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砂壺刻銘 獨生曼妙
紫砂是我國陶瓷器藝術中的重要門類,以江蘇宜興窯為代表,器型主要以茶具的紫砂壺為主。據明末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陽羨即宜興古稱,《陽羨茗壺系》是明代一本專論宜興紫砂壺的著述,上述引文說明宜興紫砂壺興起於明代,與飲茶方式的改進有關。作為精緻茶具的紫砂壺,吸引著眾多文人雅士的垂青。清代以後,砂壺刻銘、刻詩句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也彰顯著紫砂藝術的獨特魅力。本文介紹一件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金玉不如瓦缶」銘紫砂曼生壺。
圖1:「金玉不如瓦缶」銘紫砂曼生壺
此壺(圖1)通高6.5、口徑4.7、底徑4.9釐米,在2015年舉辦的「皖江洪流——安徽軍民抗戰史實展」上,曾作為安徽抗戰將領所使用過的物品展出過。壺作直口,附蓋,蓋鈕頂部鑽有直穿孔;折肩,肩部刻「金玉不如瓦缶,曼生」八字銘記;壺腹極扁,上下腹分明,在中間形成對接之勢;前置短流,自壺身中部引出,後置耳形曲柄,圓潤流利,與壺流持平;平底,底部中間刻「琢玉齋」三字篆體印章款(圖2)。整體觀之,此砂壺胎質細膩,造型樸拙大方,刻銘刀法遒逸,印款古樸雅致,頗耐人尋味。
圖2:底款
壺身刻銘「曼生」即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清代中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其精於書法、繪畫、篆刻,被後世尊為「西泠八家」之一。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是宜興紫砂壺製作的全盛時期,其中就表現為制陶匠師與文人士大夫合作制壺的特點。陳曼生曾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前後,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縣任職地方官,其間他對宜興紫砂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和當時著名的宜興紫砂藝人楊彭年等人合作,創製了大批紫砂壺。他們的合作,是由陳曼生設計壺樣(有「曼生十八式」之說),並在壺身題字刻銘,再交由楊彭年等工匠負責砂壺的成型與燒制。因是陳曼生設計,故這類砂壺常被稱為「曼生壺」。曼生壺將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故被認為是繼晚明時大彬、康熙陳鳴遠兩位制壺名家之後,宜興紫砂制陶史上的第三座豐碑。
關於「金玉不如瓦缶」銘記,見於紫砂壺上的不是孤例。文人喜以此銘,我想應有兩層含意:其一是說紫砂壺這瓦缶之器非常珍貴,甚至勝過貴重的金銀玉器,其二也表現文人「視金錢如糞土」,不落俗套,不愛「金玉」而愛「瓦缶」的境界和雅趣。
據今人對「曼生十八式」壺形的研究,此壺之形應當屬於「合歡壺」,即壺身由上、下兩半對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歡」。相傳最早的合歡壺乃陳曼生喜極而制,故風格綺麗,精工典雅,韻味無窮,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也!正如寂園叟在《匋雅》中所言:「陳曼生壺,式樣較為小巧,所刻書畫亦精,壺嘴不淋茶葉……若陳曼生者,本朝一人而已!」
(責編:王鶴瑾、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