國首個天基物聯網產業聯盟在武漢成立,聯盟聚集了來自國內從事商業衛星科研、製造、運營、服務、應用和金融資本等領域的近150家單位,毫無疑問,這將有助於推動中國天基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究及標準制定,為後續全面鋪開市場奠定基礎。
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華夏幸福始終堅持「產業優先」的核心策略,憑藉先進的產業集群打造經驗,通過構建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優化產業環境,延伸產業鏈配套,為航天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提供更高效的發展保障。
毫無疑問,這些都將成為商業航天衝上雲霄的「助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