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曹志政 薛巍敏 劉華東
9月1日,鎮原縣召開農業產業推進大會,全面深入分析全縣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思路、機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構建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的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鎮原縣委書記毛鴻博在大會上提出:「要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固有思維,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推進農業與工業、旅遊、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體系。」
鎮原是國家級貧困縣,有貧困村12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23萬人,貧困發生率36.21%。今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作為全省8個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如何在年底之前實現脫貧摘帽?
今年6月以來,鎮原縣以「知不足而後勇」的態度,組織全縣領導幹部赴慶陽市內各縣區和周邊市縣學習脫貧攻堅工作,「橫向比找差距 ,縱向比補短板」,通過和兄弟縣區脫貧攻堅工作的交流、體會,堅定了脫貧摘帽信心。針對緊迫而繁重的任務,鎮原縣緊緊圍繞高質量脫貧,紮實推進掛牌督戰,聚精會神答好每一道考題,確保在這場終極大考中交出好答卷。
答好「基礎題」
「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基礎題」。紮實開展「3+1」衝刺清零、「5+1」專項提升行動,就是圍繞整縣脫貧退出摘帽最終目標,瞄準薄弱環節,靶向補齊短板。義務教育實現了貧困家庭零輟學,基本醫療保障率、安全住房保障率、飲水安全保障率均達到100%。目前引進24家龍頭企業,建辦1268個合作社,帶動全縣做強做優「畜禽、瓜菜、林果、飼草」主導產業,發展壯大「中藥材、萬壽菊、肉兔」特色產業,實現了貧困村通硬化路、生活用電、自然村通動力電三個全覆蓋,只有在「量」上得到突破,在「質」上得到提升,群眾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獲得感才能明顯增強。
毛鴻博書記介紹說:「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是『政治責任』。抓住最後的『窗口期』,答好『基礎題』,全縣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帶頭扛起政治責任,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緊盯深度貧困鄉村,全力決戰脫貧攻堅,實現穩定脫貧3.91萬戶15.95萬人,貧困村退出107個,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5%。」
「目前形成的到村到戶到人的『三到』掛牌作戰體系是整體脫貧的根本保障。」按照掛牌作戰的要求,在中央、省市掛牌督戰的基礎上,全縣已經確定33名縣級幹部、各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每人常態化督戰20至30個重點戶。把各鄉鎮分為4個戰區19個作戰組,實行四大家主要負責人分戰區包抓、縣級幹部包鄉、部門單位幫村、工作隊駐村、扶貧專幹包村、幹部職工幫戶的聯動作戰機制,推動形成了到村到戶到人的作戰責任體系。
毛鴻博說,全縣持續推進「五級書記抓扶貧」制度,組建14個專責工作組,建立了指揮調度、精準管理、資金監管、督查問責、產業幫辦、合力幫扶、黨建引領、歇幫懲懶「八項機制」,中央、省市、縣鄉五級7062名幫扶幹部傾力幫扶,採取「四不兩直」「日暗訪日通報」的工作機制,紅黃藍三色預警督辦工作落實,目前,未脫貧退出的13個村、3195戶全部達到了脫貧退出標準,211戶監測戶、359戶邊緣戶無返貧致貧風險,能夠如期實現整縣摘帽,可向鎮原53萬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答好「綜合題」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如何整合傳統養殖種植的資源,確保農民收入過線,堅決守住脫貧底線,是「大考」中一道「綜合題」。鎮原全縣總人口53萬,農業人口48萬,耕地213萬畝,縣域經濟以農業為主。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農業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先後實施了產業「培育突破、鞏固提升、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確定了「肉雞、肉牛、蘋果、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發展體系。
毛鴻博說:「雞、牛、果、中藥材是適合鎮原基本縣情的農業四大支柱產業。」
肉(蛋)雞產業主要以發展白羽肉雞和地域特色肉蛋雞為主:白羽肉雞產業依託聖越農牧為引領,計劃到2022年飼養量達到1.2億隻,帶動種養循環發展、冷鏈包裝、商貿物流、交通運輸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白羽肉雞全產業鏈生產,打造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雞產業強縣。通過三年的發展,肉(蛋)雞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撐點。
