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盛矽業水電矽項目擬「落子」雲南 分析師:行業目前面臨產能過剩
合盛矽業(603260,SH)此次將水電矽循環經濟項目「落子」雲南昭通。12月5日晚,合盛矽業公告稱,公司與雲南省人民政府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在雲南昭通建設水電矽循環經濟項目,具體實施內容包括年產80萬噸有機矽單體(含配套80萬噸工業矽、50萬噸煤制有機原料)及矽氧烷下遊深加工項目。
12月6日,合盛矽業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選址雲南昭通,主要是看重當地豐富的矽礦和原材料資源,以及電價優勢。
項目分兩期建設
此次在雲南昭通建設的合盛矽業昭通水電矽循環經濟項目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建設年產40萬噸有機矽單體(含配套40萬噸工業矽)及矽氧烷下遊深加工項目;二期建設年產40萬噸有機矽單體(含配套40萬噸工業矽、50萬噸煤制有機原料)及矽氧烷下遊深加工項目。
合盛矽業稱,投建項目旨在主動打造水電矽材加工一體化產業布局,切實將昭通市清潔能源優勢和優質矽礦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合盛矽業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雲南昭通有豐富的矽礦和原材料,且當地電價有優勢,公司首次落子云南,也是看重以上因素。有機矽行業是在增長的,此次也屬於一個長期規劃。該人士補充說,這個項目對於公司而言,屬於擴產,但現在項目正處於前期,後續也將出可研報告和具體規劃,「因為其實有很多個項目在裡面,屬於分期分類建設的」。
合盛矽業亦稱,投資項目尚未經可行性論證,尚存在不確定性,尚需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尚未獲得政府部門立項批准,所涉及土地尚未獲得,項目實施存在不確定性。且項目並未正式投建,預計不會對公司2019年業績造成重大影響。
上述合盛矽業相關人士表示,項目順利投建以後,真正對產能影響或在兩三年以後,其中包括對市場供需情況的影響。
記者注意到,合盛矽業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工業矽生產企業,公司主要從事工業矽及有機矽等矽基新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為84.4億元,同比下滑22.48%,淨利潤為22.46億元,同比下滑61.66%。公司2019年半年報顯示,合盛矽業旗下還有年產10萬噸矽氧烷及下遊深加工項目和年產20萬噸矽氧烷項目正在建設中,項目分別投資為15.9億元和42.7億元。
行業存過剩現實
2019年上半年,全球有機矽市場需求雖然保持增長,但產品市場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嚴重。
截至2018年,我國有機矽(折矽氧烷)產能、產量及消費量分別達到130.7萬噸/年、113萬噸/年和104.5萬噸/年,均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但在快速擴張的同時,有機矽產業也出現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風險。
據全國矽產業綠色發展戰略聯盟(SAGSI)統計,截至2019年7月,國內已披露的有機矽單體擬在建項目產能624萬噸/年,約合矽氧烷300萬噸/年,相當於我國現有總產能的2.2倍。預計2020年、2021年分別有約60萬噸/年的單體新產能釋放,2022年之後至少還有150萬噸/年的計劃新產能。
卓創資訊分析師張瑩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有機矽走勢在2016年至2018年表現較好,2018年到達頂峰,今年價格有一定的下行。「接下來有機矽在一兩年內還是會維持在低位,價格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現在有機矽(DMC)價格大概在17000元/噸左右」。
張瑩瑩指出,在2016年到2018年行情較好的時候,有機矽投建計劃比較好,這些計劃的實施,將會對過剩的產能形成疊加。現有的產能消化沒有跟上擴張步伐。「但是,一些龍頭有機矽企業在產能過剩時,它的開工率是下降的,通過開工率來調整供需關係,同時,這些企業也會選擇拓展下遊客戶來進行風險對衝」。
張瑩瑩表示,隨著目前有機矽價格在低位運營,很多企業之前的投資計劃或許會擱淺,看到利潤降低可能會轉投別的項目。
(責任編輯: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