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列山 - 新加坡華人報人(1907~?)
(Feng Li Sen,1907—)新加坡華人報人。生於福建福安。幼時在家鄉讀書。
1924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1932年赴德國留學,1935年在慕尼黑大學獲新聞學博士學位。留歐五年期間,曾任上海《申報》駐歐記者,並為上海《東方雜誌》寫稿。
1937年回國後在《申報》任職。上海被日軍侵佔後隨《申報》遷往香港並任主筆。
1938年8月應聘前往新加坡出任新創刊的《星島日報》主筆。
1939年星系報業收購新加坡《總匯新報》,主持該報改革,使之很快有較大改進。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回到重慶,任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
1943年遷居成都,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兼在四川大學講新聞學。
抗戰勝利後,暨南大學在上海復校,馮氏應聘主持該校新聞系兩年。
1947年重返新加坡,進入《南洋商報》,初在出版印刷部任職,不久調任主筆,繼又兼總編輯直至1972年退休。在燕京大學新聞系的講稿後經整理成《新聞講話》一書,由新加坡南洋報社有限公司出版。
連士升(1907~1973)
新加坡著名報人和作家。 福建省福安縣人。
193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後在廣東嶺南大學任教。抗日戰爭初期遷往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輾轉於越南和柬埔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舉家離開金邊,遷至新加坡定居。
連士升歷任新加坡南洋商報主筆、總編以及新加坡南洋學會理事、副主席。他筆耕不倦,在南洋商報、南洋周刊和南洋學報上發表了大量政論、遊記、書評和論文。
[編輯]著作《塞納河兩岸》《尼赫魯傳》《泰戈爾傳》《海濱寄簡》《連士升文集》《連士升文選》 遊記集《名山勝水》是一本影響廣泛,深受讀者歡迎的著作。
詹其適
1931年生,福建福安人。畢業於省立福安師範學校,解放前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地下黨員。曾任閩東工委穆陽支部書記,組織武裝,建立遊擊隊,並於1949年柘榮縣解放時參加接管柘榮縣。歷土改鎮反等運動後,轉公安機關工作。
1955年因文字受嫌,被送勞改。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於1981年平反,在寧德地區公安處任職,1992年離休。
福安秋園詩社社員,省詩詞學會會員。
著有《楓林一路秋》、《石山吟》、《題糕吟》、《抱甕集》。
他的戰友陳雄(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江南詩詞編委會編委),讀了他的作品,對他窮年累月,如此認真寫作,不虛度晚年,深受感動,於其《抱甕集》扉頁,以鏗鏘的語調,作了這樣的題詞:「用眼淚清洗眼中的沙子,用喇叭插進心窩謳歌光明」。給予評價,他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的確令人讚佩。
馮觀濤
馮觀濤神父,福建省福安人,聖名若瑟;生於民國十四年一月十六日。出自天主教的教友家庭;小時候,父母都鼓勵他修道。常在聖堂輔祭,因此,對修道生活至為嚮往。遂於民國廿七年小學畢業後,進入福安道明會嘉比夾小修院當修生。
民國三十五年,進入香港玫瑰崗大亞爾伯學院讀書;八月四日進入道明會初學,繼續攻讀哲學;三十六年八月發願。當他離鄉赴港時,虔誠的母親再三叮嚀:「你如不能晉升神父,勿回鄉見我」。母親的話,使得馮神父堅毅不拔,克服萬難而如願。 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廿日,在羅馬晉鐸,時年廿七歲 隔年六月獲羅馬聖多瑪斯大學神學碩士學位,四十四年六月獲羅馬聖多瑪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於七月擔任香港玫瑰崗聖大亞爾伯學院教授三年。
民國五十年七月十七日擔任高雄市天主教道明中學校長,以弘道明德為宗旨,致力於校務發展。他常以校為家,全部精神、心力與時間,均貢獻給道明中學。每晚約十時就寢,晨五時起床。專注於處理校務、念經祈禱、舉行感恩祭禮。除教會及學校事務外,甚少參與其他應酬,因而奠定了道明中學穩固的基礎。 民國七十九年(六十五歲)從道明中學校長一職退休。八十年度接受輔仁大學的邀請,擔任人生哲學教授,兼任教育發展資金室主任,為輔大創設醫院籌募基金,並擔任淨心堂的輔導司鐸。民國八十三年起,便被派駐在本會高雄聖道明會院至今。
阮英平 - 一代英傑
