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餘張南京民國老照片熱傳 現"婦女絞臉"照(圖)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90餘張珍貴民國照片熱傳 清晰度之高較為少見

  在網絡及微信上流傳的這組「彌足珍貴的南京老照片」共有90餘張,這些老照片多為民國時期的照片,幾乎全為黑白顏色,照片上拍攝的既有鼓樓、玄武湖公園、中山陵等這些市民熟悉的景點建築,也不乏一些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永安商場、中央商場、大華大戲院、美大紙行等工商業建築照片,還有一些有趣的民間生活照片,比如婦女絞臉、挑擔子買菜,還有賣糖、制傘等一些老行當。

  照片上的老建築哪些已經消失了?哪些經過歲月洗禮發生了一些改變?

  南京文化學者薛冰告訴記者,這組老照片中的建築照片大多曾發表過,只有極少數較少見的民間生活照片比較有趣,這些老照片與他以往見過的老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清晰度高,「這種清晰度也可能有些是經過電腦調整的,以前見過的老照片大多清晰度不高。」

  一組南京民國時期的老照片,日前在各大網站及微博微信上流傳,通過這些老照片,不僅可以看到民國時期老南京的獨特風貌,還可以感受到南京這個城市一個世紀來所發生的滄桑巨變。南京民國時期的建築是怎樣的?工商業有著怎樣的繁華?這些老照片或許會給你一些答案。記者 王麗

  「天下為公」四字隨時間流逝

  文革時碑亭被毀

  第20張照片拍攝的建築,現在是市民比較熟悉的南京市政府大門的原來面貌,當時為國民政府考試院的西大門。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西大門為中國傳統牌坊式建築,牌坊中間刻有「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門口中央不遠處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名叫問禮亭,亭子中間豎著一塊碑,即珍貴有名的南朝石刻「孔子問禮圖碑」。史料記載,圖碑高43釐米,寬66釐米,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人物形象渾樸敦實,栩栩如生。由於拍攝距離距離石碑太遠,這些信息並未在照片中顯示出來。

  經過多年歲月的洗禮,如今這張照片上的建築也發生了一些改變。薛冰告訴記者,現在「天下為公」幾個字已經不存在了。文革前期,「孔子問禮圖碑」與西大門前的那對漢白玉石獅同時被移埋保護。文革後,石獅得以「物歸原位」,而孔子問禮圖碑則在1988年移放到了夫子廟大成殿,碑亭則在文革時期被毀。

  知名建築美大紙行現仍在

  搬遷後舊址建起章雲板鴨店

  說起章雲板鴨店,老城南居民沒有不熟悉的,你知道嗎,搬遷前的章雲板鴨店就位於這張圖片中的美盛紙號舊址。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出,昇州路口美盛紙號幾個大字依稀可見,其建築屬於現在蘇北農村地區比較常見的二層磚木結構,由於照片是黑白色,無法分辨出所用磚頭是紅色還是青色,但從照片遠處情景可以看出,當時美盛紙號公司所採用的建築形式在南京比較普遍。

  另一張昇州路的照片中,最遠處的一個高大建築是美大紙行,從照片中的建築外觀看,美大紙行建築當時採用的是最通行的磚木結構,但樓層高度是眼前照片中所有樓層中最高的,美大紙行樓層塔尖在一排建築中突兀豎立,非常顯眼。

  而據對當時歷史比較了解的老南京介紹,那時的美大紙行無論是樓層高度還是氣派程度,都在南京老城南首屈一指。「民國時這一帶有大大小小几十家紙行,經過歲月變遷,美盛紙號已經不存在了,美大紙行如今依然屹立在南京街頭。」

  賣貨郎挑著扁擔走街串戶

  勾起老南京人的兒時回憶

  照片中一些老行當名稱已經失傳,儘管叫不出名字,但一些老南京在看到這些照片時,仍馬上能勾起兒時的回憶。

  如其中的一張照片中,一個留著長長鬍鬚的民間商人,肩上挑著一根長扁擔,扁擔兩頭各有一個木頭做的小箱子,箱子裡裝的什麼東西照片中無法看清,但很多老南京對商人手中拿著的類似於鼓一樣竹筒做的東西,卻印象非常深刻。在他們的兒時記憶裡,每當聽到民間商人敲打竹筒的聲音,他們就會飛快跑出家門,手裡拿著積攢的廢銅爛鐵,來換商人扁擔裡的糖果等小商品。

