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總強迫自己放下來,但還是禁不住翻手機,聽新聞。每天都有好消息,確診病例從一天四位數降到三位數,除湖北外其他大部分省市都是零增長;每天都有壞消息,那就是病毒正在向全球蔓延,韓國、義大利、伊朗、日本等國成為重災區,不要以為是在別的國家,想想人口基數那麼小的國家,其確診病人增長的速度堪比當時的武漢,怎不讓人揪心?
對於國外出現的疫情,我們根本無法把控,公主號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個疑似病例流入中國,對我們都是巨大的威脅。所以,災難面前,沒有誰能獨善其身,都應相互扶持,抱團取暖,共度難關。
畢竟中國經過這一個多月的抗疫,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復工後,大量人口的流動無疑增加了感染風險,只要有一個人沒被篩查出來,那就是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城市的災難。所以我們仍需堅持,做好隔離、篩查、防護,讓狡猾的病毒無處藏身,至少在沒有研發出疫苗之前,把它餓死,就像SARS病毒一樣,讓其自行滅亡。更何況,我們在武漢的親人和朋友們,還在嚴格的隔離之中,他們還不能下樓,還不能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此,在病毒消亡之前,哪怕它不在我們周圍,只要它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隱藏,我們都不可放鬆警惕。話又說回來,嚴峻的當下,我們難道就這麼一直焦慮下去,恐慌下去,將身邊所有人都當病毒一樣對待嗎?以致家人和朋友之間,因有形的物理距離而導致無形的心理距離,特別是,當你的同事來自湖北,你的朋友是武漢人,或者當你的隔壁來了一位武漢人,幾天後突然被確診了,整個樓棟和小區都炸鍋了,同樣恐慌焦慮的你,會怎麼對待他、對待這件事呢?
一起來聽聽我的故事,聽聽」曉燕說心事「——
/ 情緒並不是對事件事實的反應 /
曉 燕
「隔離病毒不隔離真情」是今年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句流行語。因病毒的強烈傳染性和人類對它的未知,讓大家談病毒色變,也把周圍幾乎所有的人都看成了傳染源。湖北人一病成名,我們看到湖北人就好像看到了病毒。
早期因為沒有界限讓病毒迅速蔓延,後期因為要隔離病毒又讓情感蕩然無存,如何把握這個度,對於我們這些在邊界上並不清晰的國人來說,真是一個難題!什麼是適當與適度的人際關係,如何尊重對方的拒絕,如何理解他人的善意,都是要在交往的細節中去體驗的。其間,我們可能既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利益,也要最大程度上利他。因為這次疫情,才讓我們發現,這是一門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學問!
我們都要學會,不把自己的情緒歸罪於他人,也不把自己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交與他人。疫情當中,我們看到很多人把矛頭對準湖北人,甚至把沒有節制的憤怒以毫無邊界的方式宣洩,因此引導出我們的不良情緒,演變成為一場爭吵甚至爭鬥。
有人會說:如果他先講出事實,我就不會生氣;有人會講:如果他不罵我,我就不會生氣。聽起來每個人都有苦衷,每個人的做法也都是不得已。情緒真的是事實的表達嗎?為什麼我們常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原因就在於,情緒並不是對事件事實的反應,而是個人對事件的想法與詮釋的反應。檢驗事實,然後改變評估與假設來符合事實,有時候就是情緒改變的開始。當然,前提是你有情緒的困擾,也希望去改變它。
在這次疫情當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無端憤怒的人,大可不必為他們生氣,有可能他們有他們個人的問題,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恐懼與焦慮,而不是針對任何人。同理,很多醫生也常常說自己並非公眾口中的「英雄」,只是做了醫生該做的事,不願意沉溺於媒體和公眾的「點讚」。
既不輕意拔高別人,也不刻意給別人套上無德的枷鎖,這才是一個客觀與平和的情緒反應,也可以是說是「科學的」情緒。而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適當的情緒才是我們要追求的。
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
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註冊催眠治療師
深圳市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委員
深圳市春暉家長學校講師團講師
系統接受過德中心理治療院認知行為培訓,德中心理治療院催眠培訓,複雜創傷DBT行為治療培訓,國際衝擊療法培訓。曾經接受過精神分析,家庭治療,NLP培訓,中美青少年心理衛生評估與預防幹預培訓等一系列專業心理培訓。常年與青少年及青少年家庭一起工作,特別擅長綜合運用各類諮詢方法與策略,創造性解決問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