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壺刻銘 獨生曼妙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砂壺刻銘 獨生曼妙

  紫砂是我國陶瓷器藝術中的重要門類,以江蘇宜興窯為代表,器型主要以茶具的紫砂壺為主。據明末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陽羨即宜興古稱,《陽羨茗壺系》是明代一本專論宜興紫砂壺的著述,上述引文說明宜興紫砂壺興起於明代,與飲茶方式的改進有關。作為精緻茶具的紫砂壺,吸引著眾多文人雅士的垂青。清代以後,砂壺刻銘、刻詩句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也彰顯著紫砂藝術的獨特魅力。本文介紹一件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金玉不如瓦缶」銘紫砂曼生壺。

  圖1:「金玉不如瓦缶」銘紫砂曼生壺

  此壺(圖1)通高6.5、口徑4.7、底徑4.9釐米,在2015年舉辦的「皖江洪流——安徽軍民抗戰史實展」上,曾作為安徽抗戰將領所使用過的物品展出過。壺作直口,附蓋,蓋鈕頂部鑽有直穿孔;折肩,肩部刻「金玉不如瓦缶,曼生」八字銘記;壺腹極扁,上下腹分明,在中間形成對接之勢;前置短流,自壺身中部引出,後置耳形曲柄,圓潤流利,與壺流持平;平底,底部中間刻「琢玉齋」三字篆體印章款(圖2)。整體觀之,此砂壺胎質細膩,造型樸拙大方,刻銘刀法遒逸,印款古樸雅致,頗耐人尋味。

  圖2:底款

  壺身刻銘「曼生」即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清代中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其精於書法、繪畫、篆刻,被後世尊為「西泠八家」之一。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是宜興紫砂壺製作的全盛時期,其中就表現為制陶匠師與文人士大夫合作制壺的特點。陳曼生曾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前後,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縣任職地方官,其間他對宜興紫砂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和當時著名的宜興紫砂藝人楊彭年等人合作,創製了大批紫砂壺。他們的合作,是由陳曼生設計壺樣(有「曼生十八式」之說),並在壺身題字刻銘,再交由楊彭年等工匠負責砂壺的成型與燒制。因是陳曼生設計,故這類砂壺常被稱為「曼生壺」。曼生壺將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故被認為是繼晚明時大彬、康熙陳鳴遠兩位制壺名家之後,宜興紫砂制陶史上的第三座豐碑。

  關於「金玉不如瓦缶」銘記,見於紫砂壺上的不是孤例。文人喜以此銘,我想應有兩層含意:其一是說紫砂壺這瓦缶之器非常珍貴,甚至勝過貴重的金銀玉器,其二也表現文人「視金錢如糞土」,不落俗套,不愛「金玉」而愛「瓦缶」的境界和雅趣。

