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鏽鋼點蝕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13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馬秀良領導的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發現硫化錳夾雜中彌散分布著具有八面體結構的氧化物(MnCr2O4)納米顆粒。在模擬材料使役條件下的原位環境(外)電子顯微學研究表明,這些納米氧化物的存在相當於硫化錳中內在的微小「腫瘤」。在一定的介質條件下,硫化錳的局域溶解正是起源於它與「腫瘤」之間的界面處,並由此逐步向材料體內擴展。

 

研究還表明,氧化物納米八面體使得硫化錳的局域溶解存在速度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小組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胡培君教授合作,確定那些具有強的活性、易使其周圍硫化錳快速溶解的氧化物納米八面體具有以金屬離子作為其外表面的特徵(類「惡性腫瘤」);相反,較低活性的納米八面體則以氧離子作為其外表面(類「良性腫瘤」)。這一發現為揭示不鏽鋼點蝕初期硫化錳溶解的起始位置提供了直接證據,使人們對不鏽鋼點蝕機理的認識從先前的微米尺度提升至原子尺度,為探索提高不鏽鋼抗點蝕能力的新途徑提供了原子尺度的結構和成分信息。這項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在線發表。

 

不鏽鋼的表面因形成緻密的氧化鉻薄膜而具有高抗腐蝕能力,得以廣泛應用於現代工業領域以及日常生活。然而,在抗均勻腐蝕的同時,不鏽鋼的局部點狀腐蝕(即點蝕)卻難以避免。點蝕的發生起始於材料表面,且經過形核與長大兩個階段,最終向材料表面以下的縱深方向迅速擴展。因此,點蝕破壞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和突發性。特別是在石油、化工、核電等領域,點蝕容易造成管壁穿孔,使大量油、氣洩漏,甚至造成火災、爆炸等災難。

 

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人類對不鏽鋼點蝕形核機制的探索就從未間斷,點蝕成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中的經典問題之一。儘管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點蝕的發生起因於不鏽鋼中硫化錳夾雜的局域溶解,但由於缺乏微小尺度的結構與成分信息,點蝕最初的形核位置被描述為「隨機和不可預測的」。點蝕初始位置的「不明確」一直制約著人們對不鏽鋼點蝕機理的認識以及抗點蝕措施的改進。

 

微米尺度的氧化物夾雜物會損傷鋼鐵材料的機械性能早已為人們普遍關注,並已得到有效控制。例如在冶金技術上通過減小非金屬夾雜物的尺寸,獲得「超潔淨」鋼。馬秀良等的研究表明,即使將氧化物的尺寸減小至納米量級,它們仍可通過電化學途徑損害材料結構。因此,小尺度氧化物夾雜在傳統(或新型)金屬材料中的形成與作用值得關注,這將對改進在一定介質條件下長期服役的金屬材料和生物醫用材料的使役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來源:科學時報 畢偉/劉言)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Nature Medicine:骨性關節炎機理研究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骨性關節炎機理與防治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引進深圳市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防治新技術創新團隊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香港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骨性關節炎的病理發生機制與軟骨下骨及間充質幹細胞的遷移有重要相關性。該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雜誌。
  • 克隆猴及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研究丨「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把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科技任務,在科技創新發展、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一流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出成效
  • 不鏽鋼的鹽霧試驗
    實際應用中,不鏽鋼的鹽霧試驗最廣為人知——這個材料鹽霧測試可以達到多少小時?從業者對這個問題一定不陌生。材料商通常會用鈍化處理或提高表面拋光等級等方法,來提高不鏽鋼的鹽霧測試時間。但最關鍵的決定因素還是不鏽鋼本身的成分,即鉻、鉬和鎳的含量。鉻和鉬兩種元素的含量越高,抗點蝕和縫隙腐蝕開始出現所需要的腐蝕性能越強。
  • 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張雅林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 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12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Strong Photon Energy Dependence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IIP4與次生壁合成的頂層關鍵調控因子NAC29/NAC31互作,抑制其下遊所調控基因、如MYB61、CESA4、CESA7、CESA9的表達,從而幹擾次生壁合成。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鍵活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
  • 碳與過渡金屬作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研究組與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碳與過渡金屬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
  • Nat Commun:水稻雜種劣勢遺傳機理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研究組與姜裡文、韓斌研究組合作,在水稻雜種劣勢遺傳調控機理研究中獲重要進展,他們證明了兩個遺傳座位上的三個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種間雜種劣勢的發生,為闡明水稻種間生殖隔離的分子遺傳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2016-12-0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大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曲大輝研究組在基於納米粒子動態自組裝的多穩態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致病性大腸桿菌致病機理研究獲進展
    《新英格蘭醫學》(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上在線發表。  據了解,華大基因的相關研究人員在收到樣品後,3天內完成了大腸桿菌基因組的測序和初步組裝,確定該菌株屬於血清型O104,並及時將相關基因組序列數據公開分享,促進了全球生物信息學家的通力合作;在數據發布的24小時之內,完成了對該大腸桿菌的基因組組裝;在數據發布的2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引起此次爆發的菌株與2001年在歐洲分離的菌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離株
  • 物理所原核生物染色體DNA自組裝模式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為了從根本上理解生命運作本質,避繁就簡,基礎研究生物學家們幾十年以來一直以原核生物——最具代表性的大腸桿菌等為研究模型,建立了一整套成熟高效的基因蛋白操縱手段,然後力求把原核細胞中的發現借鑑到真核生物及最終目標人類細胞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令人驚訝的是:迄今為止,原核生物細菌染色體DNA組裝方式仍是未解之謎。
  • 苯胺間位芳基化機理研究獲進展
    親電芳香取代 (SEAr) 是人們廣泛研究的重要反應之一。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12月2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對H/D/F/O/Cl/OH+H2/HD/D2等反應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化學反應本質機理的認識。
  •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17   今日/總瀏覽:1/3945
  • 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6月1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在模擬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中心構建用於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變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所EAST大科學工程團隊研究員孫有文課題組的博士何開洋在共振磁擾動(RMP)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二氧化碳光致還原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氧化物表面CO2光致還原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氧化物表面的CO2分子可以通過短暫捕獲電子來激發CO
  • 銅催化疊氮炔環加成反應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銅催化疊氮炔環加成反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製備得到三種高效固載化銅催化劑(Cu-CPSIL、Cu-PSIL 、CuO (CuO/SiO2)),並將其成功應用於水相體系中,滷代烷烴、疊氮鈉及端基炔通過一鍋法合成1,4-二取代-1,2,3-三唑的反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