阮英平,乳名蘭茹,又名阮玉齋,福安縣頂頭村人,1913年9月24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931年,阮英平在賽岐「旭記」茶行結識了隱蔽在那裡當木匠的共產黨員陳洪妹。1932年,他毅然離開茶行,跟隨陳洪妹回到家鄉,在下白石、甘棠等地發動群眾、組織秘密農會,開展「五抗」鬥爭。是年,經陳洪妹介紹,阮英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10月23日,阮英平參加了曾志、任鐵鋒等領導的「甘棠暴動」。年底,福安中心縣委決定在福安、寧德毗鄰地區建立安德縣委,阮英平任縣委書記。1935年5月,閩東特委恢復,葉飛任書記,阮英平任組織部長。年底,特委決定對外成立閩東軍分區,阮英平任司令員,葉飛任政委,對內仍保留獨立師番號。「西安事變」發生後,特委決定成立「閩東抗日軍政委員會」,阮英平任副主席,兼司令部參謀長。1938年2月14日,閩東紅軍改編的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在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的率領下,離開閩東浩浩蕩蕩奔赴抗日前線。在抗日戰爭過程中,阮英平積勞成疾,但他不顧病痛的折磨,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工作。解放戰爭開始後,阮英平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師政委。1947年5月,阮英平回到福建,擔任閩浙贛區黨委常委兼軍事部長。7月,阮英平肩負省委重託,帶著警衛員回到闊別9年的故鄉。在阮英平的領導下,閩東革命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聲威大振,因此,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極大恐慌和仇視。11月,敵人糾集兩個團的兵力,「圍剿」閩東革命。為了粉碎敵人的「駐剿」,阮英平決定把隊伍化整為零。經過一場激戰,阮英平和警衛員陳書琴突出重圍,他們一起抄山路準備去福州向省委匯報工作,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大批搜山的國民黨軍隊,阮英平與警衛員在突圍中失去聯繫。1948年2月1日,阮英平隻身來到寧德縣洋中北洋大窩村範起洪家,佯稱是寧德八都來的商人,因途中遭土匪搶劫來此暫避風險。3日晚,財迷心竅的範起洪等3人詭稱護送阮英平去福州,行至北洋炭山時,趁阮英平不備,從背後突然襲擊,亂棍打死了阮英平,並搜去他隨身攜帶的金鐲(重三兩,部隊經費)、鋼筆、手錶等財物,把屍體埋於炭山一座山寮的廢墟中。一代英傑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一夥財迷心竊、窮兇極惡的歹徒手中,實在令人扼腕,然而,更加讓人痛惜不已的是由此而釀成的一樁冤案。
阮朝陽(1947.01-,)少將
福建福安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綜合計劃部部長,授銜少將(閩浙贛區軍事部長阮英平之子,鍾期光女婿,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原福建省省長,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政治委員、司令員葉飛養子)
吳振鐸(1918-2000) 中國茶葉大師
戰後臺茶之父。吳教授振鐸字英,福建省福安縣人,民國七年(1918)十二月生於福建省福安市東門雙井巷,幼年多病,承其母親與祖母細心撫養,始得長大成人。其祖父為清代秀才,將赴府考舉時,不幸身亡,其祖母幼讀四書,能詩詞,機智過人,惜未滿三十即守寡管家,含淚養育二個孩子,長子就是其父親,由祖母親字教導,準備考試時,適逢 國父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民國,因家中乏人管理,且當時亦有反對讀洋學堂(即小學)者,其父親不得不棄學從農,此時家中已有果園與茶山,吳振鐸年幼時曾看過其祖母的炒茶及其父親的揉茶與培茶,但此與其今日之學茶毫無關聯。
吳振鐸教授,原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級茶葉職業學校教導主任,民國36年七月來臺渡假,即應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聘為平鎮茶業試驗分所制茶系主任,平鎮分所歷史悠久,但當時設備簡陋,土牆磚壁防屋數間,員工不及二十人,4.7公頃試驗茶園連建築用地皆全部向民間租用。惟平鎮與福建武夷山同為研究半發酵茶的基地,一脈相連,吳振鐸教授甚有興趣。當時臺灣其它茶業機構或學術單位,求才孔亟,但均非吳振鐸志趣之所在。從民國26年(1937)年算起至民國84年(1995),與茶界接觸58年,民國37年(1948)一月臺灣省政府為使試驗單位與公營事業配合,將茶業分所業務歸省營農林公司茶業分公司接管,為及一年原任所長辭職,吳氏於五月接任副技術師兼所長,吳振鐸接任後,除主辦評茶及制茶試驗工作外,全力策劃茶樹育種業務,併兼茶業分公司各廠的眉茶生產總督導工作。
吳振鐸教授自民國36年(1947)八月一日,接任平鎮茶業試驗分所制茶系主任,至民國73年(1984)八月一日任臺灣省茶業改良場首任場後研究員退休,連續服務37載,前後在各學術雜誌及報章上發表達100篇。吳振鐸教授於40年前發表的文章中,已列協助者或主要參考文獻,足見其尊重前人的研究,殊為稱許。吳振鐸教授曾往印度尼西亞、韓國、印度(當時因邦交關係該期中途折返) 、新加坡等國參加國際性茶葉學術會議多次。亦往日本、印度尼西亞、韓國、歐洲荷、德、英、比、雅典、丹麥、日內瓦等,以及美國主要城市考察茶業的生產及市場消費情形。當時茶試所或茶改場的員工雖不多。但保送往國外留學、進修、或考察以及國內大學或研究所進修或修碩士或博士學位者不下十餘人,以求學術研究水準的提升。