  「那時沒有什麼零用錢,平時解饞就靠這些走街串巷的賣貨郎,每當聽到鼓聲一響,就把家裡沒用的廢銅爛鐵拿來換糖果吃。」薛冰稱,印象中他的一個小學的同學,為換幾塊糖果,竟然把家裡的小金磚偷偷拿了出來,幸虧被家裡人及時發現了,才避免了一大損失。

  如今藏匿地下的進香河

  曾經是那麼清晰可見

  南京有條進香河路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你知道嗎,其實,南京歷史上曾有條進香河,這組老照片的第9張照片拍攝的就是如今已經成為地下隱匿不見的進香河。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進香河並不寬,乍一看頗像現在的小河溝,河的兩岸種植了不算太高的鬱鬱蔥蔥的樹木,遠處的建筑北極閣清晰可見,河的右邊是民國時的中央大學,也就是現在的東南大學。

  翻開歷史,很容易知道進香河的歷史相當悠久了。這條位於南京城中部的內河,南北走向,為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開挖潮溝的一部分。當時,潮溝、青溪、運瀆、玄武湖各水道相連,是六朝都城運輸大動脈,秦淮河裡的船隊可由此直抵宮城。古時這一帶寺廟林立,香火旺盛,遂取名「進香河」。遺憾的是,這張照片中已看不出古時水運的繁華。

  如今,進香河已成了地下河,早已被填平改造為道路,只是保留了進香河路的名稱,由北向南分別與東西向的北京東路、學府路、珠江路相交。路旁遍植杉樹,學府路以北路兩側為東南大學校園和南京市審計署。

