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首詩||《詩經·擊鼓》

2021-02-19 藤下詩瓜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能不能給戀愛中的男生一些建議,我說了其中的一條是「答應女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你把諾言深深地記在了心裡,並且每天都想方設法地去完成,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無法做到,你的內心該會有多麼煎熬呢。今天我們就來翻開《詩經》,讀這樣的一首詩《擊鼓》。你肯定發現了,那句著名的愛的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出自這首詩,那這句話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說出來的呢,這句話最終有沒有實現呢?接下來我們就細細讀一下這首詩《擊鼓》。這裡的鏜,是擬聲詞,擊鼓時發出的聲音。漕,這裡不是水道運糧的意思,而是古時的一個地名。鏜鏜的戰鼓聲中,士兵們各個奔赴戰場。有的為國家興土功,有的在漕地築城,只有我獨自奔向南方。這句是說,我跟隨著統帥孫子仲,去調和陳國和宋國。統帥不讓我回家,令我憂心忡忡,情緒也更加沉重。這個放在句首的「爰」字並無實意,朱熹解做「於是」講,於是居,於是處,於是喪其馬,又求之於林下,一派離亂渙散,毫無鬥志。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這裡是整首詩最細膩之處。馬是農耕社會中運輸、耕田役使的大家畜之一,也是戰士最得力的助手和最親密的夥伴。馬所洋溢的類似龍那樣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的陽剛之氣,有效地彌補了古人對龍企盼的缺憾,馬遂成了龍在現實感知領域中的替代物,「龍馬精神」就是其二者印證最恰切的寫照。而此時,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不僅沒有「龍馬精神」,還把賴以「所依」、「所腓「的戰馬丟掉了,這支出徵部隊秩序的混亂、軍紀的渙散可見一斑。更為奇妙的是主人公的戰馬又失而復得:戰馬並沒有丟失,原來它跑到山林下面去了。如果說戰馬的丟失,意在暗示這支部隊軍紀的渙散,那麼這場虛驚更突出地反映了徵人的神思恍惚、喪魂失魄之狀。這一句很有名,現在的有情人們也喜歡到處引用,卻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出處是在這裡。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契闊,這個「契」字有三個讀音:qì,默契、投契。xiē,同楔子的楔。再有一個就是qiè,離合、聚散的意思,更多指離散。詩人回憶當年離家南徵與妻子執手泣別的情形,我曾經與你約定,無論死活還是聚散,都要拉著你的手與你共同老去。這裡的「闊」與「洵」都是久遠、隔離的意思,我距離你太遙遠了啊,我生死難卜,沒有辦法去履行諾言,我除了哀嘆只有哀嘆。於嗟洵兮,不我信兮。這首詩最動人心魄的部分也在這裡,那是詩人在戰火無情之下,生命最熱烈的渴望和情感最絢爛的綻放,在生死未卜之時,愛情無疑是最好的慰藉,最浪漫的深情往往出現在最殘忍的戰爭中,「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戰爭的血腥和慘痛不只在「烽火連三月」的廝殺中,每個個體的沉痛敘事,更能感知悲劇的重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如今我們讀完整首詩後再來重新品味這句話,感覺更加的沉重。現在,請你原諒我,無法做到對你的承諾。生死的距離太遙遠,你我的別離太長久,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間的誓約,我的愛人,我的眼睛再也無法睜開看見你。這首詩很像是一幅速寫的畫,寫出了個人入伍、出徵、思歸、逃散之整個過程。讀完這首詩我想起一本美國小說《冷山》,後來也被安東尼•明格拉導演拍成了電影,故事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戰火紛飛,民眾的生活更是顛沛流離,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才剛剛燃起,卻被無情的戰爭所夭折。戰爭把他們天各一方,然而千山萬水也無法阻隔他們對彼此的愛與思念。唯有書信牽繫著他們,這是他們彼此唯一的精神寄託,很快,書信也無法暢通寄達,當一切了無音信時,女主角能做的唯有等待。這本書,就好像是近代南北戰爭時期另一首的《擊鼓》。《冷山》這本書裡有一句臺詞:「不僅軍隊在戰場上敗退,留守後方的人也在輸掉這場戰爭。」無論古今中外,戰爭背景下的愛情總在闡釋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吟詠出無數女子的永久情愫:等待。所以我每次讀到擊鼓的時候,總是在想,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男子內心裡有多麼無助,但是,那個女子呢,那個被承諾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女子可能還一直在家鄉守候著愛人,那她的餘生該如何支撐下去呢。讀完《擊鼓》這首詩,會讓人對於愛人的承諾有了重新的理解,即便是刀兵四起的戰場上,他首先想到了還是對愛人的諾言。與之響應和,《古詩十九首》也有類似的一首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倚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暖,浮雲蔽百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在你的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一位朋友也在出門遠方,讓你思念著呢?

