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給人的感覺就是莊嚴肅穆,做工精緻絕美,是至尊的象徵。龍袍的嚴密性和複雜度讓人吃驚,它的顏色、款式以及其上細微的紋樣,無不具有深刻的含義。大家都說龍袍貴,那麼龍袍到底有多貴呢?
一提到清代皇袍,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清宮戲」中皇上的穿著:一襲明黃的長袍,上面有龍盤繞。殊不知,皇袍其實有著繁複的種類和式樣,皇帝在不同的場合穿著都會有所不同。
近幾年電視上的清宮戲很火,而無論是戲說還是正說,影視作品中皇帝的穿戴卻常常出錯。有專家指出,有的影視劇中皇帝穿龍袍卻戴朝冠,搭配「牛頭不對馬嘴」,還有演員的服裝在胳膊上出現的龍紋式樣也不對。皇帝服飾上哪裡出現龍紋、出現的形式和數量都有嚴格規定。
清代皇帝的服裝並不只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自上古的黃帝及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冠服就超越了蔽體禦寒的實用功能,而具有了『嚴內外,明等級,辨尊卑』的社會屬性」房宏俊說,「清代的帝後服飾是傳統禮制趨於 高度成熟的產物,故宮收藏的近兩萬件清代帝後服裝也成為宮藏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最為完整的清代服飾收藏。『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則』,皇袍的顏色、款式以及其上細微的紋樣,無不具有深刻的含義。」
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
其中禮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於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
可見,人們平時常說的「龍袍」,其實只是作為皇帝吉服中的一個門類而已,主要用於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而觀眾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屬於常服或便服這一種類。
在清代皇帝的幾大類服裝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聖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根據不同的季節,又有四季適用的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顏色也並不是只有人們普遍認為的明黃色一種,而是有明黃、紅、藍和月白(淺藍)四種顏色。
按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黃」,還用於御殿朝賀及地壇祭地、先農壇和祭太廟等場合。至於其他顏色朝服的穿用,則在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藍色,日壇朝日用紅色,月壇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那麼,作為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上面是布滿了龍的圖案嗎?
其實,龍袍上除了龍唱「主角」之外,還充滿著形形色色的「配角」,比如在龍袍的龍紋之間繡以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龍袍上每個圖案其實都有著豐富的含義,譬如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從而得以成為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在龍袍下擺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巖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再比如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上繡有九條金龍,就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後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後衣襟下擺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著九五至尊。
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卻是十二章紋樣。即使它們的面積相對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豔,圖案豐富,使人們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含豐富的紋飾。其實,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
除了以龍袍為代表的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禮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漢民族文化的印記,我國傳統服飾的一些特徵其實在滿清統治者的服飾中得到了一脈相傳。
龍袍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採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譐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象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幹練果敢。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式樣顏色及應用數目奏準,對緞匹長闊尺寸、質地、花樣、色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檔案中的「敕諭」多次記載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如質量不合格,需補賠罰俸或受鞭責。
據清宮資料,製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製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江寧、蘇州、杭州圖庫三處織造司分織。
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
據悉,三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交裁作、繡作、衣作,刺繡由如意館畫工設計彩色小樣,經審後,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發交內務府和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繡作進行生產。完成後陸路進京,如後宮所用則經水運進京。
期間用繡工近500人、繡金工40餘人、畫樣過粉10餘人,合計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繡則要用2年零5個月才能完工,在此期間內,穿衣人的體態甚至已發生了變化,聰明的工匠於是在織造階段就在面料邊緣留下了足夠的改動空間。
據記載,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飾,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還有一大群隨時侍候皇帝更換衣服的太監們。
那一件龍袍的價格是多少呢?在熊召政的《張居正》一書中,曾提到「隆慶皇帝生前比較節儉,給他製作的龍衣,價碼兒最低,卻也是二萬兩銀子一套」,而工匠透露的造價是四千兩銀子。
著名織繡專家宗鳳英曾談到,清朝一件刺繡龍袍的製作成本是1000兩白銀,按照清朝的白銀價格2.83元/克(1兩=37.3g左右,一兩白銀約等於140—150元),1000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14.2萬元。也就是說,清朝一件龍袍的製作成本,相當於今天的14.2萬元。
而現代想獲得一件清朝皇帝所穿的龍袍則更加貴重,曾經在國內的一個拍賣會上拍賣過一件乾隆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拍賣成交價為人民幣1526.72萬。一件順治彩雲金龍紋滿文龍袍,拍賣成交價人民幣460萬。雍正皇帝穿過的一件金龍袍料的龍袍,雖然缺少了大部分的配件,只剩下了主體,但還是拍出了69萬的高價。比起當時的價值貴了很多。
(來源:人文歷史和流行文化、東北新聞網、未來網、小萌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