吳振鐸教授自民國41年度(1952)起,即應聘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兼授茶作學及其實習的課程,歷任講師、副教授及教授等兼職,至1993年始堅辭,歷時40載。茶做學雖屬選修課程,惟同一屆選修曾達百人者,分布五院中的11學系的記錄,此雖與飲茶時盛有關,但吳氏之教學認真,理論與實際並重,亦深為菁菁學子所歡迎和稱道。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奉準於民國71年(1982)年9月23日假臺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出席會員800餘人,選出吳振鐸為首任理事長,得連任乙次四年後選為榮譽理事長。協會成立不久,即承天仁茶業公司以及名間、凍頂等鄉鎮的茶農友們自動捐獻,於臺北火車站邊的天成大樓,購得508室為永久會址,以供各地茶友們來臺北有落腳聚會之處,此時的會友,包括,各大學的教授們及茶業界等已增至1,500餘人,茶藝協會創立時,即立茶葉品質官能鑑定人員遴選辦法,並經內政部以臺(75)內社第394898號核准後,經多次鑑定選出22人,以應當時各地優良比賽鑑評之需。吳振鐸當時只要時間允許,均親往各鄉鎮擔任主審,以期普遍提高品質。吳振鐸教授說:「當時的優良茶比賽,為普遍提高各地的制茶品質並增加茶農收益的有效主要方法,並非改進茶葉的最終目的」。至80年(1991)臺茶進口5795.584公頓,較出口738公噸為多後,宜謀更好的策略,以達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蒙其利的良策。
茶協會成立後,又承陸羽茶藝中心等贊助,舉辦泡茶師比賽及日韓等國際間茶藝界的交流與表演,使本省各地飲茶之風,隨之盛行。
近日在國家4A景區———漳州漳浦天福(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裡,看到一尊3米多高的石雕塑像,他便吳振鐸。因吳振鐸一生對我國茶葉的栽培、研製作出了傑出貢獻,所以後人為他豎碑立傳。 這尊面容慈善的吳振鐸塑像,雙手各託著的「金萱」和「翠玉」(茶名),是吳振鐸培育的優質茶葉品種,也叫「臺茶12號」和「臺茶13號」,他用他的父母名字為這兩個高優品種茶起名。因給臺灣茶農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長期以來茶農莫不由衷地感念他吳振鐸的祖父是清朝秀才,父親經營果園茶園,他從小與家人一道植茶,一生與茶葉結下不解之緣。1936年吳振鐸考入當時全國唯一一所高級茶科學校———福建高級茶科學校,後又就讀於福建農學院。1946年任省立福安高農茶科教導主任。1947年到臺灣後,任臺灣省茶業改良場首任場長,取得豐碩成果。他重視茶業教育及推廣,兼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40餘載,並發起成立中華茶業協會。
淨良法師
祖籍福建福安,曾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受戒,受戒之初曾為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室門人。1949年去臺灣,現任世界僧伽協會執行委員,現任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法師。傳承福建佛教傳統。為海峽兩岸的佛教界交流做基礎性的工作。
賢崇法師
福建福安人,童真入道,圓寂於莆田梅峰光孝寺,曾就讀閩南佛學院與福建佛學院。1996年受聘於普陀山佛學院,2004年應聘移錫桐鄉香海禪寺任監院。
浙江省桐鄉市香海禪寺將於10月19日舉行觀音殿全堂佛像開光聖典暨賢崇法師晉院法會。位於浙江省桐鄉市濮院鎮的香海禪寺(初名福善寺)始建於元朝,歷盡滄桑,幾度興廢。據史料記載:「元濮監舍宅建寺,基二十八畝。」明永樂癸巳年(1413)禪師毅然受任重修,後歷百餘年,殿堂又廢。明隆慶戊辰年(1568)有僧文淵等重建寺院,歷十八年竣工,費千金有餘。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七月二十九日,有僧湘南奉旨賜香海寺額。清鹹豐十年(1860)七月、十月,濮院又遭戰火,古寺受損。
全盛時期的香海寺,溪流環繞,四隅龍潭,梵舍稠密,殿閣雄偉,規模宏偉,乃江南名剎。寺內鐘聲傳十餘裡,居人作息以此為候。禪林勝境,引無數名人雅士登閣觀景,吟詩作畫。大書法家趙孟頫為大雄寶殿題梁.後代詩人稱香海寺「寶閣標雄鎮,丹梯躡虛空。」「煙雲無倉靄,竹樹回青叢。」沈濤亦有詩曰:「香海華嚴法界瞻,霜林秋色四周添,毗盧閣上登高去,紅樹青山一塔尖。」足見古剎當年雄資。
淨慧法師
祖籍福安,俗姓毛,生於一九二九年。宿具慧根,八歲即禮福安坂中福慶禪寺清亮和尚為師,披剃出家。居有年,隨盛慧長老往鼓山湧泉寺,從虛雲老和尚求受具足戒,並住山。一九四四年任鼓山副寺,掌會計。一九六零年入中國佛學院深造,六年後畢業。因文革正式開始,被迫回鄉改造,於老家範坑鄉毛家坪村務農。勤勞作務之餘,仍不廢清修,其間歷十三個春秋。
