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這本書的豆瓣評分蠻高,8.2分。不過,這樣的高分只有1萬多人評價,顯得分數有些虛。
扣掉1分,7.2分或許比較合理。
扣分的原因,一是本書只是博客文章的簡單集合,沒有成體系的整理,甚至連副標題的「理工科思維」也沒給出定義。
二是文章觀點傾向強烈,極度鄙夷所謂的「文人思維」,但論證缺乏說服力,論述也有頗多「文人思維」風格。
讀的時候對這種觀點傾向很好奇,心想是不是小學時萬維鋼被語文老師虐待過。讀到後面一篇文章發現,或許是作者自己的認知局限導致的。
本書優點及閱讀時的啟發,已在讀書筆記裡寫了,對萬維鋼的其他幾本書也暫無閱讀的計劃。
因此只從《萬萬沒想到》這本書看萬維鋼的認知局限。
發現認知局限的文章是《一個關於轉世的流行病學研究》,裡面有句話:
在我看來更重要的一點,則是現有的科學理論已經能夠很不錯地解釋整個世界,似乎並沒有哪些事情非得用人有靈魂來解釋不可。
乍一看,這句話好像很有道理,但多想一下,能感到有些固步自封。
這句話的邏輯是:
因為A可以做B,所以不需要C。
A和C有比較的意思,是同性質的事物,文章裡也是把「人有靈魂」當做一種理論。
與「現有」相對的,是「過去、將來、舊、新」,那麼,把上面這句話的「人有靈魂」換成「新的科學理論」,體會下:
現有的科學理論已經能夠很不錯地解釋整個世界,似乎並沒有哪些事情非得用新的科學理論來解釋不可。
同樣的句式,換成具體的事物,再感受下:
現在的馬車已經能夠很好的完成路面運輸工作,似乎並沒有哪些工作非得用汽車/火車來執行不可。
現在牛頓力學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物體運行,似乎並沒有哪些事情非得用相對論來解釋不可。
感受到了麼?
一種自滿於當下、已知,排斥將來、未知的感覺。
就像把已知畫個圈,圈裡已知的知識已經足夠解決遇到的問題,那麼圈外的未知就不管了——
因為似乎並沒有哪些事情非得用圈外的知識來解決不可。
用「井底之蛙」來形容可能過於貶義,但在圈裡鄙夷圈外的感覺,很像坐井觀天。
萬維鋼把自己局限在了自己認知的小圈子裡。
已知的,並不是全部。
當前的科學理論,只是我們現在所能達到的極限而已,並不代表全部的科學理論。
不需要新的理論來解釋,並不代表當前理論的解釋是絕對正確的。
牛頓之前,不妨礙人們生活在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世界觀下。
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不妨礙人們生活在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下。
就像二維無法理解三維,已知的知識也無法解釋未知的現象。
偉大如愛因斯坦,發現了量子糾纏,也因為無法理解,就至死反對。
如果人類滿足於當下的理論,現在可能還是天圓地方的地心說。
靜態與封閉的觀念會將人局限在已知當中,形成邏輯自洽,因此面對未知時,會有「不需要」的邏輯——
就像地心說把日升日落解釋的很符合「常識」,因此不需要日心說、大爆炸一樣。
只有動態的、發展的思想,才能打破認知局限,不斷進步。
這是必然的,因為總有人對無法解釋的事物感到好奇。
所以才有地心說到大爆炸、神創論到進化論、目的論到相對論……的發展。
而每一次將未知變成已知,都會進入新的認知局限循環。
萬維鋼這種靜態的、絕對的認知局限,這在本書中多處有所體現。
比如:科學研究的是有限的真理。
這句話沒錯,我們只能研究有限的真理。但萬維鋼似乎因這句話而限定了自己。
正是因為能夠研究的、能夠研究到的真理有限,才更應該對未知保持敬畏,而不是「不需要」。
比如:物理定律應該適用於所有時間和所有地點,所有事件都必須精確地符合物理定律的數學方程。
不給物理定律加任何限定,認為狹小的已知放之四海皆準,和牧師的完美理論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沒有這種認知局限,願意多去了解一下自己不理解的事物,萬維鋼的觀點傾向或許不會那麼強烈。
萬維鋼極度鄙視「文人思維」,但說不清楚什麼是「文人思維」——當然,連「理工科思維」也沒說清楚。
這可能是因為認知局限,在理工科的小圈子裡過的足夠好、足夠安逸,便把自己認知的「理工科」視為上品,導致他對其他的東西,特別是和「理」相對的「文」,持以漠視、忽視、鄙視的態度。
只是,用模糊的「文人」,而不是和「理工科」相對的「文科」,這個做法本身就很「文人」,一點也沒有「精確」的「理工科思維」。
·相關
萬維鋼嘲笑亞里斯多德不去數妻子的牙齒,以說明動手比動腦強。卻引用「文人」孔慶東的觀點,說暗器產生於手槍之後。
即使懶得動手,動動腦想一下,也知道《水滸傳》裡就有很多用暗器的角色。《水滸傳》成書年代並不比發明手槍晚。
如果願意動動手,查一下資料,會發現暗器的起源其實更早。
暗器在明清以後的小說中出現,有兩種可能:以前的小說沒留下來;以前不流行武俠小說——唐宋流行的是傳奇與志怪,比暗器好玩的多。
將小說中出現暗器歸因於手槍的發明,僅僅是在時間上具有些許相關性而已。
而在《精英日課》中,萬維鋼是說過很多次「相關不等於因果」的,也展示過資料搜索能力的。
用「律師機制」直接拿來觀點,而不去考慮因果,或許因為這是「理工科」圈外的事,不值得關心對錯。
·演繹
萬維鋼說,「量化輸入和預計輸出,是理工科思維的最根本方法」,他也推崇實驗驗證與邏輯推導,靈魂轉世假說實驗就基於演繹法而推導設計。
但是,演繹法、邏輯推導想要得出正確的結論,推論前提必須是正確的。而他的推論前提是從天涯等論壇的帖子中,用「文人」喜愛的歸納法總結的。
輸入錯誤,輸出必然是錯的。
如果輸出沒錯,那過程必然錯了。
用從民間想像中歸納的結論,去設計實驗,無論這是一個怎樣的「完美實驗」,結論都是錯的。
用萬維鋼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從「主流科學」這棵大樹上長出來。
不過他可能根本不關心這個實驗的前提和結論正確與否。
給靈魂轉世這種「不符合科學精神」的事情套一個「科學實驗」的外殼,足夠顯示「理工科」圈裡人的優越性了。
上述兩個例子,很符合萬維鋼自己說的「文人思維天生喜愛聳人聽聞的消息」。
得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很吸引人,便迫不及待要展示給別人看,而忽略這個觀點是否合理。
就好像我寫這篇文章一樣。
《萬萬沒想到》裡面觀點很多,而觀點越多,就越多的體現出作者的認知局限,除了上面的少數內容,還有對哲學、心理學等等的膚淺評判——或許是隻言片語,但鄙夷的態度顯露無遺。
我對萬維鋼的認知局限也是局限的,畢竟只讀了這麼一本書,聽了幾期《精英日課》而已。
作為一名理工科的無神論者,卻給一本推崇「理工科思維」的書及其作者挑了這些毛病,不過是想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認知局限。
世界很大,而我們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