  據今人對「曼生十八式」壺形的研究,此壺之形應當屬於「合歡壺」,即壺身由上、下兩半對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歡」。相傳最早的合歡壺乃陳曼生喜極而制,故風格綺麗,精工典雅,韻味無窮,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也!正如寂園叟在《匋雅》中所言:「陳曼生壺,式樣較為小巧,所刻書畫亦精,壺嘴不淋茶葉……若陳曼生者,本朝一人而已!」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33款傳世之作經典石瓢壺「珍藏」資料,你看了嗎?
    葉露園制 八壺精舍(唐雲自用印)此印刻有長款:「藥翁好茗,尤喜藏曼壺,逐年收得八柄。其銘,一曰『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喜歡』。二曰『不肥而堅,是以永年』。三曰『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四曰『有扁斯石,砭我之渴』。五曰『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六曰『飲之吉,匏瓜無匹』。
  • 您錯過的一場紫砂盛宴「砂本無韻」紫砂特展
    砂本無韻紫砂特展2014年12月,一把由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合作而成的泰鬥級紫砂孤品大石瓢壺亮相申城「砂本無韻」紫砂特展。申錫制 子冶銘 方礎壺此壺以上佳段泥為胎,壺體作四方,流、把與鈕亦然,全器方正簡潔,以「鑲身筒」手法製作,由多個四方體組合而成,線條利落,端正挺刮,剛直遒勁,氣勢挺拔。壺側以木刻模印,臨刻漢長樂磚紋,紋飾工整、細,製作工藝精湛。
  • 2020西泠春拍:滿壺通刻種榆仙館詩,瞿子冶致敬陳曼生
    子冶繼曼生之後,將書畫與砂壺結合,開創了屬於自己的風貌,人稱「瞿壺」。瞿壺以石瓢為經典代表,而子冶直接致敬陳曼生的作品,可以說前所未見。眾所周知,瞿氏好為墨戲,而於畫竹工力最深,肆筆所至,縱逸自如,論者鹹謂時下第一手。其鍾情竹子題材的書畫創作,出於大量題畫詩的需要,平時自然會有意搜集竹子相關的文學素材。
  • 石瓢壺的由來,名家石瓢壺欣賞
    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提到宜興(古稱陽羨)紫砂中的石瓢壺,離不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的大文豪蘇東坡先生。
  • 此壺是陳曼生與楊彭年合創的18種壺式之一,稱作「飛鴻延年壺」
    深紫色砂泥,細潤光潔。   惠逸公為清雍正、乾隆時期的宜興紫砂名匠。宜興窯紫砂彩繪花鳥紋壁瓶,清嘉慶,高14.5cm,口徑6×3.3cm,足徑6.5×2.5cm。   壁瓶半圓式,正面敞口鼓腹,背部平坦,頸後下方有方形小孔,便於懸掛   宜興加彩工藝是在泥繪裝飾的基礎上吸取粉彩工藝發展而來的一種裝飾藝術,清乾隆朝開始較為盛行。
  • 黑金砂紫砂壺是化工壺嗎?真相讓人難以接受!
    黑金砂紫砂壺,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高大上的樣子,有「黑」有「金」,兩者放在一起,就給人一種神秘而高貴的感覺,所以,不少人買到一把所謂的「黑金砂紫砂壺」就會有一種佔了大便宜的感覺。而事實上,所謂的黑金砂紫砂壺,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或者說,紫砂中本就沒有所謂的原礦黑金砂。那麼,市面上的黑金砂是怎麼來的呢?調砂!是的,你聽過的黑金砂紫砂壺,就是通過調砂工藝來認為搭配出來的,加入氧化錳、加入一些陶土,然後再加入一些顆粒比較大的熟砂,彼此混合後燒製成壺,看起來就會是繁星點點的,看起來非常漂亮。
  • 歷代紫砂名家仿古壺欣賞(多圖)
    ;壺口較大,短頸,壺蓋為子母線圓弧壓蓋式設計,蓋上無紋飾,蓋內鈐印『大享』二字楷書印;壺紐為扁圓紐,紐正中為氣孔;壺嘴為二彎嘴,尾部下彎,曲線協調;壺把為圓耳端把,把的尾部上翹,姿態優美;壺底為一捺底,無刻銘。
  • 清代朱石梅紫砂錫壺賞
    壺方體,斂口,鼓腹,平底,三角形足,長方形蓋,玉頂,木柄。腹壁一面刻梅花圖,旁書「暗香浮動。朱堅寫。」相對的另一面刻「雨前雨後春已妍,此中自有氤氳天,我欲貯以中泠泉。石楳。」木柄嵌銀絲,篆書「石楳制」。壺內底刻篆書「永寶」二字。其二為石楳款錫壺(圖2),高9.4、口徑5釐米,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吳仲超先生捐獻。
  • 43把頂級老紫砂壺
    9,(明)徐友泉 仿古虎錞壺 「(徐)友泉」刻款-「萬暦丙辰(1616)秋七月」銘 20,(清)陳鳴遠 漩渦紋瓜形壺 「鳴遠」款刻-十八世紀前期
  • 神款,男士第一壺
    子冶石瓢,將書法繪畫與紫砂壺結合起來,稱「書絕、畫絕、壺絕」三絕。 景舟石瓢,「壺藝泰鬥」顧景舟所創石瓢風靡紫砂界,長盛不衰。 ▲陳曼生銘 郭頻迦書畫 石瓢 壺身刻繪一縱恣崢嶸的穿眼奇石,另一側行書刻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
  • 蔣紅君每日講堂:定製一把紫砂壺,刻什麼才顯得不庸俗?
    紫砂壺作為喝茶的實用器屬性之外,還有賞玩的屬性,可以說明清以降,紫砂壺一直都是文人案頭必備的。而文人在紫砂壺上的銘刻,又給紫砂帶來了文化屬性,像如今我們就常可以看到壺身刻有茶禪一味、惠風和暢等短詞短句。那麼我們在選擇定製的紫砂壺時,在壺身上刻什麼才不顯得俗氣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 西施壺的由來,名家西施壺圖片欣賞
    如果這個論點成立,那麼,西施壺就有了一個實物的大體標準(五大要素),我們按圖索驥,似乎就可以看出西施壺發展演變的一些端倪。以此為藍本,所見載之於文獻資料的,最早的實物圖片,是明晚期(天啟、崇禎年間)的沈君用所做的一隻紅泥粗砂小壺,底款:大明天啟丁卯君用制(天啟丁卯即1627年)。
  • 這壺,僅存世3把!
    其中有一種黑漆描金紫砂,技術上完全解決了彩漆與砂胎的粘和問題,使漆皮與胎體結合緊密,融為一體,能經百年光陰依舊金碧輝煌。可惜的是,乾隆以後,紫砂漆金之法就失傳了。目前,這種壺,世間僅存3把!此壺造型大氣,漆彩精美,是僅存的舊藏雍正紫砂胎黑漆描金彩繪壺。
  • 化工壺到底是什麼壺?不要輕信低價壺的誘惑
    壺友們好!我是紫砂王朝小瑞,很多壺友因為不了解紫砂壺,買到了各種次品和化工壺。這些壺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拼砂,另一種是化工染色。拼砂是用到了少量的紫砂用料;而化工染色則很少用到紫砂原料,只是用陶土或瓷土,再加入一些化學原料,而這些原料如果超標,那對人體是有害處的!一、先了解什麼是化工壺:1、化工壺不同於模具壺(半手工壺)等紫砂壺。
  • 建水紫陶刻填柴燒壺,玩的到底是什麼?
    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柴燒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壺友開始關注,也有一些柴燒愛好者比較迷茫,建水紫陶柴燒為什麼大熱?買建水紫陶柴燒壺玩的是什麼?陳朝超柴燒而建水紫陶柴燒,紫陶刻填柴燒壺玩的是什麼呢?在一定程度上對苦澀味道較重的茶味有吸附的功效,建水紫陶柴燒壺衝泡雲南普洱茶此乃絕配,是故玩味紫陶柴燒實乃玩味茶道。
  • 滌壺澄心 6款臻品賞析 | 北京巨力2018秋拍
    關於壺把下面的[彭年]印章,則是與曼生壺製作密切相關的一位陶工-楊彭年。在眾多紫砂藝人中,陳曼生獨獨選擇楊彭年,看中的是他的手工捏制砂壺製作工藝,他曾說:[楊君彭年,制壺多得龔時遺法。]什麼是[供時遺法]?那就是手工捏制砂壺的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