黨的十三中全會後,老和尚走上為佛教的復興事業而奉獻一生的道路:一九七九年應福建省佛教協會禮請,出任鼓山湧泉寺監院。一九八三年,福安市政府宗教部門禮請和尚回鄉,任福安市佛教協會會長、興隆寺住持;並創建寧德地區佛教協會,因德高望碩而被公推為第一任會長,團結廣大佛教徒,緊緊圍繞「愛國愛教」的立場,使寧德地區佛教協會沿著健康、正確的方面發展,不僅受到廣大佛教徒的愛戴和擁護,也受到政府各界的好評。
一九八九年率佛協同仁,重修湖山三寶寺,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為佛教事業作出了不懈努力和貢獻。 老和尚一生精修地藏法門,每日清晨三點起床,先誦《地藏經》,然後隨眾早晚課誦,數十年如一日,不論嚴寒酷暑,持之以恆,日日如是。持戒念佛,淡泊自處。待人慈悲樂施,
常對弟子們說:「要知足,才能常樂;有一點力量,就要行善積德,不要僅籍著前生所種下來的善根,享盡今生的福報。」因此老人家對於上門乞討的窮苦人們,從不讓他們空手而回。在教內成立慈善基金會,親自出任會長,籌集資金,進行印經、放生、賑災、捐助希望工程、義助貧苦大學生等活動。老和尚曾任福建省佛協副會長、顧問,寧德地區、福安寺佛協會長、名譽會長等職。為佛教和慈善事業劬勞一生而無悔,高風潔行,足以垂範後世。
二零零四年八月十六日清晨四點於湖山三寶寺安詳示寂,世壽七十八,僧臘六十八,戒臘六十一夏。
印覺法師
華嚴寺住持印覺法師原名宋賜光,原藉福建省福安市,生於1959年。法師幼年即接觸佛法,中學畢業後在家做過一段時間小本生意,於1980年到廣東韶關丹霞山別傳寺禮本煥大和尚剃度出家,次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佛學培訓班學習並受具足戒。1985年,再進入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巖山分院深造,畢業後回到廣東丹霞山別傳寺協助恩師本煥大和尚管理和維修寺院工作,任職知客兼監院和韶關市佛協理事。1994年任職別傳寺首座兼監院及韶關市佛協會副會長,韶關市第七屆政協委員和廣東佛協理事。1996年法師應廣州市花都區佛教信徒之邀到華嚴寺弘法,2001年10月1日經廣東省和廣州市宗教事務局批准華嚴寺正式開放為佛教宗教活動場所。廣州市佛教協會第七屆會議法師當選為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印覺法師對佛學有較深的研究,並積極從事佛教人才的培養工作,在丹霞山別傳寺擔任監院時就曾經首次成就禪修者閉關修行,為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後開創南粵佛教閉關之先河。他還舉辦過廣東佛教首次的 禪學夏令營活動(點此進入)在佛教界有一定的影響。同時,法師還十分重視佛教慈善事業,積極發揚人間佛教思想。此外,法師在書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詣。
普仁法師
俗姓鄭,名成鑑,福建福安人,生於1956年。1980年到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依明開大和尚出家,同年12月考入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普仁法師在佛學院期間,努力向上,學習勤奮,各門課程都取得優異的成績,尊敬師長,親近同學,禮貌有節,從無戲言奇語,精進不懈,衣食簡樸,苦修苦行。1982年秉受具足戒。1983年分配至西園戒幢律寺,歷任會計、副寺、監院、方丈等職。1994年,在西園寺傳授三壇大戒時,任尊證師。1997年,秉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法脈。1998年7月,當選為蘇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98年9月3日,榮任西園戒幢律寺方丈;2002年9月,當選中國佛教協會理事;2003年1月,當選為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1999年,被蘇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授予「蘇州市宗教界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普仁法師現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省佛
教協會副會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西園戒幢律寺方丈。
濟群法師
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到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現任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及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並被聘請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數十萬字。
在教學之餘積極從事通俗弘法,在歐洲、澳洲及港臺等地,留下了法師弘法的足跡;在大陸高等院校、信眾團體中,也時常應邀演講。