相關焦點

  • 絞臉美容受年輕人青睞 下崗婦女靠技藝謀生(圖)
    不過,近來,人們卻發現,南寧市人民路港新商場旁的一條小巷子裡絞臉攤子越來越熱鬧。更讓人驚訝的是,前來做「傳統美容」的不乏時尚的年輕人。    時尚女孩鍾情絞臉  當天下午15時,在林阿姨絞臉的攤子前,坐著一位剪著當前流行的「波波頭」,染著金黃色頭髮,眼上塗著睫毛膏,衣著時尚的女孩。
  • 廈門記憶:絞臉
    絞臉是我們閩南及臺灣地區,還有東南亞一帶有華人的地方最流行的一種婚俗之一,自古以來,這些地區的婦女都有絞臉習慣,就是在子女出嫁前由全福婦女(指公婆、丈夫、子女都俱全)為之修飾、梳妝臉面。閩南地區在給女子絞臉時,絞臉師還要念《絞臉歌》。如:絞臉絞頭額給你入門有通(tang)吃;絞臉絞目周(眼晴)幫你消災添福壽;絞臉絞鼻中鞍蔭你君做大官;絞臉絞你鼻祝你夫妻吃百二;絞臉絞嘴邊祝你今夜好團圓,十月生後生(兒子);最後絞你嘴給你夫妻年年大富貴。多有意思的閩南絞面歌呀!
  • 民國四大美女老照片:才貌雙全的陸小曼,容顏絕色的阮玲玉
    時間離我們最近的,應該就是民國四大美女了,民國四大美女包括"校園皇后"陸小曼,才氣與美貌並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稱的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其實這都是二十一世紀人們根據現代的知名度和現代人的某種審美觀所認可的四個民國美女。民國時期並沒有四大美女之說。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看看民國四大美女老照片,看看是否符合你的審美觀,是不是你心中的美女。
  • 民國時期的慈谿教育老照片,你見過嗎?內含多家名校畢業照!
    慈谿市(縣)(此為包括現慈谿市境和1954年前劃建新慈谿縣全境)歷來人傑地靈,興學重教。著名實業家、被孫中山稱為全國「辦學三賢」之一的吳錦堂,在家鄉創辦了全國有一定地位的浙江省立錦堂師範學校,就是傑出代表。
  • 絞臉,海南式美容你要試一下嗎?(圖)
    「絞面」作為古代女性的美容「秘籍」,在海南話裡又叫「滿面」、「開臉」等,意指絞面師用線在絞臉者的臉上划動,把臉上的汗毛拔除乾淨,同時由於線的摩擦作用,促進臉部血液循環,從而起到美容的效果。  相信每一位老海口對常年活躍在海口市大同路泰龍城附近的絞面手藝並不陌生:用嘴咬著細線一端,兩手將另一端繞成交叉三角,隨著細線在臉上來回絞動,汗毛一點點除去……  在泰龍城從事絞臉行業的吳姐今年48歲,她的絞臉手藝從長輩那裡學來的。「小時候見長輩給別人絞臉,就跟著學會了,沒想到後來變成了養活自己的營生。」
  • 蘇北新娘子「絞臉」的風俗,還有人記得嗎?
    文:王永平圖:來自網絡前些日子,散步時碰到一位以前的老鄰居,和他打招呼時,他已經不認識我了。也難怪,從他結婚到現在一直沒見過,多少年過去了,肯定沒什麼印象了。當年,我們兩家的距離僅隔了一個小小的池塘。我們隨著新娘子一起擁向婚房時,看見一個穿戴一新的中年婦女,吩咐人從外面抱進來一堆麥草放在地上,讓新娘子坐在上面,說是準備給新娘子絞臉。這絞臉,也叫開臉,女子出嫁時是一定要做的一道程序,女人一輩子只開一次臉,以後不論離婚還是改嫁,將不再開臉。也是羞答答的女孩子變成女人的一道成人禮,這種儀式可以在娘家進行也可以在婆家做。
  • 「90後」黎綱峰:收集2000餘張老照片 再現哈爾濱70年變遷
    他的這組照片,可以分為地標建築類(以哈爾濱火車站、索菲亞教堂為代表),休閒娛樂類(以兒童公園小火車、八區體育場滑冰為代表),美食類(大白梨汽水、油鹽燒餅、哈爾濱啤酒為代表),消費類(以呢子大衣為代表)……圖為1987年南崗區黑龍江省博物館。作為一名90後,黎綱峰身上的哈爾濱情懷顯得比其他同齡人更濃一些。
  • 「老照片」民國時期,穿各式旗袍的美嬌娥,彰顯著女性之美!
    歡迎來到【歷史8點半】的旗下欄目——【老照片】!今天,歷史君帶你們穿越回民國,帶你看那些民國的穿旗袍的美女!圖中是一些華裔美女,正在參加抗日活動1941年,在宿舍的熨衣間裡,婦女正在熨衣服。1939年在廈門,八名穿著各種旗袍的婦女欣賞公園的風景。徐志摩的妻子,有才華的陸小曼!
  • 老照片:圖1女土匪被凌遲前,晚清窮人家衣不蔽體
    此圖為清末女匪被凌遲前的老照片。清末老照片,宮裡新選拔的宮女,身後還有太監看管。這些宮女都是通過「包衣選秀」入宮的,很多都是家境貧寒之女。宮女在十幾歲甚至幾歲進入皇宮,一般需要等到二十五歲以上甚至是三十歲才能出宮。宮中險惡,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宮鬥的犧牲品。富裕人家的居家生活。民國初年,華北一個富裕人家的居家生活。照片中屋宇庭院的擺設以及人物的穿著均十分傳統。
  • 清末罕見照:洋人近距離的觀看「三寸金蓮」,圖5新娘子美,伴娘團也...
    清末罕見照:洋人近距離的觀看「三寸金蓮」,圖5新娘子美,伴娘團也很美! 圖3:【食不果腹的孩子】晚清老照片,每個人的孩堤時代應該是美好的,可在一百多年前很多人卻是食不果腹,枯燥乏味。
  • 姑娘成人結婚前的儀式——絞臉,閩南方言俗稱開臉
    這當兒,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兒時常見的家鄉的一種風俗:絞臉。絞臉,又稱挽面 (圖片來自網絡)絞臉,閩南方言俗稱開臉,大多是姑娘成人結婚前的儀式,也有一些愛美的婦人總在之餘也找人給她扯掉臉上的汗毛。絞的時候痛不痛,那就得全看絞臉師傅的手藝了。好的絞臉師傅不能讓姑娘家感覺到是在絞汗毛,只感覺線在臉上彈,跟彈琴一樣。技術差些的絞臉師傅得叫姑娘歪嘴吸冷氣。絞不淨或是絞斷了的汗毛,還要刮。刮也是不能用刀的,得用碗碴子。要用打碎的細瓷碗,砸出刃口來刮。這是最見功夫的,碗碴子的刃口不齊,稍不留神,或稍用力過重,姑娘家的臉上很可能是一道血口子。