肉牛產業以早勝牛保種改良擴繁為主,依託現有肉牛成功的養殖技術和圈舍等基礎條件,突出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到2022年建成5萬頭肉牛養殖示範區,帶動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35萬頭。通過三年的發展,肉牛產值達到50億元。
蘋果產業堅持「企業引領、行政推動,示範帶動、群眾聯動,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思路,以苗木繁育良種化、基地建設規模化、貯藏加工自動化、果品營銷立體化、技術服務網格化為抓手,全域規劃、全鏈條發展、全體系建設,傾力打造隴東黃土高原優質蘋果鎮原基地。至2022年底,全縣蘋果栽植面積達到30萬畝,產量達到15萬噸,產值達到7.5億元。
中藥材產業是以天欣堂藥業為依託,訂單種植、保護價回收,以 9個鄉鎮為核心生產區,各建成標準化基地1000畝,每年種植5萬畝以上;萬壽菊依託立達爾公司,以平泉、臨涇、太平、孟壩四大塬區為重點種植區域,輻射帶動茹河、洪河兩條河沿岸鄉鎮發展,年栽植萬壽菊5萬畝以上。通過三年的發展,中藥材產值達到10億元。
答好「加分題」
鎮原縣是一個勞務大縣,平均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常年在外務工,打造勞務「金」字招牌,擦亮鎮原勞務品牌底色成為一道「加分題」。近幾年縣委、縣政府把勞務輸轉作為解決群眾收入的支柱產業來抓,通過多年努力大多數務工人員已找到了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鎮原護工」、「紅杏之鄉、家政巧婦」已形成規模巨大、收入穩定、信譽良好的勞務品牌,在京津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
毛鴻博認為,「鎮原護工」、「紅杏之鄉、家政巧婦」這兩個勞務品牌之所以牆內開花牆外紅,主要是常年抓培訓,提升了務工人員的綜合素質。多年來依託北京富平家政學校、縣職中和民辦職業培訓學校,深入開展護工和家政服務培訓,先後培訓家政服務員、育嬰員、保育員6000多名,並為考試合格的5400名女工免費辦理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目前已有15000多名在京務工人員通過參加各類培訓學習拿到了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的育嬰員、保育員、初級護工資格證。同時在抓輸轉過程中搶先佔領市場,勞務部門充分發揮在勞務輸轉中的牽頭抓總作用,引導農民工與務工重點地區規模大、信譽好的大公司籤訂勞務合同,保證他們能長期穩定就業。
「勞務輸出是一個過程,當好『娘家人』才是關鍵」。自2010年起,相繼在北京、天津等地建立勞務工作站,負責用工信息收集、推介、組織輸轉和幫助務工人員的勞動維權,發揮務工人員「娘家人」的作用,為廣大護工和家政服務人員安心務工保駕護航。
答好「面試題」
基層黨建是農村發展的基石,夯實幹部作風,縱深推進抓黨建促脫貧,確保群眾認可,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面試題」。經過7年多的精準扶貧、4年多的脫貧攻堅戰,鎮原貧困人口由17.23萬人減少到8570人,貧困面由36.21%下降到1.75%,能夠接續取得這些階段成效,基層黨組織舉旗引領是主線,基層黨組織統攬全局是關鍵,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是保障。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基層黨組織如何更加有力有效地發揮自身引領作用,直接決定著打贏這場『硬仗』的質量和成色。」毛鴻博說,打贏脫貧攻堅戰,縣委是「一線指揮部」,鄉鎮黨委是「一線作戰隊」,村級黨組織是「一線急先鋒」。辦好一件事,人是最大前提和決定因素。脫貧攻堅越是到了衝刺收官的關鍵時點,越是需要拿出攻城拔寨、滾石上心的信心和勇氣,越是需要選出最能打硬仗、打勝仗的精兵強將,這些都是基層黨組織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
結合基層黨建「四抓兩整治」、村幹部隊伍建設「三化」試點等重點工作,通過就地選一批、向下派一批、一肩挑一批、選聘專一批的「四個一批」工作法,著眼從致富能人、創業青年、復退軍人、技術能手、返鄉人才中精挑細選農村發展「領頭雁」和脫貧攻堅「排頭兵」,先後選配本土化「能人帶動型」村支書68名,落實「一肩挑」164個村,極大增強了村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從根本上解決了一些發展薄弱村、貧困落後村「選人難、用人難、留人難」問題,真正為這些村注入了「源頭活水」。
毛鴻博說,村看村、戶看戶,黨員群眾看的是支部。一個貧困村能否按期脫貧退出,支部帶有好思路、幹有好路子是著力重點,產業培育、產業扶貧是根本支撐。產業如何發展到村、覆蓋到戶,政策、項目、資金是外力因素,群眾想幹、能幹、善幹是內力要素,這些都需要縣委把方向謀全盤、鄉鎮黨委找路子定方案、村級黨組織帶好頭抓落實。就鎮原實際而言,就是要把「雞、牛、果、藥」四大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著力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為每一個貧困戶量身定製「脫貧套餐」,讓他們脫貧奔小康的底氣更足,步子邁得更大,成效才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