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叢書"《學佛者的信念》、《心經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隨後又推出"人生佛教小叢書系列"兩輯,包括《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等十本,與社會大眾廣結法緣。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中。
明德法師(1895~1961)
原籍中國福建省福安縣,少年出家,童真入道,禮該福建省福安縣崇福寺轉備和尚座下出家,受具足戒於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湧泉寺虛雲老和尚座下。一九三四年承圓瑛老法師之法乳,即任雪峰崇聖禪寺副寺。
一九三六年南來弘法,駐錫新加坡,後轉赴檳城,任極樂寺監院。一九五○年創建香山寺,梵宇莊嚴,巍峨壯麗。法師為人慈悲為懷,甚得緇素敬仰。明德法師圓寂於一九六一年五月九日(農曆四月十八日),世壽六十六歲。
聖光法師(1914~ )
福建福安人,俗姓李。法名聖光。字伯圓,號綠野。十九歲時依福安縣獅峰廣化寺靜繩和尚披剃;二十二歲受具足戒於福州鼓山湧泉寺虛雲和尚座下,並依虛公習禪,復入福州鼓山石鼓佛學院參學。後任職於鼓山湧泉寺、福州崇福寺。一九四七年由鼓山調派至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任職監院。一九六一年應邀至吉隆坡弘法,於八打靈建立湖濱精舍,深受當地信徒之敬仰。師平素淡泊自適,喜以書畫調和禪心。曾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副主席、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顧問,又常受聘為其他各佛教團體之導師、顧問等職。著有松濤聲裡話前塵、五臺山上一行者、睡獅身上的疤痕等書。
惟航法師
福建福安人。中國佛學院畢業。學識淵博為人耿直,秉承古學,研習書法數十載,頗得文人書風底蘊。作品意韻相融,尤喜行、楷二體。1980年17歲來到普陀山跟著金山活佛-妙善大師。現為浙江省佛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學院副院長。06年CCTV舟山《菩提淨土》節目對惟航法師做了專題採訪。
淨雄法師
福安人,閩東旅港聯誼會常務副監事長釋,寧德市政協委員、市僑聯委員。在香港荃灣芙蓉山有兩座寺院,一座叫宏法寺,一座叫福慧寺,兩座寺院的住持都是釋淨雄法師。他高中畢業後不久出家於廈門南普陀禪寺。1987年到香港,他依靠幾位出家徒弟及廣大善男信女,把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兩座寺院整修得煥然一新,新建的三層大樓雄偉壯觀。他發起創辦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並任主席,致力開展慈善事業。
1996年,釋淨雄法師回到閩東,聽說福安社口鎮牛山灣畲族村小學校舍十分破舊,而且四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天上學都要步行往返20多公裡;城陽鄉馬上小學年久失修,缺乏資金翻新,心裡非常焦急。他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能讓他們在舒適寬敞的環境中學習,是我們佛家人應盡的職責,能為國家、為家鄉教育事業添磚加瓦,也是我的光榮。」為此,釋淨雄法師先後捐款建起了牛山灣希望小學、馬上希望小學、穆雲洋坪畲族小學、坂中聾啞學校、柘榮英山小學,資助興辦福安福慧特教學校等。1997年,釋淨雄法師在社口中心小學與100名貧困學生結對子,資助他們完成小學學業。他還資助福安一中特困生王潤彬,解除其後顧之憂,使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南開大學。今年2月初,他在福安慰問特困人群,獲悉200公裡外的古田縣,一個叫黃聲漩的鄭州大學學生因為無法籌措學費而輟學在家時,他立即寄錢去,讓其重回鄭大,完成學業。幾年來,他資助的貧困生難以計數。據閩東旅港聯誼會和宗教界人士介紹,法師的捐款興學總額在200多萬元以上。但他卻說:「捐款雖然不多,但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喚起人們關心下一代。」
釋淨雄法師的義舉,博得世人讚賞,許多善男信女紛紛效仿,慷慨解囊,助教興學。1999年新加坡謝氏夫婦捐款10萬元在範坑鄉建上坪希望小學;香港聯泰國際集團董事長陳守仁、林碧琴夫婦捐款10萬元,建範坑鄉孫中山希望小學;香港某學院陳教授聽說要建希望工程,立即拿出3萬元……宏法寺、福慧寺的弟子150人,自願提出每月節約10元,獻給助學工程。
陳新華 - 桌球世界冠軍(1960— )
中國桌球運動員。福建福安人。左手橫握拍,採用削改結合打法。1985年獲第6屆世界盃男子單打冠軍。同年作為中國男隊的「秘密武器」在第38屆世乒賽男團決賽對瑞典一戰中連克林德和瓦爾德內爾2名高手,為中國隊獲得團體冠軍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從第36屆至第39屆連續4次代表中國參加世乒賽,2次獲混合雙打世界亞軍。1987年獲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後赴英國定居。