相關焦點

  • 張寧《詩經·邶風·擊鼓》賞析
    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您是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接觸到《詩經》或者開始喜歡《詩經》的,我自己就是從這一首詩開始喜歡上《詩經》的,說來我並不是因為小時候教材上學到的《詩經》,也不是我拿到手的任何一本《詩經》讓我深深喜歡上他的,而是當年在看張愛玲《傾城之戀》當讀到「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 《詩經》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當初我們都背過
    雖然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以唐詩和宋詞為主,但是像《詩經》、《楚辭》、漢樂府詩等,當中的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作品,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像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便在《詩經》中,甚至是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上也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因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第一首詩。其特殊意義可想而知。那麼,當初在課堂上我們都背過的《詩經》中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 《詩經》那麼美,讀不懂多可惜!
    看似「無用」之詩,卻能帶給孩子受益一生的純正美育。讀《詩經》,更能讓孩子吸收來自中國詩歌源頭的精神力量,獲得滋養心靈的高雅和詩意,成為一個胸懷內秀的人,懂得表達的人,善於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人。  《論語》有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經》可以有無數種讀法,值得用一生去讀。給孩子的《詩經》啟蒙,從《陪孩子讀詩經》開始足矣。
  • 《詩經》中生僻字最多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剛柔並濟,不可不讀
    提起《詩經》,大家在讚嘆其言語精煉,意境優美,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卓越非凡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一絲感嘆——《詩經》中的生僻字太多了,讓我們這些現代人往往很難順順噹噹的讀下去,隨便哪首詩中,都難免有幾個生僻字,這些生僻字就像攔路虎,阻擋了很多小夥伴讀《詩經》的興致。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之《擊鼓》賞析
    詩經·邶風·擊鼓(原文)【先秦】佚名擊鼓其鏜(tang),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我對此詩的翻譯和理解:戰鼓聲聲,鼓舞了士兵們奮勇操練,(人們)在挖城外漕溝的土,(加固城牆),只有我獨自南行。跟著(主將)孫子仲,調停了陳、宋兩國的(敵對關係),然而,不讓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於是,人在哪裡?
  • 筱青讀詩經之雄雉
    筱青解詩經:關於此詩的背景,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思夫詩。《毛詩序》說:「《雄雉》,刺衛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這裡的「丈夫久役、男女怨曠」點明了此詩為婦人思念遠役丈夫的詩。其二,朋友互勉詩。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此詩為「期友不歸,思而共勖」而作,認為是朋友互勉的詩。筱青認同第一種說法,邶風寫男女私情的詩歌較多,於當地民風有關。
  • 【領讀經典No.37】|《詩經·擊鼓》
    本詩描寫了兵士久戍難歸的心情,表達了渴望歸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徵南行寫起,描述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當初與親人執手別離相約的回憶,最後發出強烈的控拆,次第寫來,脈絡分明,情感逐漸深化。詩第一章總言衛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敘衛人之怨。結尾「我獨南行」一句,充分展現出個人憤懣的情緒,以此牽出全詩的線索。尤其一個「獨」字飽含了無限的怨懟與無奈。
  • 《詩經》裡有首詩這樣比喻母愛,非常貼切、巧妙
    《詩經》裡有一首詩是寫給母親的,這首詩就是《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凱風」就是溫暖柔和的南風。這首詩的開頭一句描繪了春天裡的一處動人景象:一棵小棗樹在溫暖的凱風吹拂下,生出了嫩芽,呈現生機勃勃的美好姿態。看到此番景象,詩人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到母親對自己的愛,如同凱風輕拂小棗樹,自己正是在母親的呵護疼愛下,才得以長大成人。想到這裡,詩人禁不住感激地說了一句「母氏劬勞」,母親您辛苦了!
