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自古人傑地靈、人文薈萃
眾多名校歷史悠久
培養出了大批國家棟梁!
你為你的中學驕傲嗎?
你知道你的中學有著怎樣的淵源嗎?
從今天起廣州日報將不定期推出專題報導
為你揭秘廣州知名中學背後的故事~
市第一中學
市第二中學
市第三中學
南武中學
知用中學
協和中學
廣州第一中學和廣州第二中學,哪個牛?當然都牛。不過更多的市民只知道二中,而不知道一中。陰差陽錯造成了一中與二中「扯不斷、理還亂」的局面,連校址都互換了。
廣州市第一中學創辦於1928年秋天,創辦初期並沒有校舍,是租用石室前天字樓12間店鋪作為課室。第一年招收高中文理科男生各1個班,初中男生3個班,全校共5個班。首任校長為留美博士司徒優。
1929年度,增招高中文理科男生各1個班,初中男生2個班,女生1個班,因此學校校舍不夠用,於是以越秀山原學海堂舊址建築校舍,校舍未建成前,在越秀山麓暫搭10多間葵棚上課。
1930年度,再增招5個班,而越秀山麓新校舍還在施工中,於是又增搭葵棚為課室。1931年度,停招高中文理科,改為招高中普通科男生2個班,初中男生2個班,女生1個班。而同時市立商業學校併入市一中,高初中各增收男生2個班,改為高中商科,於是市一中開始有商科。
1934年度,全校共有22個班。學生1000多人。而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但地方仍然不夠用,僅將高中和辦事處遷入。
廣州市立第二中學創辦於1930年秋。起初時沒有校舍,於是租用逢源中約尾2所民房作為臨時校舍,有初中6個班,學生191人,男、女生分校教授。
1931年度增加新生3個班,學生200多人,於是又在附近增租1所民房,內設3間教室。同年,由市府第一期撥款13萬多元修建新校舍,並選定西關連慶街尾空地為新校址。
位於黃沙大道的市二中的教學樓的正立面圖
至1932年新校舍第一期工程落成,市二中正式遷入,即現在黃沙大道市一中校址。第二期撥款2萬多元,建築體育館、食堂、圍牆,兩期共需16多萬元。校長為陳功甫。開始增設高中普通科。同年,市二中男生6個班,女生5個班,學生400多人。 1934年,學生450多人。
這裡要特別介紹當時市二中的具有西方古典形式特徵的教學樓,這座教學樓是由著名建築學家林克明設計的,他曾參加廣州市中山紀念堂、市政府大樓、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等建築的設計建設。
1936年,因實行男女分校上課,所以將市二中的男生撥到市一中,而市一中的女生撥到市二中。
廣州淪陷前,市一中的校歌中有「越秀山」、「學海堂」、「鎮海樓」的字樣
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日軍從8月31日開始長達14個月的空襲。全面抗戰後,市一中、二中合併,分為市高中和市初中兩校。在日軍的不斷突襲下,還繼續上課,很多同學投筆從戎。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市一中越秀山麓的原校舍當時被省幹部訓練團借用,市府曾請該團交回市一中,但期間障礙重重。
眼看1946年春的開學日期漸漸迫近,校舍仍無著落,學校只有另覓地方。後來得知西關有廣州淪陷前市立二中的校舍,當時正被軍方借用,於是請教育局轉請市府核准市一中接收原市二中的校舍以應付辦學。
1948年,市一中的校歌中開始有「荔灣綠水」、「昌華舊苑」、「蓬萊道」等
由於蓬萊路原市二中校址的情況非常複雜,於是市一中的負責人請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幫忙。在張發奎的幹涉下,經幾番交涉,市一中才完全接收了校舍。1946年1月20日,學校開始招生。1947年,校舍修繕大致完成,學生也增至1200多人。
二中在西關的原校址變成了一中,且當時政府財力有限,二中一時難以復校。直到兩年後的1947年,經過一番交涉,省幹訓團遷出越秀山麓應元路的原市一中校址,於是市立二中遷入,這才得以復校。
於是,市一中和市二中之間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廣州淪陷前市一中的校園被現在的二中繼承,而廣州淪陷前的市二中的校園則被現在的市一中繼承。市二中那一座由林克明設計具有西方古典形式特徵的教學樓,也變成了現在市一中的「一中樓」。
現在,一中已經形成黃沙大道的初中部、大坦沙高中部、蓬萊路的外國語學校3個校區,而二中也形成了應元路的初中部、科學城的高中部、應元路的應元學校的民辦初中、黃埔區的二中蘇元實驗學校4個校區。
廣州三中的校址原屬于越山中學。1950年9月,啟育中學(即原聖心中學)、明德女中、真光中學高中部、南武中學高中部、新中華會計學校、珠海大學、東方無線電學校、導正、華夏、協和等三間補習班,共10間學校同時併入三中。
當時的三中,實際上是以聖心、明德為主的上述11校的聯合體,成為當時全市最大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學。2004年,廣州市九十六中部分併入三中;2009年,廣州市三十四中也併入三中。
越山中學於1923年建立,1949年10月被接管,1950年2月在原址(大新東路19號)成立第三中學。圖為越山中學的校址。
圖為越山中學沿革
三中誕生於聖心書院和明德女中。而聖心書院的前身是位於現在兒童公園處的1857年的丕崇書院。也就是說,三中已經經歷了150多年,跨越了三個時代。
如同很多學校,抗戰爆發後,1938年10月被迫停辦。抗戰勝利後,1946年2月恢復上課。解放初期,按照新政府的要求取消宗教課程,學校改名為啟育中學。
1925年,由天主教廣州教區出資,在聖心中學隔壁的空地上(即三中的西樓)建立明德女中,學校全部招收女生,由當時廣東省財政廳長馮祝萬夫人陳秉卿女士任校長。