  • 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原裝絕版民國老照片
    民國《貴縣誌》(1934版)記載:「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在縣東中山公園,民國二十三年建,四周鐫刻李總司令宗仁題字,汪兆銘先生『太平人傑』題字,居正先生題詞,歐仰羲、黃紹耿序文,龔政撰石達開傳。」
  • 駭人老照片:圖三是民國收屍人,圖八是「男人都怕的禮儀」!
    今天我們來看一些記錄近代史的老照片。 這些老照片每一張的背後都是一段歷史,通過老照片更能展示出當時歷史的風貌,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時候照片往往比文字更具有震撼力。
  • 《佚名照》 在老照片中打撈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佚名照》 在老照片中打撈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作者:晉永權  出版社: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活字國際  2020年10月版  致敬詞  自攝影技術誕生伊始,人們就難以遏制用文字記錄、闡釋、分類影像的欲望。
  • 經營照相館35年 8旬攝影師尋60餘張老照片主人(圖)
    經營照相館35年 許多老照片無人認領  八旬攝影師尋60餘張老照片主人張士良希望這些老照片的主人能到照相館取回照片供圖/張士良  一張張二三十前的老照片,一滴滴珍貴的年輕記憶。近日,銀川80歲的老攝影師張士良在網上發文稱,自己的照相館經營35年來,有很多老照片卻無人認領。張士良說,希望這些老照片的主人們能到照相館取回照片,拾回多年前的珍貴記憶。
  • 300餘張老照片了解老晉江 《圖說老晉江》出版
    東南網-晉江經濟報3月18日訊(記者 董瑞婷 陳巧玲 通訊員 葉尚發 文/圖)306張黑白的老照片,為你講述老晉江的故事。《圖說老晉江》中的「老照片」,主要指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期反映晉江及晉江人的老照片;書中的100篇文章幾乎囊括了老晉江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是了解老晉江的手邊書。據了解,以老照片的形式記錄晉江百年歷史,在晉江文史界還是第一次。
  • 珍貴民國女學生照:樣貌清純、穿著養眼,圖3短髮秀氣,圖7背影殺
    民國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骨子裡的傳統和外來西方文化碰撞、摩擦又互相交融。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到巨大衝擊,今天一組歷史老照片,帶大家一起欣賞民國女學生之美。圖為上海金陵女子學校的學生。圖中的民國女學生,樣貌清純,學生裝十分養眼。旁邊站有士兵維持秩序。
  • 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絞臉
    絞臉就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絞臉,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流傳於西亞、中亞、東亞。韓國偏遠地區的市民嫁女兒都流行絞臉,表示已婚。到了六七十年代,也就沒有這一說了,一些愛美女子都喜歡這種低成本的古老美容術。我小時候有點早熟,對弄堂裡那些流動的小吃攤販不感興趣!偏偏喜歡看絞臉婆給弄堂裡的女人們絞臉,尤其喜歡看絞臉婆。
  • 探訪海口民間美容術「絞臉」:臉上汗毛拔光光 皮膚光滑細又亮
    兩位婦女正在小店中做絞臉。 見習記者 張洋 攝 「阿妹,絞臉嗎,10元錢一次……」近日,在瓊山區宗伯裡一橫路步行街,記者見到幾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在街邊攬客。而在海口大街小巷中,還流傳著絞臉這種海南古老美容術。 絞臉是個技術活 將頭髮用紅色布條圍成一圈固定好,將白色蛋粉均勻塗抹在臉上,絞臉師傅用嘴咬緊線頭,兩手分別把線拉成三角形,再用手將線不斷分合交錯。此時白線在絞臉師傅手中似小李飛刀般在客人臉上飛快移動,隨著輕微的聲響,短短半小時,就完成了絞臉。
  • 叢珊,12張少女時期的老照片,曾經是無數少年心中的夢中情人
    圖為叢珊少女時期的老照片。1982年,著名導演謝晉拍攝影片《牧馬人》,叢珊以她質樸的外表形象被選中飾演女主角李秀芝。這是她第一次上銀幕,也是這部電影,讓她一炮走紅,家喻戶曉。她清新自然純樸的形象,讓觀眾第一次認識了她,記住了她。在《牧馬人》裡,叢珊以質樸、細膩,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李秀芝這一純真、善良、可愛的農村婦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