  • 讀到這三首描寫情人幽會的詩後,感覺詩經也不能免俗
    《詩經》向來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大氣、質樸又克制守禮,然而自古以來男女之間兩情相悅,或夫妻之間卿卿我我,都是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事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詩經》同樣不能免俗的選入了數首敘說情人幽會的詩篇。所以,這首詩應該算是女詩人幻想與戀人幽會的詩篇。全詩的大意是:蟈蟈在不停地鳴叫;那螞蚱又在那蹦來跳去的。我爬到南山坡上去採摘那鮮嫩的蕨菜和薇菜苗,其實哪裡有心思去採啊,看不到心上人,我都快被那相思愁煞個人了,心裡難受得像有團火似的。現在要是那人兒能跑到我面前來,嗯,只要能跟他在一起,我什麼都不在意,什麼都不在乎,我就是會感覺很幸福。
  • 《詩經》這首詩,不但給了瓊瑤筆名的靈感,更帶來了一個絕妙成語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給後世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不管是它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還是它的創作手法技巧,都深深影響到了後世的詩詞創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經》中有很多的精妙詞語,一直到今天依然得到廣泛使用。
  • 國風·邶風·擊鼓
    擊鼓《國風·邶風·擊鼓》是《詩經》中一篇典型的戰爭詩。為先秦時代邶地華夏族民歌。全詩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徵情景,承接綿密,已經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徵戰之悲,無以復加。其中,描寫戰士感情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後世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 純真而浪漫的《詩經》對讀
    純真而浪漫的《詩經》對讀 ——評白麟新詩集《附庸風雅——對話〈詩經〉》 2018年09月14日 10:37 來源:文藝報 作者:趙德利 張藝可 字號 內容摘要
  • 《詩經》中10句關於愛情的唯美句子,一生至少要讀一遍
    我有詩和詞,也有酒和故事,我是亂試佳人ing,歡迎大家點擊關注!!!《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的詩歌。其中也有許多描寫愛情的部分,我本人認為《詩經》中的愛情是最唯美的,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首,大家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 原來《詩經》這麼美:五首詩,帶你體會《詩經》中的五種美!
    詩中竭力向讀者刻畫了莊姜的美貌和風採。詩從她的出身、身姿、眉目、隨行人員車馬的氣勢,將一個千古美人留於史冊。「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人分別從齊侯、衛侯、東宮、刑侯,譚公,這五個位高權重的人來說,通過介紹他們和「碩人」的關係,來突出碩人的身份尊貴。
  • 國學經典詩經:第232首《詩經·小雅·漸漸之石》
    、可以讀一章《論語》、可以讀一首《詩經》;每天晚睡半小時,可以讀一篇《道德經》、讀一篇《金剛經》、讀一篇《中庸》...讀經典最大的聽眾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藏:千家詩合集合集|國學經典詩經:國風1-160首主播:年華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徵,不皇朝矣。漸漸之石,維其卒矣。山川悠遠,曷其沒矣?武人東徵,不皇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徵,不皇他矣。
  • 這首詩應該是最早的隱居詩,讀來無比暢快!
    這是《詩經·衛風》裡的一首,考槃就是盤桓、隱居的意思。整首詩的意思是:在山澗間修築一間木屋,天地寬闊適合賢人居住。自己一個人睡,自己一個人醒,自己一個人說話,這其中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在山坡修築一間木屋,閒人住下就像安樂窩。自己一個人睡,自己一個人醒,自己一個人唱歌,絕對不會走出這個山坡。在高原上修築一間木屋,賢人在這裡獨自生活。
  •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聊聊《詩經》中讓人痴迷的詩句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出自於《詩經.鄭風》中的《女曰雞鳴》《女曰雞鳴》這首詩通過「對話」的方式,敘述早起、射禽、燒菜、對飲、相期偕老等歡樂和睦的新婚家庭生活,也向我們展示了年輕夫妻之間歲月靜好的美好生活。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 《詩經》中極為經典的三首詩,少有人知卻美的出奇
    說起《詩經》來可以說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部作品能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別的作品能夠比的了的。《詩經》中寫到了太多的早期人們的生活習性還有生活作風,現在讀起來還是朗朗上口而且能夠為我們探尋古人生活提供充足的證據,說它是一部國人文化發展詞典也並不為過,本期筆者就為大家獻上《詩經》中極為經典同時卻少有人知的三首詩歌。
  • 擊鼓:戰亂中的絕命情書
    《擊鼓》一詩,在《詩經》中名氣大大、分歧多多。很多學者認為,此詩描寫戰友之間的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