1935年為體現天主教的博愛,曾規定高中部的學生一律免收學費。明德女中曾辦過一間小學,也就是現在的舊部前一小;還曾有一間幼兒園,也就是現在的舊部前二小。明德女中1947年的畢業照
中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說過「北有南開,南有南武」:南武是廣州第一間男女同校的學校,還是產生中國第一枚國際金牌的學校!南武中學至今已經有112歲了。
1901年春, 楊漸逵,黃晦聞,黃漢蓴等在廣州河南龍溪首約成立「群學書社」,後改名為「南武公學會「。
後來組織公學會同人子女12人開課就讀,男女都有,並於1905年3月3日正式開學。成為廣州市第一間男女同校的學校。從1912年起,開始招收中學,學校改名為「南武中學」。
到1949年建國前夕,南武學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招收寄宿的全日制完全中學,學生有1000多人。
後來,南武中學還曾改名為廣州市財政學校、廣州市十九中、廣州市實驗學校,直到1984年才復名「南武中學」。
廣州解放,南武中學也迎來了45周年,這是南武中學45周年校慶的場景。
談到南武,不得不說一個人:何劍吳。南武中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重視體育。自從1906年何劍吳擔任校長後,便把體育列為主要課程,從此南武踏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何劍吳先後六次擔任南武學校校長,在廣州教育發展史,應該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塊國際比賽的金牌是有南武人獲得的。1913年在菲律賓舉辦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上,學生陳彥獲得了跳遠的冠軍,開創了歷史。
全國著名足球運動員、原中國足球隊前鋒古廣明就是畢業於廣州58中。
謝杏芳和張潔雯是大家都熟悉的世界冠軍,她們都是來自南武中學。
南武中學還走出了一大批知名校友,比如梁釗韜,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是創立全國第一個人類學系的著名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鄧鐵濤,廣州中醫藥大學終生教授,我國中醫泰鬥,是廣東唯一的「國醫大師」稱號獲得者;梁焯輝,廣州體育學院教授,中國桌球隊第一代掌門人,使中國奠定了國際乒壇霸主,被稱為一代宗師;謝楠柱,廣州醫學院終身教授,國際著名醫學物理學家,2002年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頒發的「2001年國際科學家」證書;曾昭璇,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華南地理界宗師級人物,被譽為「當代徐霞客」;黃景仁,曾任廣州日報副總編輯,1993年獲得全國首屆「韜奮新聞獎」;等等。
知用中學的前身是1922年11月14日成立的知用學社。知用學社的發起人是陳克文、蘇熊瑞、李加雪等12位從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中山大學的前身)畢業的優秀畢業生。1924年9月12日,在知用學社的基礎上成立知用中學,首任校長唐富言。
學校創辦之初,就一改原來中學四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的學制,實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即「六三三」新式學制,也是廣東省內第一間實行新學制的學校。
可能更多人記得這個校門,也就是2009之後的校門。
談起知用,不得不說說魯迅。1927年魯迅來到中山大學學任文科教授兼教務總長的時候,在7月16日與許廣平在廣州太平館用完午餐後來到了知用中學,做了題為《讀書雜談》的演講。由於魯迅用的國語演講,所以由許廣平一句一句的翻譯成粵語。
現在學校的魯迅館以及魯迅的雕像也成為知用的標識之一。
廣州有一所中學,歷經百餘年,承載著廣州乃至廣東師範教育的夢想。無數個名師從這裡走了出來,無數個校長從這裡成長起來!她的名字叫做「協和」。
協和的歷史,要追溯到1911年,美國碧盧夫人在廣州西關創立幼稚園及幼稚師範班,取名為「慈愛幼稚師範學校」,美國長老會為投資創辦者,這開啟了我國幼稚園教育的先河。
1916年,校名更名為「私立協和女子師範學校」。1935年改辦高級中學,校名改為「私立協和女子中學校」。
協和中學的壘球傳統也是在那個時候起步的。這是當時的女子壘球隊隊員。
協和的另一支源起,是1921年10月12日在永漢路的越秀書院成立的「廣州市市立師範學校」,這是廣州首間師範學校。
建國後的1952年,當時的協和校長廖奉靈主動獻校:「把協和中學獻給新中國"!
接著,市立師範學校與真光、美化、導正四所學校合併成粵秀師範學校,校本部遷入協和學校。學校從此開始了師範教育的路程。
1953年省一師併入學校;1953年,粵秀師範學校改名為廣州市師範學校。
2001年2月9日,學校再一次轉型:由師範教育轉變為中學教育,就此迎來了協和高級中學的時代。
2011年,南方日報發表文章說,廣東地區400餘名中小學在職校長都是「協和人」。
這些中學都好叻!
其中有你的母校嗎?
你還有什麼話想要分享?
你希望在下一期看到哪個中學?
歡迎在底部留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有貴
圖/ 來自微信公眾號廣州舊聞(gzjiuwen)
來源:廣州日報、廣州舊聞(gzjiuwen)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直接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新聞☟