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鄧靜 記者 郭建坤 文/圖)1月8日下午,喜德縣向榮中學,寒風凜冽,氣溫驟降。一群孩子們的歡歌笑語迴蕩在向榮中學行政樓一樓大廳,如同冬天裡的一團火,溫暖了人們的心窩。這是西華師範大學「一對一」精準幫扶專家團隊在向榮中學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時的情景。
據悉,「一對一」精準幫扶項目是「國培計劃2020」針對涼山州7個未脫貧摘帽縣設立的教育精準幫扶提升工程專項,目的在於助力教育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升鄉村學校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振興鄉村教育。西華師範大學具體承擔喜德縣7所學校為期2年的「一對一」精準幫扶提升工程,著力提升喜德縣學校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打造民族地區深貧縣教師發展示範區。
為加強項目統籌協調,按照「半年見效,一年達標,兩年固本」的總體思路,西華師範大學組建了教學能力提升、文化建設、學生教育等8個幫扶工作組,幫扶工作組於1月4日至10日再訪喜德,開展專項幫扶工作。著力指導幫扶學校建構完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為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校本研修等賦能,促進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讓學校師生搭上新時代核心素養提升的快車。
學校管理往哪兒改?
學校管理需要校長的觀念麼?答案是肯定的。作為一名一線校長,學校管理組組長、西華師大附屬巴中實驗中學校長唐淵深知校長肩負的職責,「我今天最想表達的是,校長和教師的觀念創新、思想解放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們常說好校長就是好學校。什麼是好學校?今天唐校長的一席話回答了,好校長要有好的觀念力、好的執行力。」光明鎮中心小學校長李慶惠說,校長作為學校的總設計師,一定要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做好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
在李慶惠眼裡,西華師大巴附中是基礎教育的「優等生」,光明鎮中心小學是鄉村校「後進生」,兩校差距明顯,「後進生」想提升總不知往哪兒發力。「這個『優等生』和盤託出,專家組到學校手把手指導工作,廢、改、立教學管理制度,共享優質師資、教學資源,有了西華師大的幫助,我們建好學校更有信心了。」
西華師大不僅送教上門,還選派了業務能力強、政治素養好的數學與信息學院馮世強掛職光明鎮中心小學副校長。記者走訪光明中心小學時發現,馮世強深受學生們喜愛。
當問到為什麼喜歡馮老師時,一年級一班的楊禮航用稚嫩的聲音大聲答道:「因為馮老師對我們好唄!」
掛職半年多來,馮世強按照「標準要高、管理要嚴、工作要細、情感要真」的工作要求,不斷強化光明小學的教育教學管理,得到當地師生的一致認可。
談到喜德教育的變化,喜德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沙瑪瓦鐵告訴記者,在喜德,此前但凡「有點門路」的家長都會把子女送到西昌等地上學,近年來「家門口的學校」認可度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明顯。除了當地縣委縣政府一系列的教育投入外,西華師大的幫扶起了重要作用,卡沙沙!
教師隊伍如何建?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要素,教師發展就是學校發展。數學與信息學院湯強帶領的教學能力提升組、教研組對向榮中學進行了大量的摸底調研發現,向榮中學老師們內生動力不足,個人能力欠缺是制約向榮中學發展的一大難點。
向榮中學是一所新辦學校,2020年9月開始招生。師資由原米市中學、兩河口中學、冕山中學、尼波中學4所片區學校教師、新聘教師、西華師大支教教師組成,教師構成複雜。在校學生近6000人,體量大,存在新教師迷茫、老教師倦怠、部分教師抱怨等問題。
如何建強向榮中學教師隊伍?工作組專家堅信,每個人都有向上向善的願望,而關鍵的一環,就是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促進教師實現專業發展、自主發展,提升他們的職業幸福感。
——加強教風建設,提高教書育人水平。建立和完善統一、科學和規範的教師日常行為和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加強教法和學法研究,整合資源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完善教務處、教研組、備課組三級管理網絡,推動教研組與年級組教學質量管理的結合;創設信息技術平臺,發揮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的優勢。
——配齊薄弱學科教師,開齊各類課程。西華師大作為幫扶單位,將陸續選派教育碩士支教向榮中學,在初中各學科尤其是薄弱學科(語、數、英、音、美、體、理、化、生)探索、實踐引領適合向榮中學學科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提供持續不斷的專業支持,提振喜德教師信心。
——考察選拔現有教師,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通過筆試、口試和課堂教學觀察,全面了解四所初中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水平,依照教學業務素質考核等級和熱衷教育關愛學生情懷,重新安排適合的崗位。
掛職向榮中學副校長、文學院李將將這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們將不負學校重託,扎紮實實做好支教工作,把先進的理念、知識、思想傳遞給當地師生,引領當地教師快速成長,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學生習慣怎麼糾?
「在學校裡,我們常能聽到老師告誡孩子們別嚷。但是什麼是嚷?指向不明,孩子在老師約束不了的地方,還是會大聲喧鬧。」學生工作組組長、學工部副部長程績分享了自己的應對之法:由老師來牽頭,把平時表現好的學生分成若干個組,輪流執勤,讓平時表現好的學生來帶動幫助表現不好的學生。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程績認為,好習慣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潛移默化、內化於心的,「好學生和好老師都需要自己『長出來』。」
程績從自己的管理實踐出發,向向榮中學的學校管理者展示了如何用思想引領、環境浸潤、評價跟進等手段促進學校發展的鮮活案例。
他認為,民族地區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孩子自尊心強,需要老師的「愛心+耐心」,真心實意與他們交往。
「程部長說的思想引領、環境浸潤等,我們學校也一直在做,但我覺得,不管是在理念還是堅持的程度上,我們做得都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教師的評價上,差距仍很大,目前的評價方式還是太單一。」向榮中學校長向曉星說。
在和向榮中學領導班子的座談中,一些因分享、交流而產生的理解和共識正在流轉。
校園文化對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找到突破口,讓一所學校有質的飛躍與蛻變?校園文化組組長、西華師大美術學院院長李永春帶著這樣的思考走進喜德。
經過幾天的實地走訪調研,校園文化組交出了一張沉甸甸的答卷。
——向榮中學屬新建學校,可以通過種植花草、塑造人文景觀來綠化、美化校園環境。校園環境布局和功能區劃相對落後的學校,要立足於創建乾淨、整潔、有序的校園環境,不對環境進行大改造。
——結合民族文化、風俗和重要節日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積極推廣優秀少兒歌曲和健康向上的彝族歌曲,樹立美好心境。
……
「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華師大師培中心常務副主任李興榮說,尤其是脫貧攻堅以來,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們精神面貌變化,為教育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他認為,提高喜德教育質量和水平,一方面喜德當自強,探索教育規律;另一方面喜德教育要更加均衡發展,西華師大作為一所老牌師範院校,傾情投入,擔當和作為是應有之義。
如今,在喜德,一場全方位的教育探索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可喜的變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