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懷孕的消息對準爸媽是何等的喜悅,但如何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是準爸媽們最為關注的問題,產前檢查是監測胎兒發育和宮內生長環境,監護孕婦各系統變化,促進健康教育與諮詢,提高妊娠質量,減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規範和系統的產前檢查是確保母兒健康與安全的關鍵環節。
從懷孕到分娩準媽媽們要記住各種各樣的檢查,怎麼能記得清楚呢?別擔心,我們在這裡就給大家列一個詳細全面的產檢時間表。
首次產前檢查的時間應從確診妊娠早期開始。主要目的是:1.確定孕婦與胎兒的健康狀況;2.估計和核對孕周或胎齡;3.制定產前檢查計劃。一般情況下首次檢查時間應在6-8周為宜,妊娠20-36周為每4周檢查1次,妊娠37周以後每周檢查1次,共行產前檢查9-11次。高危孕婦應酌情增加產前檢查次數。
那麼如何判斷準媽媽是否懷孕?第一個最直觀的判斷方法就是「大姨媽」不來了,也就是停經。如果正常的來月經日期向後拖延了一周以上還沒有來或者是月經量非常少,出現茶色分泌物時,那就要注意啦;第二個判斷方法是在停經的基礎上偶有噁心、嘔吐、不想吃油膩東西的感覺,這有可能是早孕反應;第二個是在第一個的基礎上出現的,當然,也有些準媽媽的早孕反應可能並不明顯。
出現以上情況,您就需要驗孕啦,可以到藥店自己買早孕試紙測試,或到醫院婦產科掛號檢查,如果妊娠試驗陽性,恭喜您成功晉級準媽媽啦。如果並未檢查出陽性也不要大意,再觀察一周,要是「大姨媽」還不來就需要再複查一次。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於「西交一附院婦產科」,版權均為西交一附院婦產科所有,歡迎轉載,但必須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本網站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