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收到。
如果收到了我就不會還坐在電腦前面寫稿子,也不可能發出這種靈魂質問。年少懵懂的時候,我還相信一定是越海重洋給我送信的貓頭鷹迷路了,但這麼多年過去,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麻瓜」資質。而且,導致我不再做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早已超齡了(這註定是一個悲傷的話題)。
眾哈迷周知,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是不需要報名的。如果你是巫師,當你滿11歲的時候,貓頭鷹就會飛來給你送錄取通知書。不論你在哪,貓頭鷹速遞,使命必達。
斯內普教授今年特意發推紀念。
哈利·波特的通知書是在1991年7月30日收到的,他的生日是1980年7月31日。所以,哈利·波特今年已經40歲啦!還記得海格送給他的生日蛋糕嗎?
(豆瓣鵝@黃油卷卷完美複製的生日蛋糕)
哈利·波特的相關話題為什麼突然間捲土重來?起因是在今年8月14日,哈波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在中國內地重映了4K修復3D版,預售票房超1800萬,首日票房突破3000萬,累計總票房破億。連帶著從前的那些話題又在網上被溜了一遍,包括但不限於,「原來哈利·波特是個富二代?」「分院帽測試你被分到了哪個學院?」「哈利為什麼不和赫敏在一起?」「哪個人物的離去最讓你傷心?」
「英國只有兩種演員,演過哈波的和沒演過哈波的。」這個梗再次成為了熱搜。小說作者羅琳(J.K Rowling)當初為了最大程度還原小說的文化和語言環境,堅持啟用英國本土演員。這使得哈波系列電影成為了「英國春晚」一樣的存在,傳說,當時只有7個登記在冊的英國演員沒有參演,分別為演過華生的馬丁·弗瑞曼(Martin Freeman),「特工專業戶」 馬克·斯特朗(Mark Strong),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裘花裘德·洛(Jude Law),臉叔科林·費爾斯(Colin Firth),在《指環王》中飾演咕嚕的安迪·瑟金斯 (Andy Serkis)和西蒙·佩吉(Simon Pegg)。(小雀斑和裘花後來出演了神奇動物系列)
真的只有7個嗎?有較真的同學在IMDB上找到了一個神奇的統計,共計有137位英國的男/女演員沒有出演過哈利·波特。「7個」可能只是當時的數據,畢竟哈波系列(不包括衍生系列)一共8部,從2000年開拍一直拍到2010年,拍了十年。
(部分截圖)
在電影拍出來之前,大家一直都在看書。第一版的中文書使用的是淡綠色的紙張,閱讀體驗十分友好,記得我那時上課下課、吃飯走路都捧著本書在看。為了趕進度,書中出現的大量人物、怪物和一些奇奇怪怪拗口的咒語,都是囫圇吞棗,混個眼熟就過去了。以現在的小說看來,這套書的體量並不算大。據有心人統計,全套7冊書共計約100萬字英文(翻譯成中文後約300萬字),其中不重複的單詞為13059個,除去一些不需要背和記得人名地名等,完全讀懂這本書需要具備12000以上的英文單詞量。作為一個兒童讀物,羅琳在寫書的時候就考慮到小朋友讀者的閱讀能力,在書中出現的生詞量和句式難度是逐本遞增的。前兩本的寫法比較簡單,第一本的詞彙量為4422個,之後每本書基本以1000個生詞量為準進行遞增,第五本全書最高,達到8516個詞彙。從學習結構上講,哈利波特也是非常適合用來學習英文的。(註:這裡的數據應該是根據首版內容得出的結論。)
將哈波系列翻譯成中文無疑是一個浩大且無限繁瑣的工程。人名地名還好說,可以音譯,翻那些咒語和怪物們恐怕要想破頭。再加上漢語又是這麼的博大精深,翻譯版本更是層出不窮。以下是從網上找的一些內地人社版和臺版的翻譯對比,大家感受一下,都是辛苦腦力勞動的結晶,就,都挺不容易的。
(以上大部分為首版翻譯,後續版本的內容在不斷修訂)
小說與電影名稱的翻譯也不盡相同,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大陸譯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香港及臺灣譯名:《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大陸譯名:《哈利·波特與密室》
香港及臺灣譯名:《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大陸譯名:《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香港及臺灣譯名:《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大陸譯名:《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香港及臺灣譯名:《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驗》;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大陸譯名:《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香港及臺灣譯名:《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大陸譯名:《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香港及臺灣譯名:《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大陸譯名:《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香港及臺灣譯名:《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還有從知乎上找的關於神奇動物和魁地奇部分的翻譯,
哈利波特十級學者們一定對這些魔法語言如數家珍,他們中有太多的人會逐字逐句的去分析對照英文原版與中文譯文的差別,在乎細節的嚴謹程度令人驚嘆,幾乎每一部都被對比、挑錯。可想而知翻譯老師們的壓力有多大,每一處錯譯、誤譯都會被反覆拿出來討論、放大,作者羅琳自己也在對內容不斷進行修訂,中文再版後也在陸續更正之前出現的錯誤。
哈迷們對於羅琳書中所構建的魔法世界的喜愛是狂熱的。這股狂熱從書中延續到影視作品,繼而到線下、衍生品,所有與哈利波特相關的周邊都賣的很好。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的9又4分之3站臺永遠有人在拍照,背後的紀念品商店也是越開越大,華納兄弟的哈利波特攝影基地更是哈迷們可以逛三天都逛不完的去處。有消息稱,華納兄弟將在日本打造第二座哈利波特主題公園,預計2023年開放。
當親眼看到那扇魔法之門開啟時,腦海中的時間夾層就被打開了,那些年的記憶洶湧而至。在門後的霍格沃茨食堂裡,每一年到來的新生們就在這裡接受分院帽的分配。這裡還有黃油啤酒、有對角巷、有海格的小屋,有無數電影中出現的場景。走到最後,你會看到這些電影的歷年回顧,看著小演員們逐漸長大,再一次意識到我們的青春也早已散場,不過回憶就是魔法,它能帶你回到過去,重溫已經逝去的時光。哈利波特是很多人共同擁有的這樣一把鑰匙。
您可以在以下場景讀到《雲端》:
海航集團旗下16家航空公司的機艙內。
海航集團旗下50餘家星級酒店的數萬間客房內。
海航集團旗下9家機場的貴賓休息室內。
海航集團旗下星級寫字樓的閱覽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