林忠仔 - 世界射擊亞軍
23歲,生於福安市城陽鄉東口村,1998年進入原寧德地區少體校,1999年進入省體工隊,2004年進入國家隊,師從名將王義夫。2005年6月9日,首次參加世界盃賽的林忠仔,在射擊賽德國慕尼黑站50米手槍慢射賽上,技壓群雄奪得冠軍,戰勝了世界冠軍譚宗亮,並為中國隊拿下該項目的第一張北京奧運會入場券,使得中國隊的入場券總數達到16張。同年8月25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射擊世界盃總決賽男子50米手槍慢射決賽中與俄羅斯名將科科列夫同為663環,但在單發決戰中惜敗於對手,獲得銀牌。俄羅斯選手伊薩科夫以總成績660.2環獲得第三名。
張炯 -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
1933年11月出生,原籍福建福安,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兼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院院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文學學科專家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文學藝術論》、《毛澤東與新中國文學》、《新時期文學格局》、《文學的攀登與選擇》、《走向世紀之交》等十五種,主編有《新中國文學史》上下卷、《中華文學通史》十卷、《中國文學通典》四卷。所主編的《新中國文學五十年》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新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通典》獲中國圖書獎,《當代文學新潮》、《新時期文學六年》、《中國當代文學講稿》等六種書獲當代文學優秀研究成果表彰獎。個人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頒給的「二十世紀成就獎」銀質獎章。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表彰獎五次、中國圖書獎一次、中國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一次,現專業指導方向是中國當代文學。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郭州 - 科技名人
機械工程設計專家。男,1934年9月出生,福建省福安市人。1961年吉林工業大學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畢業。曾任機械工業部第五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物料搬運分會理事,天津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天津機械工程學會物料搬運分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機械製造、工廠設計和技術管理工作。曾主持天津微型汽車廠、天津內燃機廠和天津拖拉機廠的設計,負責天津汽車工業總公司5萬輛夏利轎車發動機部分技改項目。精通現代管理學理論,具有豐富的工廠設計和技術管理經驗。著有《機械工廠初步設計深度和格式》、《機械工業建設項目投資估算指標》等專著,及《成組生產》、《勞動量測量》等譯著,曾獲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姜標 - 優秀博士後
建設中國的「杜邦」 (中國科學院)
姜標,男,籍貫福建省福安市,1962年11月12日出生,博士畢業:出國前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1992年1月赴美國杜邦公司工作,1994年12月回國;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長、研究員。並任上海市科技協會委員(1996年)、上海青年聯合會常委(1998年)、上海市第九屆政協委員(1998)、上海市普陀區第十屆政協常委(1998)、中國科學院第二屆新藥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長聘)、上海市科技啟明星協會副理事長(1998)、上海市普陀區科技民營企業協會副理事長(1999)、中國青年科技協會委員(1999) 1992年姜標被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特別選送到世界著名的美國杜邦公司作博士後研究,他的科研成果獲得了美國專利(96-US21319)、歐洲專利(EP97934027.0)、世界專利(WO9801453A1.)。 在美國3年,姜標成績斐然,當美國化學界向他熱情地敞開大門時,姜標卻毅然放棄優厚待遇,謝絕挽留,攜妻回國。決心建立中國的『杜邦』。1994年12月30日就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指導十幾名研究生,從事國家、中國科學院及上海市「九五」攻關項目:「不對稱有機合成方法學」、「手性藥物合成」、「以海洋天然產物為先導(化合物)的新藥創製」、「精細有機化工」等重大課題的研究,發表論文30多篇,申請10項國內專利。