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好,這前後兩個詞組合起來的字面意思就是部長看得習慣了,那麼請問,部長看習慣了,和我們老百姓有蝦米關係?為什麼這個成語可以用於所有人所有事常見不足為奇呢?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閒來無事,翻書求知。
原來這個詞是從一首詩裡來的,再講這首詩之前不要急,讓我們先來讀另外兩首詩,我保證,只要經歷過9年義務教育,這兩首詩一定認識您。
這是我們小學二年級教材裡的一首五言詩,作者叫「李紳」,唐後期宰相(司空),這首悲天憫人的「憫農」詩是他做淮南刺史時所做。
這也是小學教材中的一首七律,作者比李司空要有名氣得多,他叫「劉禹錫」。對,就是那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劉禹錫,為什麼會講到他,因為「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同樣來自一首他的詩作:
《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山路十八彎,終於繞回了主題,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做蘇州刺史時所作,詩裡」司空見慣「中的」司空「指的就是李紳。當時已深居高位的李紳路過蘇州時大排筵席招待被貶的劉禹錫,席間,有許多雲鬢高挽的美豔歌姬歌舞助興,李司空意興盎然。但身為蘇州刺史的劉禹錫卻真正憐惜當時正在災荒之年的百姓,寫了這樣一首表面稱頌,暗裡嘲諷的詩。意思是,在這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年景裡,這美麗的歌妓,豪華的筵席,這歌舞昇平,這花天酒地對於您李司空李大人來說,不過是平常之事而已,而我作為一方父母官想到民間疾苦痛斷肝腸。
寫」憫農「的李紳忘記了曾經的赤子之心,而「斯是陋室,為吾德馨」的劉禹錫仍然心繫民生,憂國憂民。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關愛百姓的劉禹錫與他的詩詞一起流芳千載,而對於李紳這個名字大多數人已渾然不知,口口相傳的仍只是那首「粒粒皆辛苦」。
「司空見慣」的真實意思原來是「李大人見慣」,這首詩雖然沒有被後世耳熟能詳,但這個成語卻真正流傳了1400多年,在如今的語言中」司空見慣「了。
感謝您的閱讀及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