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類專業考研以「背書多」出名,雖然沒有數學費腦子,但是成摞的專業課書和掄起來砸暈壞人的大部頭隨時能讓崩潰,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再碰上英語政治,簡直是死亡現場。
筆者是一位中文系考研人,有些背書的感悟,想分享給大家。
背了又忘好可怕,NO NO NO!!!
「之前背的現在又忘了,考研真的好難啊」,這樣的痛苦不少人都體會過,仿佛遺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實際上遺忘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這個月看一遍書,想著到下個月全部的內容都還記得是不真實的想法。
我們應該在心理上先接受遺忘,把它當作一件正常的事。就像我們吃飯睡覺一樣,遺忘每天都發生。很多科學家都研究遺忘的規律和影響遺忘的因素,這也證明了遺忘是正常的,全人類都在對抗遺忘,不是嗎?
或者我們回想一下,高考前語文文言文是背誦多少遍,複習了多少遍才上考場的。現在換成考研,背個一兩遍就覺得OK了嗎?所以我們應該樹立的正確觀點是:忘了就再複習一遍吧!
遺忘是正常的,但不代表我們面對遺忘無計可施,前面也說到很多科學家研究遺忘規律,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應對遺忘的方法。
相信大多數人都聽說過艾賓浩斯曲線,但很少有人在記憶時利用這一規律(複習還不情願呢,哪還有心想著忘到曲線上的哪一步了)。
雖然腦子沒辦法提醒,但是手機可以。手機上有不少背單詞的軟體是根據遺忘曲線設計的,筆者考研的時候用的百詞斬真是會讓人複習到吐。甚至還有專門的艾賓浩斯遺忘筆記,有軟體提醒複習也挺省心的,只要我們別忘了打開軟體。
及時複習很重要,根據先快後慢的遺忘規律,我們可以趁知識大量遺忘之前及時複習,最好不要等到看完整本書之後再重頭複習,否則又像看新書一樣。
我看第一遍書時,不會一章接一章地按順序看書,在第一章快要遺忘的時候就會複習,時不時會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此外,每天早晨都會重溫昨天重點複習的內容,每個周末都會重溫本周的重點內容。
可能有的同學會說,每天的學習任務這麼重,哪有那麼多時間複習之前的內容,而且這樣做不會把學習進度拖得很慢嗎?但是,我們背書是為了記住而不是完成每天的計劃,熊瞎子掰棒子的做法不可取。
常有人問我背幾遍書才可以,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背幾遍只是方法,記住才是目的。我一向秉持的觀點是新的知識還沒背也不會忘,舊的知識不複習就快要忘記了,所以先把已經學到的掌握好很重要。
如果我哪天發現自己忘了之前背過的某個知識,那我會把它記在計劃本上,在一周之內重新回顧這一知識點,解決這個遺忘點之後,我會像完成學習任務一樣,打一個鉤。複習在我眼裡也是一項任務。
記憶背誦有意義的材料,沒有弄懂的材料是很難記住的,就算背下來靠的也是機械性的重複。當然背誦也會促使我們主動去了解分析材料的意義,讓我們對材料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因為沒有意義的材料是很難背誦的,我們背誦時會不自覺得理解材料的意義。
當你發現自己一直在重複幾句話或者在一個問題上徘徊時,你有很大的可能是不了解材料的意義,沒辦法將背誦的內容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或者是背累了,大腦暫時飽和,這時候你應該停下來看看這部分內容具體在講什麼或者休息一下。
不要模稜兩可。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模糊代表理解不夠,體系不清晰,模模糊糊記住的東西是很容易遺忘的,而且模糊的東西很難輸出,落實到卷面上的東西也是模糊的、沒有條理。
所以,背誦應該精確,有條理,這樣輸出到卷面上才會準確、清晰,亂七八糟地寫一堆也很影響老師的心情。
經常覺得自己很會,知識好像都在腦子裡,但是一提筆又開始撓頭了,知識好像都在,就是憋不出來。這是典型的輸出的太少。
我們考試考的是輸出,能寫出來才是王道。只有平時重複多次地輸出,考試的時候才不會磕巴。輸出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書面的,不過寫出來更好,嘴有時候會騙人。
另外,真題裡的大題一定要自己寫一遍答案,不能只用眼溜一遍,眼高手低要不得。反過來,默寫和回憶可以幫我們發現知識盲點,提前發現盲點總比考試的時候發現盲點好。
考研是場持久戰,記憶全靠腦子維持不了這麼長時間,而且文科類科目往往要背的比較多,沒個本本恐怕吃不消。
考研複習的時候,那些我以為這輩子都不會忘的知識,沒想到下次再用到的時候竟然就忘了,信心滿滿的我一時半會都找不到救命稻草。
一本翻的熟練的筆記真的是寶藏,別人還在迷惑的時候,你就可以迅速在自己的小本本上找到答案了。還有那些曾經閃過的靈感,不抓住的話,下次真的可能不是自己的了。不過記筆記還是要精簡,抄書真的沒必要。
以上就是筆者在考研期間覺得有效的記憶方法,你記住了嗎,記得經常拿出來複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