另一方面他將科研與產業相結合,並在此領域裡捷報頻傳。1996年5月,3個月解決了美國7家工廠一直無法攻克的抗愛zi病藥物生產中的三大難題,使產品直接從實驗室進入工廠生產,質量遠遠高於美國7家工廠,打開了國際前十大製藥公司大門。又接連研製出可降解醫用材料和以天然二氧化矽為原料合成有機防火材料,前者製成手術縫線可被人體自然吸收,製成人造骨可與自身骨互融一體,免除開刀拆線、換骨之苦;後者無毒無害,已被美國應用於航天工程中。在短短的3年裡,以他為首的小組完成了48個新產品的研究,其中30個通過中試,15個以上新產品開始批量出口。在1997年完成4500萬元產值,實現1000萬元利稅,出口創匯340萬美元。使當時倒閉在即,帳面資金餘一萬元,利潤為0,負債400萬元的公司由虧損企業一躍成為普陀區利稅大戶。1998年完成產值8000萬元,實現2500萬元利稅,創匯1000萬美元。僅1999年上半年出口額600多萬美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累計出口達2000萬美元。
由於姜標的突出貢獻,1994年獲首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996年2月作為優秀留學回國代表,受到當時的李朋總理和李蘭清副總理的接見。同年獲上海市第2屆十佳科技啟明星、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中華青聯、共青團中央)、香港求是科學基金會的傑出青年學者獎、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張紹鈴 - 博士後
張紹鈴博士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福安人。1961年12月出生。從事果樹學及生殖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專業。1999年畢業日本國立三重大學,獲生物資源學博士學位。1999年到2001年在南京農業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在南京農業大學工作,南京農業大學果樹研究所副所長,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含已完成)國家自然基金、「863」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項目20餘項。累計獲得科技成果獎8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項,如,2002年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2004年江蘇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件,如,一種核糖核酸酶的提取方法;出版著作、教材9部;發表了60餘篇論文,主要研究在Sex. Plant Reprod.、HortScience、Scientia Hort.、J. Japan. Soc. Hort. Sci.、 植物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其中SCI收錄8篇,ISTP收錄1篇。
李曉華 - 博士後 西藏科技廳副廳長
祖籍福安 1992年上海交通大學獲得雙學士學位,1995年在廈門大學獲得化學系碩士學位,1999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1999—2001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作博士後研究員,目前在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任分析實驗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2003年至今,回國掛職,任西藏科技廳副廳長,並組織留美博士到西藏開展服務活動。
馮鈺錡 - 博士生導師
男,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漢族。1978-1985年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91-1993年獲日本文部省國費獎學金在日本茨城大學研修,1996年獲日本千葉大學博士學位,1996-1998年武漢大學博士後,2002年分別在美國Iowa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做高級訪問學者。現任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色譜學會理事、副秘書長,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武漢市公安局緝毒委員會顧問。目前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為:(1) 新型分離介質的設計、合成及其在現代分離分析技術中的應用; (2)樣品預處理新方法及其在體液、食品、環境等複雜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3) 藥物中微量雜質的提取分離及結構鑑定;(4) 中草藥中活性成分的製備分離技術。迄今己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被SCI收錄71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0多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承擔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1項、其它科研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10多項。
陳貞 -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湖南農大植病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
從事植物病理學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水稻品種對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的抗性機理研究,以及水稻細菌性病害的流行規律、病原菌鑑定及防治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貞,1921年10月25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安縣。父親陳文翰系前清秀才,民國政府時曾在福建省長公署任職。 1951年,湖南農學院成立(1993年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陳貞受聘任植保系助教,開始了從事植物病理工作生涯。在40多年的農業教育與科研工作中,陳貞多次被評為校先進教師,1978年和1983年兩次獲湖南省「三八紅旗手」稱號,198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78年獲湖南省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1987年和1990年兩次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榮獲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陳貞於1951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民盟湖南省委員、常委、副主委,任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第二、三屆政協委員、常委、執委。長期擔任湖南省植病學會理事長,省植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病學會中南區分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植病學會理事和中國植保學會理事,湖南省科委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現任湖南省植物病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蘇瑞隆 - 亞洲文學博士
祖籍福建福安,1962年出生於臺灣臺北。1984年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1988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後師事康達維教授,專攻中國古典文學,1994年美國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博士,1994 - 1996年任教於美國威斯康 星大學東亞系,現任教於新加 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專攻漢魏 六朝文學及歷代辭賦。
1994年獲亞洲文學博士學位。迄今發表有關辭賦及漢魏六朝文學論文數十篇。
另:白馬港西岸的甘棠是著名的文化之鄉,朱熹的過化更使這裡人傑地靈。慶元五年(1199年),已經七十高齡的朱熹在他的福安籍門生黃幹和楊復的陪侍下,來到長溪,甘棠的上東庵是重要的一站。朱熹和他的弟子們在這裡創辦「考亭書院」,授徒講學,誨人不倦,使這一座唐代古剎名聞遐邇。上東庵至今還十分珍愛地收藏著一副聯板,上面刻有「留衣韓伯人如玉,解帶蘇公價值金」十四個大字;從落款小字我們知道這是「朱公筆跡」,系「紫陽夫子流寓此庵原贈」。
掌上福安-官方微信平臺作為福安最大的微門戶,致力於全方位宣傳福安風土人情,挖掘福安文化特色,搭建一站式便民消費導航。
更多分享點擊標題下籃字「掌上福安」訂閱
—回復"宣傳片",《福安城市形象宣傳片》
—回復"社區",發布招聘、租賃信息
—回復"h",更多精彩呈現
—投稿:zs0593@126.com
—聯繫電話:0593-666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